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6393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Word文档格式.docx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Word文档格式.docx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

不足,又顾而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巩固练习]

1、我见相如,必辱之。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10、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

“牛何之?

”(后一个之“之”。

)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2、之二虫又何知?

13、何陋之有?

14、宋何罪之有?

15、句读之不知。

16、何功之有哉?

17、诗云:

”──夫子之谓也。

(后一个“之”。

)18、君将哀而生之乎?

1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0、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2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2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24、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2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8、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29、石之铿然有声者。

3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1-4他,她,它(们)。

5-7结构助词“的”。

8-10动词“往,到......去。

”11、12代词“这,此”。

13-1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18-23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24、25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26-28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

29、30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

吗"

"

呢"

①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

呀"

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

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

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

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

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2、无以,则王乎?

1-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4-7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8、9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11-13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14-19同“于”,对,于。

20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21-22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三、【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二者:

两种心情。

)1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此数者:

这几点。

)1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14、石之铿然有声者。

15、近者奉辞伐罪。

1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7、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3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4-6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7-9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引出原因。

10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11、12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13、14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15-1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语助作用。

四、【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8、余闻之也久。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0、是说也,人常疑之。

11、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

也?

12、公子畏死邪?

13、此不知人之祸也。

14、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