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习题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2061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习题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外国教育史习题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外国教育史习题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外国教育史习题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外国教育史习题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习题Word格式.doc

《外国教育史习题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习题Word格式.doc(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习题Word格式.doc

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2)古埃及学校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注重练习书写、词令;

重视数学和计算。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以机械教学为主,不重解释和说明;

学生主要靠模仿进行学习,机械训练和背诵是常用的方法;

由于学习的内容很多都是儿童所不理解的,教学上又采取强制性的方法,因而,体罚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2.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古印度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介绍其教育状况离不开对其中姓制度的了解。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

这种等级制度对整个印度教育影响深远,印度教育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上。

(1)有关婆罗门的教育:

由于婆罗门属于印度的高级的僧侣阶层,使得婆罗门教育的发展超过任何其他阶层。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

与此相适应,教育非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

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净行期;

二是家居期;

三是林栖期;

四是遁世期,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亲证的过程,是一个幼年学习,长大持家,老而修道,最后舍弃一切的过程。

因此,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

从3~5岁开始,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习惯外,儿童主要是在父母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

公元8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

儿童入学要经过一定的考察,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

学习内容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如语音学、韵律学。

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2)佛教教育:

印度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

一是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

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为了使教育面向大众,他们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来取代“梵文”,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僧徒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

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

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

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试比较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并简要介绍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雅典和斯巴达都是古希腊的著名城邦,二者的教育体制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

(1)二者的共同点表现在:

①政治上都是奴隶制城邦,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具有等级性,培养的目标无论是战士还是公民,都是为国家政体服务的;

②因时代要求,两者的教育都重视体育,斯巴达是为了征服和奴役土著居民,举国皆兵;

雅典为了强大自己也重视体育教育,对公民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

③二者的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且比较完善:

斯巴达:

教育是国家事业。

婴儿出生经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

7岁以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收系统教育指导30岁;

30岁成为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担任官职,战时则战斗,60岁解除兵役。

雅典的教育体制是:

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

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

7岁以后的男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7—12岁的男孩子进的学校有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13岁以后可以到角力学校进行体育训练,16岁以后可以到体育馆接受更为系统的体育训练。

18岁接受军事训练,但是国家不统一要求,由青年自己决定。

在军事训练中,可以学到一定的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

20岁,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

(2)虽然二者存在以上这些共同的地方,但是由于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二者的教育体制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①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经济、政治的差异。

斯巴达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平原,北部是高山,南部是岩石海岸,与外界交通不便,然而境内土壤肥沃,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达。

这种经济基础导致,斯巴达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

雅典三面环海,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矿藏,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中心,这一点较斯巴达要优越许多。

在此基础上雅典建立起奴隶主民主政体。

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斯巴达的教育有较强的专制性,而雅典的教育体制民主色彩比较浓厚。

②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

由于斯巴达的政治是军事贵族专制,对内要奴役土著居民,对外要防御外敌,因而其教育目标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

相应地其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

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雅典在政治上是奴隶主民主政体,教育的民主色彩较重:

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

身心和谐发展包括:

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

教育内容上德、智、体比较兼顾,设置了文法、修辞、体操、音乐等各种类型的学校,方法上也比较重视启发诱导。

(3)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斯巴达的教育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受专制政体的影响,教育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崇尚武力,教育是以为国家服务为核心的;

而雅典的教育建立在发达的工商业经济的基础上,在民主政体下,教育注重对国民身心的培养,带有较浓的民主色彩。

而事实上,雅典的教育要比斯巴达的更发达,产生了大量著名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许多教育经典。

这就启发我们,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其发展并不是与其他社会因素相孤立的,它受到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的制约和影响,教育的进步、人的和谐发展需要有民主的体制来支撑。

2.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后来,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称为智者。

后期,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2)智者云游各地进行讲学,积极参加各城邦政治和文化生活,他们虽没有统一的哲学见解,但却形成了共同的思想特征: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理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贡献。

第一,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促进社会流动;

第二,传播文法、修辞、哲学的内容,扩大了教育内容,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就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第三,智者重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把道德与政治的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的教育。

智者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

作为职业教师,他们明确地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现象与政治现象、道德现象等社会现象相区分。

他们把教育过程当作一个运用禀赋、进行练习的过程。

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确地意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教育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再一方面,智者反对道德天赋轮,强调道德是人人都可拥有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联系获得的。

古典时期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简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雅典迅速走向衰落的时期,见到了社会的混乱、多变、无序、争斗、罪恶,从而萌生了探求一个稳定、和谐、正义、不变、完善的理想社会的宏愿,并且希望通过教育,实现这一理想,他的这些想法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的教育观中,主要内容包括:

(1)高度肯定教育作用。

在理想国中,爱智慧、掌握真理的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有勇敢美德的军人居于辅佐地位,第三类人则是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哲学家是生来含有黄金的人,军人生来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则生来只含有铜和铁。

一个人属于哪一类,不是决定于他的血统和财产,而是决定于其天赋、及在教育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才德。

(2)理想国的教育特点: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

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

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实际就是看问题的立脚点和世界观的转变。

教育要培养人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转离变化着的感性世界,看到真理、本质理念,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游戏必须是合法的。

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节制的思想,认为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3)对《理想国》中教育观的评价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体现出许多优点:

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后来成为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主张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强迫学习,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这些就是《理想国》中教育观的积极因素,对后来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

但总的说来,其思想也有很明显的局限:

过于强调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塑造人,忽视个性发展;

且拒绝改变,认为变革会给国家带来危害,这些观念的负面作用也不小。

4.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当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其中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从灵魂论的组成成分处发,论证了教育应当包含体育、智育和德育三个方面。

(1)灵魂论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

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

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

所以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

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

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

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2)灵魂论的教育意义

灵魂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不承认它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

其次,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动物。

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

人品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

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

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