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6839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Word文档格式.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Word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Word文档格式.docx

(1)自然地理条件

(2)社会经济活动(3)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4)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区域划分类型:

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地域范围大小

区别

产业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城镇地域会对

乡村地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

项目

形状

结论

农业

面状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

交通运输线路

线状和网络状

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

城市和工业

点状

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

6、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

(1)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4)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5、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产业分布特点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

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

重比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

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对生态环境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区域类型:

(1)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2)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综合性指标

人文发展指数:

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

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2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特征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二、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特征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加速发展态势。

三、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特征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

中等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比重大,资源和劳

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

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产业加速

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于区域

发展阶段

低水平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3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经济地带

西部

中部

东部

范围(省级行政单位,

川、渝、贵、云、藏、

辽、冀、京、津、鲁、苏、

陕、宁、甘、青、新等

黑、吉、内蒙古、晋、豫、

暂不含港澳台)

鄂、湘、皖、赣等

沪、浙、闽、粤、桂、琼等

10个

9个

12个

自然条件

较差

较优越

优越

划分

经济基础

薄弱

较薄弱

雄厚

依据

发展水平

较低

较高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中、西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

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对较慢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科技教育水平

发展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80年代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

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2)产业结构的差异:

(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西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

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大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工业结构以重型产业为主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工业结构呈现“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

(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工业化进程

相对滞后

较快

工业

工业产值

化差

工业结构

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比重大,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城市

城市化水平

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密度

较小

较大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4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

主要原因是:

区域开放程度

对外开放时间

较晚

较早

外资吸收能力

较弱

较强

3、小结:

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P20课后题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位置

沿海,便于对外开放

内陆

因素

地形

平原、丘陵为主

多高原、山地、盆地

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