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1645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5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藏传净土法》,第2册,第32课,P126

如今在学佛的人群中存在两种情况:

有些人对佛教的信心非常虔诚,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佛法的教育,虽然辛辛苦苦地做了一些善事,但往往都流于形象上,没有得到很大的功德;

而有些人虽然学佛多年,也懂一些佛法的理论,但目光一直盯着高深的大法,从来没有踏踏实实地积资净障。

前者因为不懂佛法而不知道如何行持,后者虽然懂一些佛法,但因为见解偏颇,也没能实地行持。

我们现在学的这部《极乐愿文大疏》对如何积资净障讲得非常具体,也引用了大量的教证和公案来说明积资净障的重要性,可以兼治以上两种人的毛病。

这部论典中有许多藏传佛教的窍诀,也宣说了显密圆融之理。

我相信学了这部法之后,以前对藏传佛教不了解的人会有所了解,以前对密法有疑惑的人会遣除疑惑,有宿世善缘的人也会对密法产生信心。

4.打扫经堂有何功德?

你怎么看待扫地这个问题?

(P17)一册

答:

打扫经堂有以下五种功德:

(一)自除心垢:

即能遣除自相续的垢染;

(二)亦除他垢:

意为能除与之结缘众生相续中所具有的垢染;

(三)除去骄慢:

骄慢的人高高在上,他不可能扫地,只有有恭敬心的人才

(四)会去扫地。

(五)调伏其心:

即通过扫地很容易调伏自己的心;

(六)增长功德:

意为扫地能增长很多福慧功德。

怎样看待:

(P18-19)

一定不要有其他想法,要想到为僧众做事情就是在遣除自己的垢障。

其实,没有慢心真诚为人服务,才是最伟大的行为。

可见,只要把观念转过来,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积累福报和功德的机会。

所以,为了生生世世都成为无傲慢的聪明者,我们应尽量打扫公共卫生,这不但有许多功德,而且还是忏悔内心垢染的最佳助缘。

《六祖坛经》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们的身体是菩提树,心则如明镜台,如不时时清扫,身心就会粘满尘埃。

所以,我们对一切人都应生恭敬心,还应经常打扫佛堂和道场,以这样的因缘,生生世世都能感得智慧与悲心。

第二课

5.你怎样理解三殊胜包括往生净土四因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怎样行持?

(P25)一册

最初发心重要、中间积资重要、最后发愿重要。

欲往生极乐世界者,最初都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加行发心殊胜);

中间还要广积福慧二种资粮(正行无缘殊胜);

最后为使功德辗转增上,还应以《极乐愿文》、《普贤行愿品》等愿文来摄持发愿(结行回向殊胜)。

往生净土四因包括明观福田、发菩提心、积资净障、发清净愿。

其实,往生四因都可以包括在这三者当中,因为明观福田也可以这三者来无余含摄。

在实际生活中,行持任何善法,我们都应以三殊胜来摄持:

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专心致志行持,最后作回向。

(或者):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行持任何善根都应该以往生极乐四因而行持,以三殊胜来摄持,这样所行持的功德都会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

附参考

(一)《藏传净土法》第1册,第10课,P178,堪布归纳“三殊胜”:

下面以窍诀的方式对以上所讲的三殊胜作一归纳。

总之,在刚开始听法时就要想,今天不是为自己而闻法,而是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闻法;

中间也要以无有散乱之心专注谛听法义,不能东张西望,也不能心思散乱;

最后还要思维,闻法所得的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愿他们获得佛陀的果位。

不但闻法要以三殊胜摄持,修加行也应如此,即:

刚开始要发菩提心,不能为自己健康发财而修加行,应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加行;

中间磕头、念皈依偈等时,心也要尽量专注;

最后将善根回向大菩提。

不仅如此,在行持一切善法时皆应以三殊胜摄持。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

“云何少施功德多耶?

以方便力少分布施回向发愿,与一切众生同证无上正等菩提,以是功德无量无边,犹如少云渐遍世界。

”这里的“方便”指发心,然后再以回向发愿印持,也即愿与一切众生共同成就佛果;

若能如是而行,少分布施所得的功德也无量无边,就像少量的云会逐渐遍满整个虚空一样。

可见,大家都应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法,这非常关键。

如果在做善法时,最初能发菩提心,中间一心专注,最后作殊胜回向,那么这个善根生生世世都不会毁坏。

比如,我今天以三殊胜摄持做了一个小时善法,虽然一百劫后我有可能变成旁生,但往昔的善根却仍然存在。

其实,这样的道理是佛陀以金刚语宣说的,故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

相反,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那就不好说。

表面上看,他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每天都在念阿弥陀佛,甚至连喉咙也念破了;

但由于没有以三殊胜摄持,当后来产生嗔恨心时,阿赖耶上积累的善根也会被彻底摧毁。

可见这样的修行方法,任何修行人都不能缺少。

所以大家一定要将这样的窍诀运用在生活中,如果能运用,那就能带来无穷无尽的利益。

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那无论行持任何善法也不可能趣入大乘道。

大家都希望自己趣入大乘道,也希望自己所积的善根成为大乘善根,或成佛的资粮,但能否如愿以偿,这完全取决于是否具足三殊胜。

如果没有三殊胜,即使表面上做再大的善法,也不可能真正趣入大乘道。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三殊胜呢?

可以说非常稀少。

所以希望大家,今后不管修任何法都必须具足三殊胜。

三殊胜中,正行无缘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严格来讲,真正的正行无缘殊胜是指平等安住于止观实义中,也即入定于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或真如实相当中。

但在这里,作者对正行无缘的定义比较容易行持,即:

所谓正行无缘,就是在行持善法时一心专注善法,心不往外散乱。

这样每个人都能做到三殊胜,否则凡夫人要真正安住现空双运的境界,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附参考

(二):

《三殊胜》(索达吉堪布著)摘要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中间若以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

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

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

平时你念咒诵经、布施供养、放生、转经轮等,开头要有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

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并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这样,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

否则,刚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没有正行无缘,最后没有回向摄持,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

因为依此可获得一切功德。

佛陀在《王狮经》中说:

“为度诸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乐。

”意思是说,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们应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以此可摄持各种善法,无勤获得暂时究竟的一切喜乐。

因此,在所有的发心中,菩提心是最妙、最好的。

菩提心如何修持呢?

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为,全部以利益众生的心态来摄持,这是最起码的标准。

这种人为众生睡觉、为众生吃饭、为众生说话,一切都想着众生,就像慈母时时关心独子一样,他也时时关心众生。

假如做不到这一点,早上起来时发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为要利益众生,晚上睡觉前也想到众生,这就是修持菩提心。

有些人经常花时间做很多善事,在此之前,先应该发一个菩提心。

如果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那么你在上班、走路、做事情,甚至旅游观光时,先发心:

“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愿我能对众生有利。

”这种发心只是几秒钟的事,并不是特别困难,但功德却不可估量。

所以,第一个殊胜,就是以菩提心来摄持,对大乘佛教徒来讲,千万千万不能忘记。

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做什么善事都会先想起菩提心。

行无缘,梵语叫“勒布嘎”,即无分别之意。

真正的正行无缘,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凡夫人现在根本做不到。

但要行持无漏的善法,获得无漏的功德,这种定解也不能缺少。

《阿难入胎经》中云:

“若无入定者,则无清净慧,不能断有漏,应当精进行。

”意思是说,假如没有入定,就不会获得清净智慧,无法断除有漏,故一定要精进行持。

这里所讲的就是真如智慧,如果没有真如智慧,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乱,所做的善法都是有漏的,功德也不是特别大。

但真正要做到三轮体空和正行无缘,对我们来讲也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很多上师认为:

心能专注的话,也是一种正行无缘。

按照很多上师的解释,正行无缘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也就是说,行持一个善法时,尽量不起各种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正行无缘。

比如你在听课时,身体如如不动,口中不说话,心全神贯注于上师所讲的内容,再加以思维分析,然后进行修持,心就有了专注的力量。

梵语中的正行无缘,意思是无分别,这里的无分别,就是心不要往外散乱。

任何一个善法,我们要么不做,要做的话,心没有必要一直外散,产生各种杂乱分别念。

大家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应该观察心能不能专注,不被其他分别念中断,把事情做得善始善终。

如果心无法专注,身体再怎么不动,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说,善根如果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

1、嗔恨烦恼。

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没有回向,后来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能将百劫或千劫所积累的善根毁坏无余。

 2、在别人面前宣扬。

3、对行善生起后悔心。

4、颠倒回向。

因此,正确的回向不可缺少。

如果没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续中经常出现颠倒分别念、嗔恨心、后悔心等,很容易被这些恶念摧毁。

那么,该如何回向呢?

回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论》的回向品、《普贤行愿品》等,但归纳而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可全部包含在愿一切众生快乐、佛法兴盛于世这两条中。

我们平时行持善法时,也要作这样的回向。

上师如意宝曾慈悲开示:

“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务必要具足三殊胜,若连这个都不具足,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

”做善事如果开头没有发心,中间心不在焉,最后也没有回向,即使有回向,也是颠倒回向或世间的回向,希望自己即生快乐,吃得好、穿得好,这是非常可笑的。

《华严经》中说:

“一个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的威力自然会具足。

”只有时时想到众生,所有的功德、威力、悉地无勤就会拥有,倘若没有这一颗心,外面的建筑再壮观,举办的法会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

所以,形象并不重要,心态才最重要。

学佛的人一定要把心态摆正,如果你是小乘心态,它有它的一套调整方法;

如果你是密宗或大乘的心态,必须要以这种方便来摄持,只有这样,功德才会非常圆满。

因此,希望各位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三殊胜。

若能具足这一点,纵然你造的善根微不足道,功德也是无法想象。

试问,谁会不愿意这样呢?

第三课

8.要想成为闻受净土法门的法器,必须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

你是否具足?

若不具足应怎么办?

(P41—43)一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