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625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9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docx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docx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摘要]:

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色谱、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生化分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催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体介绍该技术的几个应用实例。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特点;综述;应用实例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

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

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molecularimprinting),是源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technique,MIT)也叫做分子模版技术,属于超分子化学研究范畴,是指某以特定的目标分子(模版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为模版,植被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制备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1]

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当印迹(模版)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下来,当印迹分子去除后,聚合物就形成与印迹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就对印迹分子极其类似物具有选择性特性。

图1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MIPs的制备过程主要由以下三步构成:

①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印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印迹分子周围,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②通过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共聚,将主客配合物固定;

③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洗脱印迹分子,得到印迹聚合物,其中含有与印迹分子形状和功能基团排列相匹配的空穴。

这个三位空穴可以选择性的重新与印迹分子结合,即对印迹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功能。

这个三维空穴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单体的种类是由印记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

[1]

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1.3.1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预定性,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备出不同的MIPs,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二是识别专一性,即MIPs是根据模板分子定做的,可专一地识别印迹分子.

三是实用性,即它可以与天然的生物分子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抗体与抗原相比拟.但由于它是由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因此又有天然分子识别系统所不具备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很长的使用寿命.[4]

1.3.2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1)预组装法(pre-organizedapproach)——共价键作用

在共价键法中,印记分子和功能单体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生成印迹分子的衍生物,该聚合物进一步在化学条件下打开共价键使印迹分子脱离。

功能单体一般采用小分子化合物。

共价键结合作用包括硼酸酯、席夫碱、缩醛(酮)、酯、螯合键作用等。

共价键法主要用于制备各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聚合物,如糖类及其衍生物、甘油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扁桃酸、芳香酮、二醛、三醛、铁转移蛋白、联辅酶及甾醇类物质

图2共价法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2)自组装法(self-assemblyapproach)——非共价作用

非共价法即把适当比例的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混合,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生成非共价键印迹分子聚合物。

这些非共价键包括氢键、静电引力、金属螯合作用、电荷转移作用、疏水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

此法主要用于下列物质的分离中:

染料、二胺、维生素、氨基酸衍生物、多肽、肾上腺素功能药物阻抑剂、茶碱、二氮杂苯、核苷酸碱基、非甾醇类抗感染药萘普生和苄胺等。

图3非共价法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

(3)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杂化

该法实际上是把分子自组装和分子预组装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的方法,其制备过程如图4所示。

首先,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以共价键的形式形成印迹分子衍生物(单体-印迹分子聚合物),这一步相当于分子预组装过程,然后交联聚合,使功能基固定在聚合物链上,出去印迹分子后,功能基留在空穴中。

当印迹分子重新进入空穴中时,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上的功能基不是以共价键结合,而是以非共价键结合,如同分子自组装。

图4牺牲空间法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

(4)金属螯合作用

金属离子与生物或药物分子的螯合作用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结合和断裂均比较温和的特点,故有望应用于分子印迹中。

Y.Fujii等研究了

的配合物对于N-苄基-D,L-缬氨酸的光学拆分,结果表明:

分离因子很高,可以实现较好的拆分。

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该MIPs应用于色谱分离时传质很慢,难以实际应用。

利用金属螯合作用还可以实现对金属离子的高选择性吸附,已用于印迹的金属离子主要有

,常用的功能单体主要有1-乙烯基咪唑、乙烯多胺等。

[1]

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介绍

由于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优越的预定性(predetermination)﹑识别专一性(recognition)和广泛实用性(practicability)等特点,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色谱技术、固相萃取技术、模拟酶催化、药物分析、生物传感器技术等诸多领域。

2.1分子印迹在色谱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色谱分析,主要是样品的前处理(分离、提纯、浓缩)和手性物质的分离。

2.1.1样品前处理

Sellergren于1994年首先报道了以合成的戊咪(pentamidin,一种抗原虫菌药)为模板的印迹聚合物,该聚合物作为吸附剂完成了对生物液体试样尿中的戊咪的提取、纯化和浓缩,使之达到能够被直接检出的浓度。

Zander等人以尼古丁作为模板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分析口香糖中所含的尼古丁及其氧化物时有良好的回收率和重现性,在选择性上明显优于C18吸附剂和没有印迹反应的同种聚合物。

迄今为止,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固定相色谱对分析样品进行前处理的研究已做了很多工作。

目前的研究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固定相色谱完全能运用于分析式样的分离纯化和浓缩工作。

但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于不同的物质,不同的溶剂(极性、非极性)其吸附条件和洗脱条件迥异,尚没有找到一个普适性的规律。

其二,虽然目前的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广,化合物种类多,但多数工作都集中在分离方法的建立,而对分离机制的研究涉及较少。

归结起来,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

其三,对于解决印迹分子在印迹聚合物中残留这一问题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特别对于痕量分析。

2.1.2用于手性拆分

分子印迹技术在色谱手性分离中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所研究的拆分对象包括羧酸、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肽、药物等手性化合物。

Kempe等人用非共价键分子L-mandelicacid作为模板分子进行分子印迹固定相的手性拆分。

Hosoya等人用高效液相色谱印迹柱分离了胺类物质N-(3,5-dimitrobenzoyl)–methy-l-benzylamine。

Lin等人用印迹柱分离了Phenylalanine、Phenylglycine、Tyrosine等多种氨基酸。

Kempe等人则分别用液相色谱印迹柱分离了大量的氨基酸衍生物。

同时Kempe等人还分离了Cbz-Ala-Ala-OMe肽类物质。

Schweitzl等人用毛细管电色谱分离了药物Ropivacaine。

颜流水等人以咖啡因为模板分子,经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制备了分子印迹毛细管整体柱,该柱对咖啡因具有高度选择性。

2.1.3用于膜分离

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制成薄膜,即分子印迹膜,不仅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而且便于操作、易于放大,能耗低,能量利用率高,被看作"绿色化学"的典型。

分子印迹膜分离技术在医药、食品、化工和农业等方面都有应用。

Ronald等首次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分子印迹膜,研究了溶剂组分、薄膜形态与结合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控制膜厚度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也有很多研究者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制成颗粒均匀的纳米微粒,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其吸附选择性。

Li等用两步共聚法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Ns),用TEM和FT-IR对其表征,形状规则的纳米微球能均匀分散到有机溶剂中,比传统的印迹聚合物有更高的键合容量和选择性。

目前,在膜分离技术中应用的超滤、微滤及反渗透膜等都不能实现单个物质的选择性分离,而MIP膜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难题。

MIP膜不仅特异识别能力强,而且比一般生物材料更稳定,抗恶劣环境能力强,在传感器和生物活性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2.1.4用于环境痕量分析

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除草剂、雌性激素、杀虫剂等,这些痕量物质经MIPs吸附富集处理后,可用色谱法检出。

Yang等合成了双酚A印迹聚醚砜(PES)微球,用液液分离技术检测双酚A(BPA)。

PES微球是带有表层的多孔结构,表层下面是指状结构。

BPA印迹微球在水中的容量为19~42μmol/g,键合量和选择性系数均随着溶液中BP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以1,4-丁烯的醇/水为介质可增强BPA的识别能力。

此外,随着原料PES中BPA量的增加,特异性结合位点增多,识别能力增强,用电荷转移和空穴理论解释了印迹聚合物微球对含其它有机物的酒中BPA的识别机理。

Gudrun等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2,4,6-TNT聚合物微球,对模板的去除率大于99.7%,对模板的吸附量每小时达到150pg/g-MIP。

Kubo等合成的印迹聚合物能选择性分离羟基多氯联苯的结构类似物,并用该聚合物直接从混合物中分离甲状腺激素的活性成分。

利用MIPs的高选择性和亲和性,能有效解决环境试样体系复杂、预处理手续繁杂等难题,在环境痕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5用于分离/富集金属离子

最初的MIPs大都在有机溶剂中制备和应用,故离子印迹的发展受到限制。

近年来,以重金属离子为模板的离子印迹技术引起人们的兴趣。

Jiang等用表面印迹法合成了新型Ni(Ⅱ)离子印迹氨基硅胶吸附剂,并用于选择性萃取水中微量Ni(Ⅱ)离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得印迹和非印迹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分别是12.61和4.25mg/g。

MIPs对Cu(Ⅱ),Co(Ⅱ),Zn(Ⅱ),Pb(Ⅱ)的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是45.99,32.83,43.79和28.36;方法的检出限为0.16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48%。

印迹聚合物对Ni(Ⅱ)离子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均大于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可用于富集水样中痕量Ni(Ⅱ)。

Gao等以Cu(Ⅱ)和Cd(Ⅱ)离子为模板,表氯醇为交联剂,将功能化的大分子聚乙烯亚胺(PEI)嫁接到硅胶微粒的表面,形成了化学键合的PEI/SiO2,用表面分子印迹法制备的Cu(Ⅱ)和Cd(Ⅱ)印迹材料IIP-PEI/SiO2对模板有更大的亲和力和更高的选择性,键合容量也是非印迹材料的3倍。

Cu(Ⅱ)相对于Zn(Ⅱ)和Ni(Ⅱ)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80.21和86.08,Cd(Ⅱ)相对于Cr(Ⅲ)和Pb(Ⅱ)的选择性系数为77.05和88.22。

Lu等根据分等级双印迹理论,在碱性介质中,以Cd(Ⅱ)离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模板分子,2-氨基乙氨基-3-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四乙氧基硅烷为交联剂,通过自身水解、缩合及共缩合作用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混合吸附材料。

在Cd(Ⅱ)和Zn(Ⅱ)离子的竞争吸附实验中,Cd(Ⅱ)离子的选择性系数为100,相对选择性系数大于200。

所得印迹吸附剂的吸附容量远大于非印迹吸附剂,MIPs从水溶液中分离/富集痕量Cd(Ⅱ)离子是一个快速的动力学过程。

2.1.6分子印迹聚合物色谱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足:

⑴聚合物容量太小。

主要是因为聚合物中实际有效结合位点太少所致。

虽然通过自组装和预组织结合的方法,提高聚合物产量,但这一方法因其需要印迹分子能发生可逆共价键反应,因而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⑵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制备前首先需要纯的对映分子,这就给难以拆分的消旋物的拆分工作带来了困难。

理论上的用分子类似物做模板在实际中却难以找到分子类似物。

⑶虽然已在水相中进行了手性拆分,但也是初始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1]

2.2 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MISPE的模式主要分为在线模式和离线模式两种。

2.2.1离线模式

目前,MISPE采用最多的还是离线模式,这种模式操作简单,可选用的溶剂和添加剂较多,并且不用考虑它们对分析的影响,因此,有更高的富集率和选择性。

其不足在于检测时间长,会相应增大误差。

离线模式一般分为4个步骤:

平衡、上样、清洗和洗脱。

2.2.2在线模式

在线MISPE模式指的是将MISPE柱与其它仪器相连,富集、分离和检测过程自动化,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减少了富集和检测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同时降低了操作过程中样品受污染的风险,进而减小了误差,提高了准确性和可再生性。

此种模式一般有两种方式:

与仪器直接相连和与色谱柱连接后再连接检测。

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特效的选择性和亲和性,用作固相萃取剂可克服生物或环境样品体系复杂、预处理手续繁杂等不利因素,为样品的采集、富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用于医药、食品和环境分析样品的制备,对于痕量分析有重要作用.印迹聚合物既可以在有机溶剂中使用,优化条件下又可在水溶液中使用.

Sellerg-ren首次报道将分子印迹用于固相萃取,他以戊咪(AIDS抑制药)为模板制备戊咪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固相萃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南开大学胡树国等以扑热息痛为印迹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酯为交联剂合成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与其结构相似的非那西丁对叔丁基苯酚的分离,效果很好。

[10]

2.3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中草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和有效成分的不明确而难以被国际市场认可。

中草药中所含的具有药物活性的组分一般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中通常包含具有同类药物活性且化学结构相似的多种组分。

以一种已知的活性化合物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将其用于合成的组合化学库或者天然组合化学库———中草药体系(包括复方制剂),直接从构型多样的组分库中提取出其他结构类似的先导化合物,从而避免了传统分离提取的非特异性和低效性。

许多研究结果证实了分子印迹技术用于直接分离、提取中草药中具有特定药效化合物的可行性。

钟世安等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光冷引发条件下合成了EGCG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该聚合物制成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用于固相萃取茶叶提取物茶多酚,对萃取柱中的清洗液、洗脱剂、上载量等进行了选择。

实验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柱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耐用性能。

欧俊杰等以l-四氢巴马汀(l-THP)为模板分子、MAA为功能单体,采用原位聚合法在不锈钢柱管中直接合成l-THP分子印迹聚合物,建立了在线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和检测延胡索提取液中l-THP的方法,通过比较在线固相萃取和离线固相萃取两种模式发现,在线萃取检测具有分析速度快、萃取效率高等优点。

[29]

2.4分子印迹技术在模拟酶催化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最富挑战性的应用研究是对酶的人工模拟。

多年来,化学家们试图制备出与酶的催化相近的化学催化剂,但取得的进展极其缓慢。

分子印迹技术的出现,使这一状况大为改观。

Sarhan以吡哆醛为印迹分子,用4一乙基咔唑为单体制备出分子印迹高聚物,它促进了氨基酸衍生物的质子转移。

应用聚乙烯咔唑作为印迹聚合物能促进模板分子的酯水解能力。

由于过渡态能促进产物的形成,所以印迹过渡态类似物成为最普遍的制备模拟酶的方法。

此外,分子印迹在酶的活性调控中也将具有重要作用巾1。

如四氯噻吩与马来酸酐之间的Diels—Alder反应,制得的MIPs催化了这一反应,迄今为止,还未曾发现天然酶能催化这一反应,在这一反应中,MIPs之所以具有催化作用是由于其过渡态的生成降低了活化能,并排除了副产物

,这样,产品抑制物被大大降低了。

2.5分子印迹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是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常规和传统的传感器介质相比,基于分子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突出特点是对被分离物或分析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专一性,因而在传感器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自1987年Tabushi首次用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敏感材料,对维生素进行检测以来,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分子印迹聚合物敏感材料与近年来研究较热的生物敏感材料相比,具有耐高温、高压、酸、碱和有机溶剂,不易被生物降解破坏,可多次重复使用,易于保存等优点,而且较生物材料易得,可用标准化学方法合成出来。

因此,分子印迹聚合物有希望成为取代生物敏感材料的理想替代品。

按照转换器的类型来分,MIPs电化学传感器主要有电导型、电容或阻抗型、电位型、化学敏感或离子敏感场效应转换器型、安培型和伏安型等。

[17]

汪尔康研究小组研制了MIPs基葡萄糖传感器。

在20mmolL葡萄糖溶液中,邻苯二胺直接在金电极表面发生电聚合,为了提高印迹聚合膜的绝缘性能,聚合后将电极浸入10mmol/L十二烷基硫醇溶液中反应过夜,以填补聚合膜中的空穴,再用蒸馏水除去模板分子,最终该印迹电极可用于葡萄糖的测定。

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对葡萄糖具有选择性,抗坏血酸和果糖对其干扰很小。

Panasyuk等也利用电聚合法在金电极表面合成了MIPs膜用于传感器研究。

聚合前金电极用巯基苯酚乙醇溶液处理,在电极表面自组装形成巯基苯酚单分子层,然后通过循环伏安法在修饰电极表面合成以苯丙氨酸为模板,苯酚为聚合剂的厚约16nm的MIPs膜,此电极与SCE组成测定苯丙氨酸的电容性传感器,响应时间约为15min,对苯丙氨酸有明显响应,对色氨酸、苯酚和对色氨酸、苯酚和4-羟基苯基甘氨酸只有微弱响应。

Petcu等制备了丙泊酚(propofol)印迹MIP膜用于传感器,对丙泊酚的整个分析响应时间为3min,响应速度低于降解速度,非特异结合低于检测极限,工作范围为0.1~50μg/mL,适于丙泊酚的在线检测。

且该膜易于再生,可重复使用,在血样分析中循环5000次灵敏度不变。

Zayats等分别制备了核酸、单糖印迹MIP膜、印迹

薄膜及丙烯酰胺-丙烯酰胺苯基硼酸共聚物薄膜,连同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ISFET)用于目标分子的检测。

最近,又通过将MIP膜联同ISFET及金-石英晶体电极实现了对NAD(P)+/NAD(P)H辅酶的分析,这是分析辅酶的一种全新方法,郭洪胜等制备了多巴胺印迹的MIP薄膜用于传感检测多巴胺。

[19]

3.总结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使其有望实现单一主体的分子对多元客体分子的识别,分子印迹聚合物也有望成为对各种物质进行准确检测和高效分离的介质。

针对分子印迹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1分子印迹的机理研究

2新的功能单体研究

3水溶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4分子印迹在手性拆分中的应用

5新的印迹目标分子

6分子印迹传感器

7分子印迹制备新方法的探索

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分子印迹和识别过程的机理将从目前的定性和半定量描述向完全定量描述发展,从分子水平上真正弄清楚印迹和识别过程。

(2)合成更多更有用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以满足分子印迹和识别的需要。

(3)分子印迹和识别过程将从有机相转向水相,以便完全能够达到与天然分子识别系统相媲美的完美境地。

(4)手性分离和固相萃取氨基酸、手性药物将步入商业化阶段。

(5)印迹技术将从氨基酸、药物等小分子、超分子过渡到核苷酸、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甚至生物活体细胞。

(6)由于MIPs具有特殊的预定性,将MIPs用于催化合成将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

(7)由于MIPs仿生传感器既具有抗各种恶劣环境的能力,又具有与生物酶类似的高选择性。

利用这两个性质可以将MIPs传感器做成分子探针,可以直接插入生物组织或细胞内进行探测和分析。

总之,随着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合成手段和现代分析检测手段的迅猛发展,MIPs的合成、表征方法和理论系统将日臻完善,其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制备MIPs“塑料酶”、“塑料血管”、分子探针已不是梦想。

[25]

参考文献

[1]谭天伟.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21,89-117

[2]姜忠义,吴洪.分子印迹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12,51-105

[3]刘朝奇,王艳林,刘森.分子印迹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24

[4]梁金虎,罗林,唐英.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

38-43.

[5]王颖,李楠.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J].化工进展,2010,12:

2315-2323.

[6]郑锦华.基于牺牲空间策略分子印迹杂化物的设计、合成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4.

[7]王荣艳,王培龙,王静,王锡昌,钟耀广.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的新进展及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08,01:

11-16.

[8]许志刚.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色谱分离中的应用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02:

15-17.

[9]傅若农.色谱分析概论[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0]冯银巧,周如金,唐玉斌,胡鑫鑫.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1,01:

125-128.

[11]李文超,王永花,孙成,杨绍贵.分子印迹技术与固相微萃取技术联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09:

1663-1671.

[12]连子如.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海洋有机污染物和麻痹性贝毒分离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3]刘耀驰,项伟中,徐伟箭.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与展望[J].化工学报,2004,10:

1602-1607.

[14]李魏嶙.分子印迹聚合物及膜分离技术在异丙酚生物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

[15]赵艳艳.分子印迹膜分离手性氨基酸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6]喻应霞.分子印迹膜分离水溶液中苯丙氨酸异构体研究[D].天津大学,2006.

[17]姜忠义,喻应霞,吴洪.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2006,01:

78-84.

[18]曾延波.新型表面分子印迹和识别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9]曹丙庆,潘勇,赵建军,黄启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传感器应用研究[J].高分子通报,2007,08:

34-42.

[20]马秀玲,陈日耀,郑曦,陈晓,陈震.柚皮苷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J].分析化学,2010,01:

100-104.

[21]刘佳.分子印迹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