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诗歌鉴赏之技巧(教师版本)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8638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诗歌鉴赏之技巧(教师版本)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诗歌鉴赏之技巧(教师版本)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诗歌鉴赏之技巧(教师版本)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诗歌鉴赏之技巧(教师版本)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诗歌鉴赏之技巧(教师版本)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9诗歌鉴赏之技巧(教师版本)文档格式.docx

《2019诗歌鉴赏之技巧(教师版本)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诗歌鉴赏之技巧(教师版本)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9诗歌鉴赏之技巧(教师版本)文档格式.docx

具体讲解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一)记叙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二)议论

议论: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三)描写

a、描写角度:

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b、描写内容:

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细节描写(动作、心理、语言等)

c、描写方法包括: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正面描写罗敷容貌。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诗歌中的“虚”: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3、动静

①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③以动衬静:

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④以静衬动:

如“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⑤动静结合、动静相衬: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四)抒情

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3、借古讽今(借古喻今 借古鉴今 怀古伤今借古抒怀咏史言志)4、借事抒情(即事感怀)5、用典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诗人在其诗作中不假掩饰地抒发感情,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

“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A、寓情于景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以景结情(情→景)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显得意犹未尽,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情景与哀乐的关系乐景写乐情乐景衬哀情;

哀景哀情哀景乐情;

以乐景衬哀情

例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诗歌中诗人常借助松、竹、梅、菊、莲、柳、山、月等体现人的思想情感获品格志向。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4)借事抒情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情表达,通俗易懂。

例如《江南逢李龟年》“岐王斋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5)用典抒情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小结答题步骤:

(1)指出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3)表达效果

(4)对意象的作用(5)表达的情感

答案的表述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

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如“请分析《鸟鸣涧》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指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

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E)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

”“且喜溪流岸岸潆”化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

“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E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特点:

雨大,及时。

(2分)分析:

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

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

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每点2分,两点即可。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

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

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二、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E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B项说法错误。

衔枚:

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防止因声音而发生泄密事件,所以在这里是指环境的庄严肃静。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作者在自谦。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①

李白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②。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

(注)①)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

②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武昌太尉。

《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悠地说:

“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

”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E

A.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

B.首联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C.首联次句使用夸张手法,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

D.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

E.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

【解析】C项并非指诗仙独有人格魅力吸引天下风流人士而是说此地人杰地灵。

E项并未有失落和伤感的情绪,而是怀念庾亮潇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