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修饰的功能性介孔分子筛研究进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8252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修饰的功能性介孔分子筛研究进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化学修饰的功能性介孔分子筛研究进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化学修饰的功能性介孔分子筛研究进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修饰的功能性介孔分子筛研究进展文档格式.docx

《化学修饰的功能性介孔分子筛研究进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修饰的功能性介孔分子筛研究进展文档格式.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修饰的功能性介孔分子筛研究进展文档格式.docx

有关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优异性能及在催化工业中的广泛应用,Corma[11]在文章中已详尽论述。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仅仅依靠介孔分子筛骨架二氧化硅的性能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科学家们将化学修饰引入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功能化过程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化手段,化学修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由于介孔分子筛具有通道空间或纳米笼的周期性和拓扑学的完美性,利用化学修饰手段将无机物半导体、有机化合物、金属羰基化合物等物质引入其笼或通道内,或以其它金属氧化物部分取代其无机骨架,可以大大改善介孔分子筛的性能,形成优异的功能化介孔分子筛材料。

化学修饰的方法多种多样,用于介孔分子筛的功能化则主要包括孔内修饰和无机骨架的部分替代。

1介孔内的修饰

对介孔分子筛进行孔内修饰就是将纳米尺度的金属或非金属超微粒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引入介孔分子筛的孔内形成介孔复合体。

它兼有纳米颗粒和介孔固体的某些独特性能,但绝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界面耦合及孔中微环境的改变产生了一些特殊性能,可用于多相选择催化、特定选择性分离、电子、光学及磁性存储等诸多领域,产生各种新型的功能材料。

介孔内的修饰主要有下面两种方法

介孔内壁上的接枝

由于介孔分子筛的孔内壁上存在一定数量的表面羟基缺陷,这使某些物质通过与硅羟基发生反应而键合于孔内表面成为可能。

Beck等人[1]的文章中已提到了MCM-41的三甲基硅烷化作用,即将MCM-41与(CH3)3SiCl及((CH3)Si)2O混合,在N2气中,磁性搅拌下回流一整夜,蒸发洗涤后即可得到孔内接枝三甲基硅烷的MCM-41,孔径由减小为。

合成在孔内表面接枝某些具有氧化还原作用的元素的介孔硅化合物已见报导。

Maschmeyer等人[12]在介孔二氧化硅上接枝金属茂复合物,得到性能优良的形态选择性催化剂,用于环已烯及更大体积环烯烃的环氧化作用。

采用二氯钛茂作为接枝剂,三氯甲烷作为溶剂,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

其它的金属或非金属基团也可以利用该方法接枝到介孔分子筛的孔壁上,从而在不需改变介孔骨架本身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催化活性的精确调节,如孔尺寸、分离性能等。

另外,介孔固体孔道内壁带有侧链羟基时,有可能在其内表面上固定适当的酶,使这些酶在精确的化学环境限制下定位。

介孔固体对固定酶的独特的、恰如其分的支撑在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具有很大吸引力。

最新的研究表明,载有功能化有机单分子层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在环境和工业应用中有很大潜力。

X.Feng等人[13]利用三疏基丙基硅烷与介孔二氧化硅共价键合,形成的交联单分子层紧密堆积于介孔内表面,系统地改变功能基的数量可得到相应疏基表面覆盖率为10-76%的FMMS。

介孔材料上的功能化单分子层的基团密度和特性受两个因素的极大影响:

介孔二氧化硅表面上硅羟基的数量和所吸附的水分子的量。

硅羟基使有机分子定位于二氧化硅表面,而适量的表面吸附水则是建立单分子层过程中水解反应所必需的。

FMMS是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环境修复材料,对汞和一些重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用于从水溶液及非水废汽中去除上述有害物质有很高的效能。

以疏基表面覆盖率为10-25%的FMMS处理后的水体,汞含量低于美国环保署制定的有毒物质指标限,甚至低于饮用水标准,银含量可降至检测限以下,除铅也有类似效果,背景离子的存在对其无明显影响,且用浓盐酸再生后可循环使用。

与传统的重金属去除技术相比,FMMS具有很高的金属负载能力和相对于背景电解质对重金属的高度选择性。

FMMS的出现给向介孔固体表面引入分子键位及合理设计表面特性提供了无可比拟的途径,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有序介孔结构与功能化单分子层的结合必将在新一代分层结构和功能化复合物的发展上起关键性的作用。

  介孔内的镶嵌

介孔分子筛具有超大孔径,能够允许较大的分子或基团进入。

最近,Wu等[14]在铝硅酸盐MCM-41的3nm六方形有序介孔中复合形成了聚苯胺单纤维。

使苯胺气相分子吸附在真空干燥后的MCM-41介孔孔道中,然后与过硫酸盐反应,形成了沿孔道方向的线状聚苯胺单纤维,约有数百个苯胺分子的长度,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这种介孔复合体可用作纳米电子器件,如用作电子芯片或存储元件,可望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和存储密度。

不久他们又将石墨型碳丝以类似方法嵌入了规则的具有3nm介孔的MCM-41主体的六方形孔道中[15]。

国内也有用凝胶浸泡法将纳米Ag颗粒放入二氧化硅介孔中形成均匀、弥散分布的介孔复合体的报道[16],由于气相分子在Ag颗粒中表面吸附会改变电导大小,致使复合体在氧化性和还原性交替变换的气氛中,表现出电学开关效应和记忆效应。

这些表明研究工作向纳米电子器件的设计又迈进了一步,从而可望在量子电子学、高密度可擦除光学数据存储、化学选择性传感等方面获得应用。

2无机骨架的部分替代

与孔内接枝不同,介孔分子筛的骨架替代是在合成介晶结构的过程中将非硅无机物种加入合成混合物中,部分替代产物骨架中的硅原子,形成杂原子介孔分子筛。

近年来,国内外对杂原子介孔分子筛的合成研究已经展开,许多过渡金属离子被导入介孔分子筛骨架,改变了其骨架和孔道特性,从而改善了介孔分子筛多方面的性能,如骨架稳定性、表面缺陷浓度、选择催化能力及离子交换性能等。

Tanev[17]等人以中性伯铵表面活性剂为模板,Ti(iso-OC3H7)4为钛源,在室温下得到了钛部分替代的介孔分子筛Ti-HMS。

它改善了以往微孔钛硅酸盐催化剂的催化环境,打破了微孔无机骨架的尺寸限制,为催化有机大分子底物提供了可能性。

最近Zhang等人[18]又分别通过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和中性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在室温下制得了Ti-MCM-41和Ti-HMS等具有高催化性能的选择性催化剂,并通过SiMAS-NMR,UV-vis,XANES和液相催化实验比较了它们的骨架特征和催化特性,进而在理论上阐明了钛部分替代介孔分子筛的形成及催化优势。

V,Fe,B等部分替代骨架硅原子的杂原子MCM-41型介孔分子筛也已有文献报道。

国内的研究者们在这方面也作出一些成绩,又得到含Cr、Cu等杂原子的MCM-41分子筛系列,形成了具有新的氧化性和酸性的催化材料。

3前景展望

介孔分子筛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前沿学科,已成为当今科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优良而广泛的应用性能是使其得以迅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从介孔分子筛的应用角度出发,如何有效地改善其结构和性能,使其功能化,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提高其应用水平始终是其发展的重点。

近期的研究进展表明化学修饰的介孔分子筛新型功能材料在化学、光电子学、电磁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已采用不同的化学修饰方法得到了若干结构独特、性能优异的新颖的介孔分子筛功能材料。

但是到目前为止,其合成路线大多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因此还无法实现工业化。

随着对介孔分子筛化学修饰路线和条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逐步掌握其规律之后,预期将能够合理实现介孔分子筛功能材料的工业化。

这将为新型介孔分子筛系列材料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可望得到更多更优异的实用品种,以满足更高更广泛的需要。

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介孔分子筛功能材料将在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BeckJS,VartuliJC,RothWJ,etal.JAmChemSoc,1992,114:

10834~10843

KresgeCT,LeonowiczME,RothWJ,etal.Nature,1992,359:

710~712

MonnierA,Schü

thF,HuoQ,etal.Science,1993,261:

12991303

TanevPT,PinnavaiaTJ.Science,1995,267:

865~867

HuoQ,LeonR,PierreM,etal.Science,1995,268:

1324~1327

LinHP,MouCY.Science,1996,273:

765~768

SchachtS,HuoQ,Voigt-MartinIG,etal.Science,1996,273:

768~771

YangH,KupermanA,CoombsN,etal.Nature,1996,379:

703~705

YangH,CoombsN,SokolovI,etal.Nature,1996,381:

589~592

[10]LuYF,GanguliR,DrewienCA,etal.Nature,1997,389:

364~368

[11]CormaA.ChemRev,1997,97:

2373~2419

[12]MaschmeyerT,ReyF,SankarG,etal.Nature,1995,378:

159~162

[13]FengX,FryxellGE,WangL-Q,etal.Science,1997,276:

923~926

[14]WuCG,BeinT.Science,1994,264:

1757~1759

[15]WuCG,BeinT.Science,1994,266:

1013~1015

[16]蔡伟平,谭铭,汪国忠等.科学通报,1997,42:

150~153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