抚州历史文化名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1788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Word格式.docx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抚州历史文化名人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Word格式.docx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巩,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083年4月30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逝世,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

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1]

陆九渊(1139-1193),南宋金溪县人,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

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

他治理荆门政绩显著,丞相周必大称赞说:

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

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和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

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

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一说1038-1112),北宋著名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

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

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

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

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有《小山词》传世。

刘衡(1776-1841),字蕴声,一字讱堂,号廉舫。

江西南丰人。

为清代循吏,官至兵备道。

清代学者。

 

嘉庆元年(1796)副榜贡生,充官学教习。

十八年后,分发广东,署四会知县,团练壮丁,连村自保。

后署博罗知县,补新兴县知县。

丁艰。

服阕,铨选四川垫江县,调梁山、巴县知县,修水利,散衙役,练地主武装,为总督所赏识。

七年升锦州知州,八年擢保宁知府,九年调成都,后擢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

未几病,遂乞归。

数年始卒。

始以知县候铨家居时,其祖若父训谓:

“今最亲民,亦易厉民。

”因日夕与之究古循吏为民实政。

故喜寻绎律义,所在以廉能著称。

刘衡为官公正,循声卓著,川民呼“刘青天”。

博罗、垫江、梁山、巴县皆请祀名宦祠。

学务经世,经史百氏无不通,尤嗜寻绎义律,究论古循吏为民实政。

著有《庸吏庸言》、《读律心得》、《蜀僚问答》、《六九轩算书》、《纂学备考》等。

后之服官者咸奉为圭臬焉。

《清史稿》卷四七八有传。

其子刘良驹,官至两淮盐运使。

孙刘庠(1824-1901),字慈民,号钝叟。

为清末文学家。

刘体重(1770-1842),字子厚,号梅坪,又号青溪,清山西赵城(今属洪洞县)人。

宦居抚州,政绩卓著。

乾隆三十五年出生。

其父刘诚,因孝敬何太夫人而闻名。

他博通五经,数十年教授乡里,堪称楷模,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

刘体重小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他性格爽朗,声音宏亮,议论风发,常使座中听众赞叹折服。

读书用功,成绩优异。

15岁应童子试,一举夺魁,考取第一名秀才。

16岁补弟子员。

乾隆五十四年(1789)又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取举人。

嘉庆辛酉(1801)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湖南试用,先后任石门、新化、衡阳、临武、衡山、湘阳等县知县。

继往江西之九江、袁州、饶州、南昌等府任同知。

又补袁州府同知,再升南康临江府知府。

道光四年(1823)授广信府知府,吉安府知府。

道光十二年(1831)以督催民久未完被降级,此年经大吏保举又委任抚州府知府。

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调任河北道管理修浚河事。

离抚时,民众夹道送行。

十九年(1839),擢升江西按察使。

二十年再擢升湖北布政使。

刘体重为官四十余年,其间东奔西颠、南迁北调十余处,但他不管到了那里,都以爱民养士为已任。

他在抚州当知府时,巡视所属各县,问民疾苦,对有德行的士民给予奖励;

对贪赃枉法,不遵职守的属吏革职查办;

对包揽诉讼的师爷和属员,严加痛斥惩处。

他将36宗大案公布于众,下令各县将案犯、人证押解到府候审。

审讯前,他对案情均要事先调查研究,理清脉络;

审讯中,允许案犯、人证进行辩解,使案犯心悦诚服,即便受到笞责也自惭形秽。

旁听的百姓,对判决结果无不叹服。

道光十二、十三年,抚州连遭水旱灾害,庄稼损毁,灾民困苦。

刘体重到任后,率先捐出俸银,并号召乡绅富户捐出谷物二万石,建立义仓,用以赈济,减轻灾患,抚州百姓欢呼说:

“这是刘公义仓啊!

”。

又捐钱在邻乡购得禾苗,分发给农户,秋后获得丰收,深得抚郡士民拥戴。

刘体重每到一地,尤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他在江西之南康、广信、吉安、抚州,湖北之武昌,都建有精美的校舍,以供学子读书。

从政之余亲临府学讲课,对生童总是以礼相待,谆谆教诲,一扫师生对立情绪。

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乡试,兴鲁书院6名考生录取4名,声名渐起。

此外,他还创建义塾一所,吸收家境贫困的童生入学。

刘体重虽身居高位,生活却十分俭朴,自贱至贵,从不奢侈。

待人宽厚,乐善好施,但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注重对子孙的培养教育。

并训以做人做官的道理。

他的儿子刘煦,考取功名,后来做了道台。

刘体重二十二年(1842)四月因病请假归里,十二月卒于赵城家中,享年74岁。

同治二年(1863),经抚州等地奏请,刘体重被列为“循吏”载入清国史。

陈希增(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江西新城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

官工部侍郎。

清代书法家。

少年时,与胞兄希祖同学于清代著名文学家鲁九皋。

陈希曾、陈希祖、陈用光皆为其得意门生。

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解元(乡试第一名),五十八年中探花(进士一甲第三名)。

历任翰林院编修、左右春坊赞善、庶子,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渊阁副总裁、工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武英殿副总裁官、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

其间,还充任过云南、贵州,江南乡试副考官和顺天乡试主考官、殿试读卷官,四川、山西、江南学政,到浙、闽主持审理刑狱等。

历任户、礼、工、吏、刑部侍郎(副部长),世称“五部侍郎”。

嘉庆二十五年(1820)病故。

陈希增“工为文,娴掌故,有治事才”。

督理学政时,对下属、士子,严格要求,严禁舞弊,惩恶导善,奖励才干。

因此,“士畏其严而仍乐其宽”。

在工部、户部任职时,对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监督审查,都十分谨慎。

担任侍郎后,虽位居二品,仍虚怀若谷,使部属得以人尽其言。

任国史馆副总裁时,将本朝大臣之政绩,誊录副本,时时览阅作为自己的借鉴。

还将编入《四库书目》中江西籍人士的著作集成册,予以珍藏。

陈希增出身名门望族,为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曾孙。

民国《江西通志》记载:

“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

兄陈希祖(1767-1820,一作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香,更号玉方,一作玉芳),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御史。

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

子陈孚恩(1802-1866,字子鹤,号少默,别号紫藿),历任六部侍郎、五部尚书,官至军机处章京(宰相)。

李宗瀚(1769-1831),字北溟,一字公博,号春湖。

为李宜民长孙,李秉礼长子,过继给叔父李秉仁。

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寄籍广西桂林。

官至工部侍郎。

清中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李宗瀚生于乾隆三十四年。

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五十八年(1793)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编修。

嘉庆二年(1797)充武英殿纂修,次年大考二等,擢詹事,补左赞善,充国史馆协修,四年充实录馆纂修,五年为福建典试。

十年转侍读学士,督学湖南,晋太仆寺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