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556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12

2019年马克思主义原理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它始终强调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vs客观规律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注: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2)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的正确的主体选择。

四、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3.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注: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5.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6.联系的条件性:

(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8.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4.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律,是指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统一体,而矛盾双方双方既对立有统一,从而推进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5.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6.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7.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8.矛盾的斗争性表现在:

第一,促进了量的改变,第二,促进了质的改变

9.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

10.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1.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有且只有一个。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及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六、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变与量变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5.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7.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把事物推向新阶段。

10.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但是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七、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2.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3.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4.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5.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7.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化的双向运动。

8.时间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处理人与人关系);三是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9.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10.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八、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1.认识的本质: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4.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再线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5.认识的能动反应具有创造性。

6.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7.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8.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9.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10.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应,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11.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应。

12.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失误的联系或关系中有以知和乎逻辑的推出未知的反应形式。

13.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16.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17.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18.从认识到实践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九、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

指的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是没有终点的,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本身及其发展就是无限的。

十、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括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由原则的界限。

否则就不称之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性。

4.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6.如何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P78.

十一、真理的检验标准

1.主观真理标准论的共同点:

在主管范围内无法划清真理和谬论的根本界限。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