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3371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档格式.docx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档格式.docx

——《陈涉世家》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高祖本纪》

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留侯世家》

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滑稽列传》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淮阴侯列传》

交际之中的“朋友”称谓

1.誓同生死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2.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叫忘形之交。

3.自幼相交的朋友叫竹马之交。

4.年岁差别大、辈分悬殊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之交。

5.意气相投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6.不以势位骄人,平等相处的友谊叫布衣之交。

7.异姓结为兄弟叫八拜之交。

8.旧称两家世代有交情者为世交。

9.友谊最深的朋友叫至交。

10.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交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11.交情不深,仅见见面,点点头的朋友叫点头之交。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时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他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创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所传诵。

2.文体知识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列传,是《史记》的一种文体。

《史记》按其体例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

“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单音字

①缪公(mù

)       ②避匿(nì

③负荆(jīnɡ)④汤镬(huò

⑤虽驽(nú

)⑥肉袒(tǎn)

⑦盆缻(fǒu)⑧案图(à

n)

⑨可予不(fǒu)⑩渑池(Miǎn)

⑪诈详(zhà

)⑫列观(ɡuà

⑬皆靡(mǐ)⑭传舍(zhuà

⑮甚倨(jù

)⑯不怿(yì

⑰衣褐(hè

)⑱睨柱(nì

(2)多音字

①②

2.词义理解

(1)乃辞谢:

婉言道歉。

(2)从径道亡:

小路。

(3)间至赵矣:

抄小路。

(4)臣请就汤镬:

古代一种用滚水烹煮的酷刑。

(5)左右皆靡:

倒下,这里指后退。

(6)为赵王寿:

敬酒或献礼。

(7)秦王竟酒:

完毕。

(8)位在廉颇之右:

上。

(9)一介之使:

个。

(10)徒以口舌为劳:

只不过。

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可予不:

同“否”

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同“佯”,假装

③拜送书于庭:

同“廷”,朝堂

④召有司案图:

同“按”,查明

⑤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同“穆”

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同“熟”,仔细

⑦设九宾于廷:

同“傧”,傧相

⑧肉袒伏斧质:

同“锧”,承斧的砧板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同“耶”,语气词,吗

(2)一词多义

①负

②引

③顾

④使

(3)虚词归纳

①以

②因

四、速读感知课文

1.本文重点写了几个故事?

线索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答:

 

答案 本文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主线贯穿起来的。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直接写秦、赵矛盾的,“负荆请罪”是间接写秦、赵矛盾的。

文章一开始,先写了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矛盾,后由于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最后完璧归赵。

秦国并不甘心失败,又想在渑池之会上欺凌赵国,最终由于廉、蔺二人的团结一致而再次受挫。

赵国连续两次在对秦的斗争中获胜,此时秦、赵

矛盾看似已渐缓和,但由于蔺相如从一个“舍人”迅速提升为上卿,廉颇心生不满,二人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后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两人成为刎颈之交。

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章结构跌宕起伏。

2.缪贤认为蔺相如是“勇士,有智谋”,试就“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具体分析一下蔺相如“勇士”和“有智谋”的表现。

答案 “勇士”的表现:

(1)指责秦王傲慢无礼,并准备把头颅和和氏璧在柱子上一起撞碎;

(2)在秦王斋戒五日后,他却不交出和氏璧,勇敢地提出愿接受酷刑的建议;

(3)以死相逼,迫使秦王击缻;

(4)秦王的手下欲杀他,他却瞪目怒视,大声喝骂他们,吓得他们都后退。

“有智谋”的表现:

(1)当他发现秦王无意给赵国城邑时,便假称和氏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借此要回了和氏璧;

(2)他要求秦王斋戒五日,以拖延时间,以便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3)洞悉渑池之会是秦国预设的骗局,目的是要羞辱赵国,但他依然坚持要赵王赴约,因为不赴约,只能表示赵国软弱胆怯;

(4)在秦王要求赵王鼓瑟后,相如立即要求秦王击缻,不让秦国占得上风;

(5)在秦国要求赵国以十五座城池来为秦王祝寿后,他又立即要求秦国以国都咸阳来为赵王祝寿,绝不让赵国被羞辱。

一、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请指示王

古义:

指给人看

今义:

动词,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名词,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信约

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得到惩处

冒犯

(4)明年,复攻赵

第二年

“今年”的下一年

(5)于是相如前进缻

上前进献

向前行进

(6)宣言曰

扬言

动词,宣告,声明;

名词,(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卑鄙下贱

(8)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

表时间,从前,过去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

安置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穿

(2)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抄小路

(3)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

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

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

使……回去

(4)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

以……为羞耻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为先;

以……为后

(5)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敬畏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宽待,宽恕

3.翻译句子

(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译文:

(2)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3)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答案 

(1)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

(2)在五步距离内,请允许我用颈上的鲜血溅在大王身上!

(3)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

二、重点突破

4.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两难”:

秦王求璧,贪婪霸道,此一难;

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陷于“予”或“勿予”,此二难。

在“两难”的局面下,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5.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

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案 双方围绕着“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玉璧,然后,对比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礼,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割城。

第二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面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回合,廷叱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

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灭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

6.“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作者是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

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答案 渑池会见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

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笔一挥,借以羞辱赵国;

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要“顾召”赵御史。

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已经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需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

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

一是秦、赵双方的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二是蔺相如与赵国君臣的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

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的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7.“渑池之会”中,两国御史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

有怎样的不同?

答案 在记载时,秦御史用一“令”字,赵御史则用一“为(wè

i)”字。

“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

“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