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9455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

由此,美国企业投资动力逐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6.1%,初步扭转了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下降或增长缓慢的态势。

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长达到了8.2%,这一指标是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没有的。

各种重要经济指标如消费者信心指数、劳动生产率等也都呈现出人意料的好转。

2003年美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宏观来看,美国经济已经逐步走出了经济衰退的阴影,经济复苏由温和向加速阶段发展,进而带动世界经济形势的复苏与好转,有利于我国扩大对美国贸易的出口。

(二)日本经济借助外力显示出好转趋势

2003年,在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日本经济出现了明显好转。

2003年一至三季度,扣除物价因素,日本GDP同比分别增长了0.3、3.9和2.2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长了2.7%,远远高于2001年0.4%和2002年0.2%的水平。

从2003年下半年起,日本出口大幅度增长,汽车、钢铁和机电等大型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

2003年,日本对全球出口增长4.7%,其中对美国出口下降9.8%,对欧盟、亚洲地区和中国分别增长9.0%、12.9%和33.2%,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继续成为带动日本出口需求扩大的主要地区,外需增加仍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2003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超过5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0%,继续成为我国吸引海外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

日本连续10年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国,我国则连续第二年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

(三)2003年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如2002年

2003年,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仅为0.5%,比2002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是自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经济增长最慢的一年,也是连续第三年经济增长下滑之年。

2003年前两个季度,欧洲经济形势全面恶化,经济增长年率只有0.8%和0.2%,低于上年同期。

2003年,欧元区国家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供给来看,工业经济均呈下降态势,出口增速持续下降,出口额已由2000年增长12%滑落到目前的零,失业率高达8.9%。

总之,2003年,欧元区内需不振以及投资增长下降是经济放慢的主要因素,外需增长逐渐放慢则是经济下滑的另一原因。

二、国内经济环境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2003年我国面对国际形势多变、国内重大疫情突发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的多种影响,但各地区仍取得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2003年新届政府上任即提出了“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的“24字”施政方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并明确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五大协调发展方针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2003年政府发展思路的最大特点。

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上,改变长期一味追求速度的做法,而更加注重和追求质量,即发展的重点从主要促进经济总量发展,转向抓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非典”疫情的发生,警示了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对世界和我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因受SARS影响,全球在此期间经济总损失额达到590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经济的总损失额为179亿美元,占中国GDP的1.3%;

中国香港经济的总损失额为120亿美元,占香港GDP的7.6%。

我国学者胡鞍钢认为,SARS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在0.6%至0.7%之间。

SARS波及全国31个省(市、区)中的27个地区,受影响最大的广东省估计拉低省域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从产业来看,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其中对旅游业的影响更为突出。

各地区特别是旅游大省的旅游业出现负增长或低增长,旅游人数与收入明显下降。

如全年经广东口岸入境的国际游客为7645.1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

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8809.33万人次,同比下降了6.9个百分点;

其中国际游客1196.96万人次,国内游客7612.37万人次,分别下降了14.2%和5.6%;

全年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下降了9.7%;

旅游外汇收入42.6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6.2%。

“非典”疫情的出现,给经济建设敲响了警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发展公共事业的重视,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倾向。

中央政府明显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体系、重大灾害应急机制建设的投资力度。

(三)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始启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2003年,西部地区实现GDP22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在解决“东西差距”的同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以解决东南沿海与东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开始实施,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一批技术改造工程陆续启动。

这是继西部开发战略决策之后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战略布局决策。

至此,全国形成了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架构。

第二节2003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2003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三大地带GDP增长速度再创新高,西部地区增长快于中部地区,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继续扩大。

1、三大地带GDP增长明显加快

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GDP总额分别达到81471.78亿元、35352.11亿元和17834.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三大地带分别增长了12.7%、10.6%和10.8%,同比分别提高了1.5、0.9和1.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再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经济增速从东向西逐级递减的格局被打破,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快于中部地区0.2个百分点。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特色经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高。

东部地区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占各地区GDP合计的比重加大,提高到60.5%;

东部与西部地区增速差距有所扩大,由上年相差1.5个百分点扩大到相差1.9个百分点。

2、绝大多数省份的GDP增长速度快于2002年,不少省份经济增长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2003年,全国有28个省份(不含西藏)GDP增长速度快于上年。

全国30个省份的GDP增速均超过8.6%,其中26个省份的GDP增速超过10%(东部地区全部,中部地区6个,西部地区8个)。

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16.3%的增速高居榜首,其后排在前十名的依次是天津14.5%、浙江14.0%、广东13.6%、江苏13.5%、山东13.3%、山西13.2%、江西13.0%、宁夏12.2%和青海12.1%,广东、四川、甘肃等省份的GDP增长创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云南、安徽、湖北和湖南4省GDP增长速度在低于10%,分别为8.6%、9.1%、9.3%和9.6%,但同比增长幅度分别提高了0.4、0.2、0.2和0.6个百分点。

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除广西和青海2省(增幅回落0.3个百分点)外,其他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提高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上的有18个,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内蒙古4.2个百分点,新疆、江西、天津、河北和宁夏5省份增幅在2.0-2.7个百分点之间,浙江、江西、云南、福建、山东和江苏6个省份增幅在1.5-1.8个百分点之间。

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4省经济总量保持全国前四名的地位不变,河北省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五。

加图22003年全国各省份GDP增长率

(二)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各地区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很大

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

全年GDP跃上11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

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

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

三次产业比重为14.78:

52.94:

32.28,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了0.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了1.44个百分点。

1、三大地带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快,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三大地带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同比分别下降了0.92、1.32和0.64个百分点。

全国除了黑龙江、湖北、海南和新疆4省区第一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0.06、0.48、0.05和1.89个百分点外,其他省份的第一产业比重均不断降低,下降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上的有12个省份,分别是:

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山东和广西4省区分别降低1.64、1.05、1.01和1.28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的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和河南5省区分别降低1.28、1.45、2.79、2.08、3.28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的贵州、陕西、青海和宁夏4省区分别降低1.79、1.58、1.12和1.63个百分点。

安徽、内蒙古、贵州3个省区连续三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在1个百分点以上。

三大地带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变化大,西部地区增幅较大并明显快于中部地区。

2003年,东、中、西三大地带第一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3.7%、1.6%和5.4%。

增幅排在前10名的依次是海南9.0%、新疆8.2%、辽宁7.1%、山西12.0%、天津和吉林均6.1%、甘肃6.0%、河北5.9%、山东5.6%、四川5.5%、陕西5.1%。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步伐加快,农产品优质化水平提高。

优质专用小麦占小麦总面积的38%,比去年提高7个百分点;

优质水稻、优质专用玉米和“双低”油菜籽分别占55.6%、28%和70%,均提高4个百分点。

东北三省优质专用玉米、优质大豆面积已分别占全国的48%和64%,比上年分别提高7个和1个百分点。

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全国的5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订单农业发展加快,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预计全年各类订单农业面积达3.69亿亩,增长12.8%。

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向纵深推进。

特别是退耕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