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2410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

四,新农村建设发展成果

浅谈海丰新农村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

但从各地的实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不足;

二是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

四是民生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五是缺乏推动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矫正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坚持舆论先导,进一步凝聚新农村建设的共识;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三是坚持各方参与,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四是坚持全面进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

1.新农村建设

2.问题

3.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

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

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

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

与此同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

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认为新农村建设三五年就可以搞好,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二是“片面化”。

以偏概全,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的整齐美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而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三是“短浅化”。

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社区建设、新经济组织建设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决非偶然,既有农村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有随着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它实际也表明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究其原因主要有:

  1.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不少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

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

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2.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难以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农民观念陈旧。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意识不强,对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了解不够,存在着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等落后观念。

  4.缺乏资金来源。

这已成为农民生产方面的主要障碍,大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缺少资金投入,急需政府给予帮助,其中,还有很大部分农民最希望政府给予生产性信贷资金支持。

(一)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

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

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

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

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

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

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

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落实,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积极改造一批,着力提升一批,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起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

(二)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

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2.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道德发生嬗变。

因而对农民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同时法国城市地理学家菲利普潘什梅也说:

“城镇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个气氛,一种象征,一个灵魂。

”法律与道德是维系当今社会有序运行的两种基本机制。

因此,小区管理必须把依法管理与依德管理相结合。

在推行小区建设管理执法时,也应注重醇化道德风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可以这样说市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村住宅区文明创建的根基,农村集镇区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和“安全阀”;

从另一角度来说,人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

但农民封闭性的原因,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

这就要求:

首先是把进社区的农民组织起来,主要利用民间协会形式,开展一引起有益身心的活动,如象棋、篮球赛、演唱会、歌舞,陶治情操,丰富业余生活。

其次是加强文化教育阵地建设。

利用文明学校,致富学校等阵地,围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建设,倡导“讲文明、树新风”,开展遵纪守法、诚信教育,使进小区农民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为之一新。

其三是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到对农民教育上,教育农民助人为乐、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树立“八荣八耻”,激发创业,开拓进取。

(三)加强干部意识。

1.不可一蹴而就。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也不能例外。

这不仅由我们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拥有8亿农民的国情所决定,还因为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具有全新内涵和全面要求。

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说漠视这一现实,只会令政府的投入走入误区,事倍而功半。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是能够理解的,但实践中却急不得。

必须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个历史性的进程。

要想彻底改造农村的面貌,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生活步入全面小康,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目标,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2.谈“模式”多探索。

解决“三农”问题,应该多向农民、农村问计,多在农村工作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但从一些地方的工作套路上看,往往与此相反,在“干部不知怎么领,群众不知怎么整”的迷茫中,就向专家学者讨教,专家学者固然能讲出一些大道理,而且听起来有根有据,但专家学者也不是神仙,也未必先知先觉,不过是提出一些供决策者参考的思路,然而,有些领导干部拿专家学者的话却不是做参考,而是信以为真,在上层形成个框框,从上到下层层套用,甚至强迫执行,时间长了基层干部也就不主动想事了,因为想了也没用,最终得听上级的。

各级做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千万不要被这些观点所左右,因为“官员讲利弊,学者论是非”,专家学者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只是个分析预测,专家学者们可以争论观点,可以大谈中国新农村建设要走什么什么“模式”,作为决策者,应该把这些观点做为工作的参考,而且不能像专家学者那样再争论这“模式”那“模式”,哪个模式都离不开客观实际,都离不开务实的实践探索,农村干部要多做“工程师”,少做“设计师”,按照中央和国家的政策和新农村规划,去组织广大群众去施工,才是领导干部的本职所在。

四,新农村建设发展成果。

近几年来,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9.3亿元,比增6.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500元,比增9%。

全县初步建成了40万亩优质粮基地、25万亩蔬菜基地、15万亩水果生产基地、5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年出栏量15万头生猪饲养基地,并形成了一批粮食、蔬菜、水果、林业、渔业、劳务等特色产业村,海丰县重点突出“四大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

创新规划机制,强化载体建设在新农村的发展规划上,我县提出建设“五村”、打造“六基地”、推进“三个十工程”的发展战略。

建设“五村”是:

10个县级新农村、10个扶贫示范村、20个小康先行村、50个“一村一品”产业村、100个生态文明村;

打造“六基地”是:

巩固和提升优质稻、海产品、水产养殖、优质菜、优质果和良种畜禽生产(饲养)基地;

推进“三个十工程”是:

10个农业龙头企业、1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示范点。

围绕这一发展目标,海丰县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全面完成18个镇(场)通行政村硬底化公路;

累计完成投资2.58亿元,全面完成水利建设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