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3757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x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x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

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掌握皮肤癣菌和主要致深部感染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熟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了解真菌毒素的医学意义。

6、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复制周期与传播方式、感染类型和致病机理。

熟悉病毒的形态、大小、测量方法、分类原则。

了解亚病毒的概念、病毒变异规律及变异机理。

熟悉引起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毒传播方式、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及免疫性。

7、熟悉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及无菌等的概念。

8、掌握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微生物形态学常用检查方法。

2.掌握微生物学检测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送检。

3.熟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法。

了解病毒培养技术。

4.了解实验动物的选择、饲养、感染接种、发病情况观察、解剖及鉴定。

5.熟悉消毒及灭菌的方法。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6.熟悉常用血清学实验技术。

掌握其结果判断。

【教学时间安排】

课程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及内容

理论

学时

实验序号及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

第1章绪论

1.0

实验一细菌形态学观察

2.0

第2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实验二病毒

第3章感染

实验三厌氧性细菌、呼吸道感染细菌和动物源性细菌

第4章抗感染免疫

第5章遗传与变异

0.5

第6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第7章消毒与灭菌

第8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第9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10章化脓性细菌

第11章肠道感染细菌

第12章厌氧性细菌

第13章呼吸道感染细菌

第14章动物源性细菌

第15章放线菌与诺卡菌

第16章螺旋体

第17章支原体和脲原体

第18章立克次体

第19章衣原体

第20章呼吸道感染病毒

1

第21章肠道感染病毒

第22章肝炎病毒

1.5

第23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24章人类疱疹病毒

第25章反转录病毒

第26章其他病毒

第27章朊粒

第28章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29章深部感染真菌

合计

21

6

【教学内容要点】

【理论要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

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与现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微生物学的进展及其展望。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进展。

自学内容: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与现状。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1.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2.掌握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3.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4.熟悉病毒的基本形态、熟悉病毒的培养与复制过程。

5.熟悉真菌的结构、熟悉真菌的繁殖方式。

6.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

7.了解病毒的异常增殖、了解病毒的分类。

8.了解真菌的形态、培养特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异常增殖。

3.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1.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分类。

2.病毒的培养、病毒增殖的细胞效应、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病毒的分类。

3.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第三章感染

1.掌握细菌的致病机制。

2.熟悉细菌性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掌握细菌感染的类型

4.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5.掌握病毒感染的类型及其特点。

6.掌握病毒的致病机制。

7.掌握真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特点。

8.了解真菌在机会感染中的重要地位。

1.基本概念。

2.细菌的致病机制。

3.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4.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1)方式: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2)途径:

粘膜、血液、皮肤、胎盘、产道和哺乳等

5.病毒感染的类型及其特点。

6.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7.真菌的致病性及其特点。

8.细菌性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

细菌性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1.熟悉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

2.掌握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的特点。

3.掌握干扰素的概念、生物学活性、抗病毒作用机制和抗病毒作用特点

1.抗感染免疫力的来源。

2.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的特点。

3.干扰素的概念、生物学活性、抗病毒作用机制和抗病毒作用特点。

4.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具体过程。

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具体过程。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

1.熟悉DNA的结构与功能。

2.了解基因与基因的转录。

3.熟悉遗传、变异、基因型、表型、基因型变异及表型变异等概念。

4.熟悉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5.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染色体、质粒、噬菌体和转座因子

6.掌握细菌基因型变异(遗传性变异)的机制

7.熟悉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1.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及遗传、变异、基因型、表型、基因型变异及表型变异等概念。

2.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结构、毒力、耐药性、菌落、抗原性等变异现象。

3.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

(1)细菌染色体;

(2)质粒;

(3)噬菌体;

(4)转位因子。

4.细菌变异的机制:

(1)细菌的突变;

(2)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5.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第六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1.掌握医学微生态学和医院内感染的基本概念。

2.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微生态平衡与菌群失调的概念。

3.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生理作用及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

4.了解机会性感染、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

1.正常菌群:

(1)概念、分布及特点;

(2)生理作用。

2.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1)微生态平衡;

(2)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

(3)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3.机会性感染的特点和易感因素、条件致病菌、内源性感染。

4.医院内感染:

基本概念、分类、主要微生物及其特点、预防和控制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第七章消毒与灭菌

1.无菌操作和防腐,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

2.熟悉常用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方法和指标。

1.消毒、灭菌、无菌与无菌操作的概念。

2.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应用范围。

3.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名称、作用对象、使用浓度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名称、作用对象、使用浓度及其影响因素。

2.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1.掌握致病菌、病毒、真菌的检查程序。

2.熟悉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3.掌握病毒的分离与方法。

4.熟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5.了解病原性真菌的检查与鉴定。

6.了解特异性预防与治疗。

1.病原菌检测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

2.病原菌检测的方法:

(1)形态结构检查;

(2)分离培养鉴定;

(3)抗原检测;

(4)其他检测法。

3.血清学诊断常用方法。

4.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

5.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般程序。

6.病毒分离培养方法:

(1)动物接种;

(2)鸡胚培养;

(3)细胞培养。

7.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1)细胞病变效应;

(2)红细胞吸附;

(3)干扰现象。

8.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1)中和试验;

(2)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真菌学诊断和特异性预防与治疗。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1.了解细菌的耐药性。

2.掌握细菌药性产生的机制。

3.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1.细菌耐药性分类:

(1)固有耐药性概念;

(2)获得耐药性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2.细菌药性产生的机制:

(1)产生钝化酶的机制;

(2)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的机制;

(3)胞壁通透性改变的机制;

(4)抗生素外排增加的机制。

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第十章化脓性细菌

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分布、形态培养,致病性和致病菌株的鉴定。

2.掌握链球菌属的分布、形态、培养和致病性,抗链“0”试验。

3.熟悉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

4.熟悉淋病奈瑟菌的形态,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5.熟悉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培养和抵抗力。

了解标本采集和送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