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1079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Word格式.doc

《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Word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Word格式.doc

获得真理,有时,只需要向前走一小步。

态度一转天地宽!

端正就业态度,任务可分解为三个:

第一,做到真正的自主。

青年的择业、婚恋,很想自己做主,不愿意受长辈、学校的安排甚至摆布,可是,遇到困难时,潜意识里的依赖意识开始发威。

做到真正的自主,需要客观评价。

第二,能在动态中就业。

一次就业定终身,这种观念的影响力巨大,比较、迟疑、犹豫,错失了就业机会。

第三,积极地行动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起来看。

说是找工作,掌握了哪些信息、拜访了多少校友,这是需要时间的,要早下手。

■基本观点

3—1真正自主地选择职业

自由与束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况。

劳动者拥有了职业选择的自由,这是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境界。

自由,是对于人性的尊重,是对于个人价值的肯定。

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计划经济的弊端,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还体现为对劳动者的束缚。

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档案、户口限制在一个固定位置。

多数人的工作几十年都不会变。

那个时代,我国长期存在夫妻两地分居情况,要调动到一个地方,需要很大努力。

劳资科长、人事处长、组织局长的权力,可是相当的大。

深圳的改革开放,首先表现为劳动力的解放。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可以了解当时的情况。

权力部门对于劳动者的束缚逐步减弱,劳动者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

可以辞职跳槽,可以停薪留职,可以提前退休,也可以成为没有单位的自由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有军队的卫生兵,复员被安置在北京某医院药房工作,感觉不自在,索性将铁饭碗摔了,靠写书拿稿费谋生,还办了一本当时还不多见的“失业证”,当时名称还没有这么直接,用一种以隐晦的“待岗、待业”等词,对朋友自称是个“写字的”,每当遇到文人圈里的饭局,有新朋友问他在哪个单位,他骄傲的拿出“失业证”炫耀,引发文化圈的时尚,哪些颇感在体制内不自由的文人、演员们纷纷去办这个证件。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

人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同时就要拥有择业的艰难。

政府不再安排工作。

有无职业,市场选择。

市场,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按照供求需求来决定什么时候用人、用多少人、用什么样的报酬用人。

这种情况,就不能以个人意愿、兴趣来决定。

时代发展,学子落伍。

感受到失业危机,部分人抱怨“择业自由”,希望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

由于这种观念在部分中学老师和学生家长的脑海中,残留很深,甚至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

说起来还是“某某学校分配怎样”。

那些比较听从师长、父母教导的学生,失落感尤为强烈。

对于市场化的就业,迟迟难以适应。

对于市场就业,表现出典型的“围城心理”。

对于成年人来讲,找工作是自己的事情!

找什么样的工作,在什么阶段找工作,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个权利握在自己手上,不能不用。

人生的责任自身承担,不能推卸。

老师、家长、邻居、同学等人的意见只供参考。

而且,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处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很多意见的可用价值不高。

对于择业自主,不存在代沟。

有个典型的范例:

漫画出版家和出版商郑渊洁与郑亚旗父子的人生抉择。

父亲是上个世纪的50后,儿子是21世纪的80后。

父亲在国家兴办的漫画出版社怀才不遇,索性辞职自己办杂志,儿子在普通学校个性独特,索性不去了,在家里按照父亲编写的教材一年一年地读下去,然后,自己给自己造一个饭碗。

就业形式更有多种,可以半就业,可以季节就业,可以就业三年休息三年。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这种自主择业的风险越来越小,只要保持与社会保障系统的联系,办理相关手续,缴纳一定的费用,医疗有保险。

退休有保障。

3—2在变动中寻求稳定

自主择业、市场调节的就业模式,决定了职业流动性大为增加。

在美国有一种说法:

工作四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

在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失业问题不会引起大的社会骚乱,多数人就业是在不断选择和流动之中,失业率的数字不断变动。

我国家受多年计划体制影响,相当多的人觉得,找工作就要找一份可靠稳定的事情来做。

截止到2009年,深圳人口已增至1400万人,而户籍人口仅有260万,即便如此,户籍深圳人也有失业问题。

不同的失业者,表现状况不同。

有些人,是在深圳特区建立之初,整体编制集体转业到深圳的,仍然是由组织统一分配工作,十几年没有流动,一旦裁员裁到自己头上,无法适应,有激烈的反应。

而那些自己独立来深圳发展的人,在变动中,则冷静沉着,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

问题的关键是“一次就业定终身”。

家长、教师以及学生本人,有一种特有心理定势,总怕就业之初“入错行、走错门”。

所以,在毕业之际,要将未来几十年的事情搞清楚,格外慎重,要专业对口、要城市规模适宜、要离家近、要有发展前途,还有考虑住房、交通、休假、培训等福利。

2009年,媒体报道一位化名李玫的法学研究生,她提出的就业原则是:

国家公务员,沿海大城市、靠近学籍地和家乡,三个条件一个不能少。

为了践行这个原则,在毕业前后的一年间,转战十个省市赶考公务员,被同学誉为考霸。

每次考试费大约100元左右,路费、宿费、资料费花了9000多元。

尽管屡战屡败,她没有考虑过公务员以外的其他工作,还放弃江西的一个重要机会,害怕一生被困住。

由于她把第一份职业与一生紧紧联系,挑来拣去,从一个应届毕业生,沉淀为待业者。

这种心态在就业者中不乏其人。

其实,在就业中这样,在婚恋中也容易这样。

青年人的恋爱自由度越来越大,而实际结婚的比例却在降低,总怕嫁错了或者娶错了。

越怕,就越犹豫,事情就这样耽搁下来了。

其实,离婚率上升,主要原因不是快速恋爱或者闪婚,而是人们的生活自由度越来越大,包括经济独立等因素。

没必要将毕业就业这件事,看得比天还要大。

新版电视剧《三国》,曹操的一句有些调侃的话:

不就是杀个人吗,干嘛将自己搞得这么痛苦!

有位新潮的老人家,借用这句话,劝自己在恋爱十字路口的孙女:

唉,不就是找个人吗,干嘛将自己搞得这样麻烦!

这里继续借用此种语言表达方式,劝告那些忧心忡忡者:

不就是找个事儿吗,干嘛将自己弄得这么紧张。

社会舆论有时是可怕的。

一旦某人就业降调,就议论纷纷。

北京一所著名高校1989届中文专业毕业生,按照当时的政策,还是计划分配,他被分到陕西某县柴油机械厂工作。

虽然学无所用,他到安分守己,默默工作十年做文秘统计之类的事情,1999年企业倒闭,他失业,搞过装修,做过杂工,几经辗转,在亲属帮助下,开起一家肉类零售铺面,称为“眼镜肉铺”。

古典文学高材生卖猪肉,顿成新闻。

这些舆论,更加剧了学子的恐慌,到了2005年,辽宁某市的高考状元,毕业后,赋闲在家,帮人穿冰糖葫芦,也被新闻关注。

其实,卖猪肉的学子收入颇丰,穿糖葫芦的学子也只是短暂在家,况且其专业是社会急缺的防疫,只是他是在是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尽管学习好,但是,其它方面严重短缺,再名牌学校的毕业生也难以被接受。

就业的这种变动状态,与社会需求的变动相吻合。

大学公布一次就业率,数字无法体现办学质量。

市场经济的就业方式,不是一次就业,而是多次选择。

人往高处走,何处为高?

一般来讲,在大学毕业后的三年左右时间,是职业适应阶段。

问题是,求稳定的观念顽强地不肯退出职业舞台。

1987年就出现了企业拒收毕业生现象,到2000年,人事部门还使用“毕业生派遣证”,后为“统一报到证”,还是保留“统一”字样。

制定“毕业生可以保留毕业生资格半年到一年”的政策。

所有这些,都流露对“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留恋。

鞋的舒适与否,只有穿上才知道,自己的脚是最清楚的。

有一个骑驴找马的说法,这是很现实的思路。

用人单位也感受到人员选择的不确定性。

某国有银行的市分行,每年通过人事部门的渠道,接受大约200名毕业生。

为了保持人员的稳定,要签订3到5年的合同。

可是,从2000年起,有半数人员流失。

坚决要走的人,难以留住,宁可付违约金。

无法适应动态就业者,到国外发展,更不适应。

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参见附录的衣阿华惨案。

一位博士,在美国工作了十几年,有多次美国式下岗经历。

他的感悟:

谁不能适应这种不确定,就无法及时就业。

没有职业的稳定,只有技能的稳定与更新。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另外一个出路。

这条道路更是充满变数。

想创业的人很多,走出这一步的人不多,成功创业比率不高。

但是,对于毕业生的影响不小。

2002年夏天,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顾澄勇,主动利用网络卖鸡蛋,获得初步成功。

都是农民出身,其做法已经超越了那位被动卖猪肉者。

即使还想继续读书,也不要都去一窝蜂地本科靠硕士、硕士考博士,博士毕业还去申请博士后,缺乏工作历练的学生,学历再高,容易陷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境地.明确反对:

考研究生,在家等待一年或者两年。

2008年,出现了中山大学硕士生小邓10万年薪应聘某企业卖土猪肉的新闻。

小邓和他的伙伴是明智的,既然有10万元拿,先做上一年再说,人情练达了,再去搞研究,可能更贴近现实。

大科学家有过此种经历者不止一人。

3—3积极地行动起来

积极而不是消极,要有行动。

就业消极者,观望、不着急。

学校很急,家长很急,政府更急,而学生本身不着急。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年龄还没到就业的时候。

不是做学问类型的人,也跟着报考研究生。

目的很明确,延迟就业。

这种状态的弥漫,成为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

短时间不就业没有关系,但是,不能三年五年不就业。

如此下去,离社会越来越远,被主流社会边缘化。

有些闲在家中,靠父母供养,生活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在网络聊天、购物、恋爱甚至虚拟结婚。

做了宅男宅女,时间混乱,反映迟钝。

一个人,没有职业的光彩照耀,也就丧失了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

深圳早期就业者,有些是想考大学的,但是,生存成为第一位,先就业再说,懵懵懂懂地来到深圳,犹豫、迷惑、后悔,而最终留下来的,奋斗十几年,结局大半不错。

可参见附录的资料。

求职者是就业主体,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主动地发现需求、扑捉机遇。

找工作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类似谈恋爱,他人无法取代。

抱怨生不逢时的时候,要想一想,自己在就业方面,有那些切实的行动。

在职业设计、信息采集、方案论证等方面,做了什么事情。

青年的心理断乳不彻底者,求职容易被动。

遇到障碍,总是归因于客观,而不从主观身上找原因。

一些高学历、年龄已达而立的求职者,还要由父母出面联系工作,找熟人、递简历,甚至陪同面试。

有些城市,在读书人集中的地方,还出现蔚为壮观的几万名父母代儿女相亲的现象。

有几个电视台推出的相亲交友节目,获得很高的收视率,不过,看客居多,参与者少,还边看边猜忌里面的人物在作秀。

有些人到而立之年、甚至不惑之年,依然“啃老”。

歌曲《常回家看看》、电视剧《东北一家人》,反映了这样的情况。

遇到就业困难,要主动寻求帮助。

现在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多,个体差异大,难以一对一的个别指导。

需要求职者主动发出信息。

那些有过申请出国留学的大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是积极主动的。

可以从这部分人那里学习一些经验。

有关研究部门,将帮助失业者再就业,描述为“40、50”工程,意思是,失业人员,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就困难了。

现在,20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