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人教版 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374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人教版 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 人教版 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 人教版 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 人教版 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 人教版 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人教版 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docx

《届 人教版 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人教版 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 人教版 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测试

基因的本质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噬菌体DNA复制时,由细菌提供原料、能量和酶等

C.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D.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答案】C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噬菌体寄生在细菌细胞内,其DNA复制时,由细菌提供原料、能量和酶等,B正确;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培养噬菌体,以获得含35S或32P的噬菌体,C错误;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搅拌离心后,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则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正确。

2.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B.细胞的基因全部位于细胞核中

C.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D.纯合子所有基因都含有相同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DNA上还有其他的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A错误;

B、真核细胞的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中,少部分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原核生物的基因都位于细胞质中,B错误;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C正确;

D、纯合子不同对基因可以控制不同的性状,并不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D错误。

考点:

基因与DNA的关系

3.有a、b两类噬菌体,它们均己被32P或35S中的一种标记过。

将a、b噬菌体分别侵染甲、乙两管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表明a的蛋白质外壳和b的DNA均有放射性

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5S

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D.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甲分析,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而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说明a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乙分析,沉淀物中具有放射性,而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说明标记的是DNA,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2P,B错误;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C错误;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总量不变,而比例将逐渐减弱,D错误。

4.把培养在含轻氮(14N)环境中的一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一轮的时间,然后取一细菌放回原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两轮的时间后,细菌DNA组成分析表明

A.3/4轻氮型、1/4中间型B.1/4轻氮型、3/4中间型

C.1/2轻氮型、1/2中间型D.3/4重氮型、1/4中间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将14N的细菌放于15N环境中复制一次,每个模板DNA可产生2个子DNA分子均为14N、15N的DNA即中间型DNA,而这一个中间型DNA放回原环境(14N)中再复制两次后产生4个DNA,这4个子DNA中有1个含15N,其余均为“只含14N”,即中间型DNA应为1/4,轻氮型DNA应为3/4,故选A。

5.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大肠杆菌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C.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吲哚乙酸

D.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高中生物教材中相关的生物科学史,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科学家的贡献,掌握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A错误;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B错误;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吲哚乙酸,C错误;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D正确。

6.下列关于生物体内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双链先全部解链,再进行复制

B.DNA解旋需要解旋酶,并消耗能量

C.DNA复制过程中有氢键的断裂,也有氢键的形成

D.DNA聚合酶催化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答案】A

【解析】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A错误;复制开始时,DNA分子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解旋,B正确;解旋过程中有氢键的断裂,当新合成的子链与其模板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时有氢键的形成,C正确;将单个脱氧核苷酸添加到脱氧核苷酸链上,是通过DNA聚合酶催化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来完成的,D正确。

7.用3H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含12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分裂第一次…至第N次,若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H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24条和12条,则这至少是第几次分裂的分裂期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蚕豆体细胞含12条染色体,而要求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为24条,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根据DNA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可知,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被3H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24条;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每一条染色体都是一条链有放射性3H标记,一条链没有,则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蚕豆细胞的24条染色体中有一半被标记,即12条具有3H标记,故选B。

8.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试验若选取烟草花叶病毒为实验材料能够得到同样的结论

B.该实验中每组先后两次用大肠杆菌培养了噬菌体,培养的目的不同

C.子代噬菌体的DNA全部来自于亲代,蛋白质全部是新合成的

D.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变异

【答案】B

【解析】烟草花叶病毒为植物病毒,不会侵染细菌,不能得到同样的结论,A错误。

第一次培养大肠杆菌是给噬菌体作标记,第二次是用含有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以探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两次培养的目的不同,B正确。

子代噬菌体的DNA部分来自亲代,部分为新合成的,蛋白质全部是新合成的,C错误。

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9.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规律,他能提出假说得益于他有减数分裂的知识

B.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摩尔根研究果蝇眼色的遗传借鉴了孟德尔的研究方法

D.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物理模型,并用15N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答案】C

【解析】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规律,没有涉及减数分裂的知识,A错误;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只能是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摩尔根研究果蝇眼色的遗传借鉴了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物理模型,但没有用15N证明了DNA是半保留复制,D错误。

10.以下有关研究方法的运用,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B.科学家一般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化学反应过程

C.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D.探究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

【答案】B

【解析】萨顿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类比推理法,A错误;科学家一般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化学反应过程,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法研究DNA的结构,C错误;探究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需要设置对照,D错误。

11.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可以使细菌死亡,HIV感染T细胞后可以造成T细胞大量死亡,那么噬菌体和HIV利用细菌和T细胞的物质中主要的不同是()

A.组成蛋白质的原料B.构成核酸的原料

C.营养成分D.无机盐

【答案】B

【解析】两者组成蛋白质的原料都是氨基酸,A错误;噬菌体的核酸是DNA,HIV的核酸是RNA,因此构成两者的核酸的原料不同,B正确;两者利用的营养成分基本相同,C错误;两者对无机盐的需求相似,D错误。

12.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的决定有关

B.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C.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的

D.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答案】B

【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的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A正确;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只有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连一个磷酸,B错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因此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的,C正确;萨顿观察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从而推断出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13.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个基因

C.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D.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等人首次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D正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含有许多个基因,B正确;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等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明确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掌握萨顿和摩尔根采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结论。

14.DNA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

A.组成基因的碱基数目庞大B.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C.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D.碱基种类有许多种

【答案】C

【解析】组成基因的碱基数目庞大不能说明DNA具有多样性,A错误;空间结构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B错误;构成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正确;碱基种类只有4种,为A、T、G、C,D错误

【点睛】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15.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若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两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C.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子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