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毫升》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2187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毫升》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认识毫升》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认识毫升》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认识毫升》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毫升》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Word文档格式.docx

《《认识毫升》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毫升》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毫升》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Word文档格式.docx

1、让学生观察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

在动手操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升于毫升之间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课堂上的阅读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能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学生:

(个人)收集毫升做单位的不同容器、1瓶100毫升的饮料、1只纸杯

(分组)自制1升容器、50毫升水、瓷碗、茶杯、微波盒各1只

教师:

教学光盘、1个1000毫升量筒、1个10毫升量筒、滴管1支、500毫

升量杯2只、水一盆

教学过程:

一、交流比较——初建观念

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每组有一张工作单,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操作观察,将自己最真实的收获填写下来。

1、组内交流收集容器的容量,注意使用的单位。

2、将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多少与自制容器中的1升水进行比较,填写结论:

我们认识到:

计量比较____的液体常用________作单位。

3、交流导入:

(1)指名汇报结论。

(2)展示以毫升作单位的容器,读一读容量。

(3)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容器比通、锅要小得多,用升做单位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就要用到另一个容量单位毫升。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4、光盘出示例题,你能说说它们的容量吗?

介绍并板书:

容量还可以用“ml”表示。

5、小结:

学到这,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

[以生活中的毫升切入学习内容,符合以学生的事实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比较直观地帮学生建立起毫升表象]

二、观察实验——体验概念

大家都认为毫升时比较小的计量单位,到底1毫升是多少呢?

1、观察滴管中的1毫升水有多少。

2、用滴管向量筒中滴1毫升水,数数1毫升水有几滴,填写结论并组织交流:

我们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习:

(想想做做1)

出示题中四幅图,猜一猜药水的容量,学生猜完出示答案,齐读。

4、分组操作,估测容量

将50毫升水分别倒入瓷碗、茶杯、微波碗,观察水面在哪里,讨论估算三种容器的容量,并填写结论:

我们看见:

水面大约在瓷碗(——)处,容量大约是()

茶杯(——)处,容量大约是()

微波盒(——)处,容量大约是()

你能实验验证吗?

(量筒测量)

小结:

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由直观的观察提升到抽象的估测,学生对毫升的认识递进式提升。

自主实验探究的空间使得学生兴趣浓厚,收获颇丰]

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它们有不同的使用范围,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介绍量杯的用法

2、指名将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思考升与毫升的关系,填写结论:

可以倒()杯,因此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交流。

3、再做实验验证。

小结板书:

1升=1000毫升

4、小练习

(想想做做3):

①估测:

三种饮料分别是多少毫升?

②计算:

每种饮料分别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

(想想做做4)

①独立填写。

②指名交流答案与思考过程。

学到这里,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一定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吧!

能谈谈你现在的认识吗?

[给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的空间,很好地实现1升=1000毫升的意义建构。

估测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升与毫升的进率,也可感知一些常用饮料瓶的容量]

四、生活应用——体验价值

1、实践活动

倒出100毫升饮料,按正常饮用习惯喝完,填写结论:

数一数:

()口能喝完

算一算:

喝一口大约是()毫升

2、阅读拓展:

(1)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2)师小结:

阅读部分结合毫升知识向我们介绍了人体血液与义务献血的常识。

指名交流读后感想。

[实践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容量观念;

“你知道吗”自主阅读让学生了解毫升与我们息息相关,了解科学知识并接受关爱他人的教育]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与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什么联系?

你认为学习这一知识有什么用途?

[简要回顾新知的学习过程,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认知建构]

篇章2: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在这节的《认识毫升》一课中,我结合教材,准备了大量的生活中实物容器,学生也准备了好多诸如雪碧瓶之类的容器,用实验来代替空洞的说教,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意料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课堂反馈也不错。

个人感觉在教案实施过程中有点因教案不熟悉而导致的教学环节有前后颠倒的情况,显然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样子。

下面就就课堂上动手操作环节的处理上反思几点:

实验多但层次性不强,是不是可以是

(1)猜测1毫升,

(2)感性的认知1毫升,这里可以用细量筒和粗量杯进行对比起来让学生看,加上本就是挺好的倒入手心让学生体会,

(3)判断几毫升——判断几十毫升——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五百毫升——一千毫升。

这样可以有一个累积,单位有小到大的一个过程。

学生这样在理解上更直观,认识肯定比较深刻点。

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让学生来猜多少毫升等等。

更重要的是要能学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教学反思2:

学生已经学习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本节课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和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在课前老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多收集一些有容量单位毫升的容器,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

教学时可以和前面一节课的1升水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些容器的容量都比1升小,引出容量单位毫升,学生在感性上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认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时,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发现,能使学生印象深刻。

在练习中,有许多的容器都是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教材的编排意图很好,我们老师也应该尽可能多地去准备,收集这些容器,在课堂上用这些容器来装上液体,让学生观察,以便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不过,在一些问题上还是存在着分歧,例如想想做做的第5题“倒出100毫升饮料,数数你要几口才能把它喝完。

再算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这样的的问题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应该说在教学时是比较有难度的。

在这节课中,我结合教材,准备了大量的生活中实物容器,学生也准备了好多诸如雪碧瓶之类的容器,用实验来代替空洞的说教,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意料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课堂反馈也不错。

判断几毫升——判断几十毫升——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五百毫升——一千毫升,这样可以有一个累积,单位有小到大的一个过程。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面对提问,教师可以先问问孩子提出这样问题的原因,然后肯定学生注重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对于“毫升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以现场处理。

我们知道“1毫升水的质量就是1克”,虽然毫升与克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正因为1毫升水的重量正好是1克,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两个单位混用的情况,有的饮料包装注明的是千克或克,有的饮料包装写的就是多少升或多少毫升。

这是日常生活现象的反映。

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很可能说明他能联系实际思考并提出问题,这正是我们所提倡和培养的。

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1毫升的()=()克。

如“1毫升的水等于多少克?

1毫升的水银等于多少克?

1毫升的油等于多少克?

”将问题延伸到课外。

真正做到帮助学生区分“毫升与克”的不同属性以及内在联系。

不仅达到了辨析两个单位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研究问题的意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毫升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的。

事实上,在前两节课的教学中,关于毫升也说了一些,学生对于毫升也有一定的认识了。

所以这节课感觉一点也不像新课。

只是在认识1毫升的水有多少时,稍稍化了一些时间。

学生虽然也知道1毫升的水很少,但究竟有多少却并不清楚。

为了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我实际的用量筒做了实验,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1毫升到底有多少。

这对学生在后面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估计有一定的依据。

小组讨论如何用自己带来的容器制作一个量器——集体交流归纳——分小组操作——展示评价作品——利用量器测量其他容器的容量。

这个流程进行了两个循环,第一次是制作1升量器,第二次是制作小容量量器。

可以说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烈,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使操作活动的意义更加深刻一些。

这样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更有益。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