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60933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传播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教育传播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传播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传播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②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

(1)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组织传播:

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大众传播:

传播者通过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4)教育传播:

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5)人的内在传播:

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感性知觉和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概念和推理,形成思想的过程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韦尔的传播功能说: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①监视环境(认识世界的功能)②应付环境(改造世界的功能)③传递遗产(教育功能)

2.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3.一般来说,传播的功能是:

沟通(通过传播,可以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沟通信息,使之互相了解)、协调(通过传播,可以协调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教育、娱乐

四、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不同点:

a.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b.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

教育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c.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着和节目的制作者。

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教材编制者。

d.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作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

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

e.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特点。

教育传播能较快的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f.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

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内容的严格规定性③受者的特定性④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3.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教育传播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二要素说:

教育者、受教育者。

三要素说: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

四要素说: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本书采用四要素说)

任何一个都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是外部条件,效果是系统的产物

五要素说: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

六要素说: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

要素之间的关系:

4.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

5.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a.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

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满足学习者需要的教育传播观念。

b.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教育者——有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变成双向、多向的交流媒体;

受教育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c.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

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6.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育传播学的性质:

1是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②它属于社会科学。

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③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对象:

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是整个传播系统和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全过程。

7.教育传播学和视听教育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异同点:

区别点:

①视听教育学以教育媒体为核心,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媒体为核心,教育传播学没有核心,同等对待教育系统中所要的组成要素。

②教育传播是从整体(所有教育资源)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

视听教育学和电化教育学是从局部(教育媒体或现代教育媒体)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

③教育传播学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而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①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都是为了改进教育,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

②它们在研究中,都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

 

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一、传播过程

1.教育传播过程:

在教育传播中,当教育信息通过教育媒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传递时,则产生了动态的过程,这就是教育传播过程。

2.教育传播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3.编码:

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4.译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

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5.噪声:

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播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

6.效果:

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称为传播效果。

7.反馈:

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称之为反馈。

8.阶段:

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通道传送阶段、接收与解释阶段、评价与反馈阶段、调整再传送阶段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1、教学信息的设计:

①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

2)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先行组织者策略:

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2)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3)▲九段教学策略(加涅):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呈现侧记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2、受教育者特征的分析:

①一般特征分析;

②学习风格分析;

③初始能力分析。

3、教学媒体的设计:

①真实性情境②意境性情境③示范性情境④原理性情境⑤探究性情境

4、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①问题/项目的设计:

问题重要性。

②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

③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竞争、辩论、伙伴、设计、问题解决、角色扮演。

④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引导者、问题的设计者、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辅导者。

三、教育传播模式

1.模式:

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结构性模式:

用来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

功能性模式:

对事物发展过程、因素与结构的相互变动、作用的一种总体性把握。

2.教育传播模式:

它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

原则:

a.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b.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

c.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d.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e.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

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亚里士多德模式:

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

评价:

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这类传播过程,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说明。

4.拉斯韦尔模式:

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5W”模式是:

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

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的先河。

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缺陷:

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

其次,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最后,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的地位。

5.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中,信息源从许多可能的信息中确定要传播的讯息,发射器将讯息转换成适合于通道使用的信号形式。

通道即将信号从发射器传递到接收器的媒体。

接收器的任务是将信号转换为讯息,并发送到传播目的地即信宿。

信宿是讯息所要到达的人或事。

该传播模式系统地考虑了“信息”与“信号”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

同时还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唯一的不足是它将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传播过程

6.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

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

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但是,它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

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同时,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合

7.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

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提出。

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模式的优点是:

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使传播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显示了传者与受者含义不一致的原因,就是噪音的干扰。

该模式的缺点:

对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有简单化倾向。

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

8.贝罗的S-M-C-R模式

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

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

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

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

原本是一般传播的模式,由于其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