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0575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

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

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3、宋何罪之有?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久之,目似瞑()

6、(陈涉)辍耕之垄上()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固以怪之矣()

9、马之千里者()

(二)“之”的用法归纳

1、代词

(1)一般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

(之+名词)可以译为“这”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可译“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4)结构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5)音节助词:

(时间词+之)或(动词+之)

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

3、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

去 、往、到。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怅恨久之

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

何陋之有?

C:

公将鼓之D:

辍耕之垄上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B.小大之狱C.布衣之怒D.王之蔽甚矣

二、“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佣者笑而应曰()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夺而杀尉()

4、人不知而不愠()

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二)归纳:

“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递进等关系。

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日出而林霏开”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学而不思则罔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挟天子而令诸侯D.足肤皲裂而不知

三、“以”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以君为长者()

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以塞忠谏之路也()

6、策之不以其道。

()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

(二)“以”的用法归纳

1、用作介词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

译为“用、拿、把、按照”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2、用作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结果,译为“以致”。

有时相当于“而”。

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告先帝之灵

C.以光先帝遗德D.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衾拥覆”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情B.以残年余力C.徐喷以烟D.以彰其咎

四、“于”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胡不见我于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不求闻达于诸侯()

8、皆以美于徐公。

(二)“于”字的用法归纳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

“跟、同”

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休祲降于天B.贤于材人远矣C.欲有求于我也D.又留蚊于素帐中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侯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为”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二虫尽为所吞()

4、若为佣耕()

5、为坛而盟。

6、以丛草为林()

7、或异二者之为()

(二)“为”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è

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表示被动,译作“被”。

读作“wé

i”

二、用作动词,读作“wé

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

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意根据语境而定。

三、用作名词,读作“wé

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项燕为楚将

D.士卒多为用者

六、“其”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其真无马邪?

()

4、其真不知马也()

5、既克,公问其故。

6、安陵君其许寡人!

(二)“其”字的用法归纳

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

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推测、反问、愿望等语气:

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百姓多闻其贤B.安求其能千里也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其如土石何?

七、“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久而乃和()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乃”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二、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与“乃记之而去”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

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六、方法指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

如:

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所剩虚词,下节课继续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