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419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学案.docx

《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学案.docx

高考化学学案鲁科版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学案

第1节 碳的多样性

考纲定位

全国卷5年考情

1.掌握碳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碳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了解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017年:

Ⅱ卷T13(B);Ⅲ卷T11(C)

2016年:

Ⅰ卷T8(D);Ⅱ卷T7、T12;Ⅲ卷T7(A)

2015年:

Ⅰ卷T26;Ⅱ卷T10(B)、T13(D)

2014年:

Ⅰ卷T8、T13(CD);Ⅱ卷T7(A、B)、T9(B)、T10(B、C)

2013年:

Ⅰ卷T7(D);Ⅱ卷T9(B)、T10(C)

考点1|碳单质及其氧化物的性质

(对应学生用书第47页)

[考纲知识整合]

1.碳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存在

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ⅣA族,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的碳又有化合态的碳。

2.碳单质的多样性

(1)同素异形体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

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C60、石墨、金刚石,氧元素的有O2和O3,磷元素的有红磷和白磷。

(2)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的结构

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排列 每一层形成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正四面体和,网状结构

提醒:

(1)碳单质的结构不同导致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用短线连接起来):

【提示】 ①—c ②—a ③—d ④—b

(4)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①与O2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O2不足:

2C+O22CO。

O2充足:

C+O2CO2。

②与其他物质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与CuO反应:

2CuO+C2Cu+CO2↑(可用于金属的冶炼);

与SiO2反应:

SiO2+2CSi+2CO↑。

与CO2反应:

C+CO22CO(用于炼铁还原剂的制备);

与水蒸气反应:

C+H2O(g)CO+H2(制水煤气)。

与浓硫酸反应:

C+2H2SO4(浓)CO2↑+2SO2↑+2H2O。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毒性

CO

无色

气体

无味

与空气相当

不溶于水

有毒

CO2

无色

气体

无味

ρCO2>ρ空气

微溶于水

无毒

(2)化学性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

(4)用途

①CO用作炼钢、炼铁的还原剂。

②CO2用于制饮料、碳酸盐,作制冷剂。

[高考命题点突破]

命题点1 碳及其氧化物的主要性质及其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2017·全国Ⅲ卷)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2)(2016·全国Ⅱ卷)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

(3)(2016·四川高考)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

(4)(2016·四川高考)标准状况下,5.6LCO2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5NA

(5)(2016·海南高考)将澄清石灰水滴入某溶液证明其中存在CO

(6)(2014·全国Ⅱ卷)利用如图装置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

(7)(2015·江苏高考)元素碳的单质只存在金刚石和石墨两种同素异形体

(8)(2013·江苏高考)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转化关系:

甲乙丙,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

(9)(2017·全国Ⅲ卷)含石墨烯的电极中石墨烯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的导电性

【答案】 

(2)(4)(8)(9)

2.甲气体可发生如下变化:

甲气体乙气体丙气体乙气体丁固体。

则甲、乙、丙、丁分别为(  )

A.CO2、CO、O2、CaO

B.O2、CO、CO2、CaCO3

C.O2、CO2、CO、CaCO3

D.CO、CO2、O2、Ca(OH)2

C [根据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可依次确定丁为CaCO3,乙为CO2,丙为CO,甲为O2。

]

3.(2018·信阳模拟)为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一氧化碳,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导学号:

95160050】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后怎样处理尾气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时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证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解析】 

(1)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时,可先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故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CO2,以排除对下面实验的干扰。

(2)CO有毒,故将CO点燃生成CO2才能排放到空气中。

(3)CO还原CuO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故利用这一现象来证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CO。

【答案】 

(1)吸收CO2

(2)点燃 2CO+O22CO2

(3)B中无明显现象,装置C中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确认混合气体(CO、CO2)中含有CO气体的实验设计方法

各装置的作用是:

A——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气体

B——检验混合气体中CO2是否除尽

C——CO还原CuO:

CO+CuOCu+CO2

D——验证CO的氧化产物CO2

E——除去尾气中的CO2气体

F——除去尾气中的CO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确定混合气体中含有CO气体的实验现象是:

C中的物质由黑色变成光亮的红色,B中无明显现象,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除去下列气体中混有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可采取的方法。

(1)CO(C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C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O2(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O2(S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O2(H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盛有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 

(2)通过盛放灼热CuO的硬质玻璃管 (3)通过盛放灼热铜网的硬质玻璃管 (4)通过盛有饱和NaHCO3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 (5)通过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命题点2 CO2与碱反应的产物判断

4.往100mLNaOH溶液中通入CO2,充分反应后,在减压和较低温度下,小心将溶液蒸干,得白色固体M。

通入CO2的体积V(CO2)/mL(标准状况下,下同)与M的质量W/g的关系如图所示。

(1)A点时,白色固体M的化学式为________,通入CO2的体积为________mL。

(2)C点时,白色固体M的化学式为________,通入CO2的体积为________mL。

(3)推算B点时M的组成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及通入CO2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mL。

【解析】 首先NaOH转化为Na2CO3,继续通CO2又转化为NaHCO3,结合图形得出:

A点M为Na2CO3,V(CO2)=1120mL;C点M为NaHCO3,V(CO2)=2240mL;B点为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由守恒法求出V(CO2)=1792mL。

【答案】 

(1)Na2CO3 1120 

(2)NaHCO3 2240

(3)Na2CO3和NaHCO3 1792

当n(OH-)∶n(CO2)的值不同时产物如下:

考点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应学生用书第49页)

[考纲知识整合]

1.Na2CO3与NaHCO3的物理性质

名称

碳酸钠

碳酸氢钠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颜色、状态

白色粉末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

水中易溶,比Na2CO3的溶解度小

提醒:

因NaHCO3的溶解度较小,将CO2通入到饱和Na2CO3溶液时,开始无明显现象,后有沉淀析出。

2.Na2CO3与NaHCO3的化学性质

(1)热稳定性

①Na2CO3性质稳定,受热难分解。

②NaHCO3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Na2CO3+CO2↑+H2O。

(2)与酸(足量盐酸)反应(填写化学方程式)

①Na2CO3:

Na2CO3+2HCl===2NaCl+CO2↑+H2O。

②NaHCO3:

NaHCO3+HCl===NaCl+CO2↑+H2O。

(3)与碱液反应(将下列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①与NaOH溶液

②与石灰水(足量)

提醒:

Na2CO3与NaHCO3的转化

Na2CO3NaHCO3

[应用体验]

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会分解。

(  )

(2)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会有NaHCO3晶体析出,说明了溶解度Na2CO3大于NaHCO3。

(  )

(3)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  )

(4)用酚酞溶液可鉴别饱和食盐水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  )

(5)Na与H2反应可生成NaH,NaH与H2O反应时,NaH作还原剂。

(  )

(6)用热的纯碱溶液清洗炊具上的油污时,不涉及化学变化。

(  )

(7)(2015·全国Ⅱ卷)将稀盐酸滴入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立即产生气泡。

(  )

(8)利用加热法可以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

(  )

(9)Na2C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CO+H2OHCO+OH-。

(  )

(10)(2015·全国Ⅱ卷,改编)1L0.1mol/L的Na2CO3溶液中CO、HCO和H2CO3的粒子数之和为0.1NA。

(  )

(11)(2014·全国Ⅱ卷)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实验如图所示。

(  )

【提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高考命题点突破]

命题点1 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比较与鉴别

1.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无色溶液,请提出简便的鉴别方法,其中不合理的是(  )

①用干燥的pH试纸检验,pH大的是Na2CO3

②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酚酞溶液,红色较深的是Na2CO3

③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加热,有气泡产生的是NaHCO3

④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就有气体放出的是NaHCO3

⑤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⑥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A.①②       B.③⑥

C.④⑤D.②⑤

B [①Na2CO3、NaHCO3溶液均因水解呈碱性,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两溶液,Na2CO3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