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9585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

3.正音,齐读课题。

4.学习生字——“翃”。

指名朗读这个字。

书空练写这个字。

二、师生交流。

1.师:

寒食节在什么时间?

2.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

3.介绍作者韩翃的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古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3.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四、动画演示,理解诗句。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自由练读、学生齐读)

2.请学生尝试说说以下几句诗如何读。

3.指导读好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

(“斜”字读古音)

4.学生尝试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5.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难以理解,请你提醒大家。

6.教师演示,指导读好后两句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自由读读下面两句诗句,说说你所知道的后两句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

8、教师指名说说其他两句诗句的意思。

9.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文意思。

10.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1.指导朗读诗文,注意读好重音、停顿。

2.师生朗读竞赛。

3.背诵诗文。

六、深入学习,拓展延伸。

1.出示“春节、清明”等词,指名说说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

2.课件展示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

(如:

杜牧的《清明》、王安石的《元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中秋月》等)

七、总结课文,谈谈感想。

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汇报感想。

八、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质疑---拓展

情态价值观:

教学的重点:

1.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

2.借助描写分析,感知织女的相思之情。

教学的难点:

体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感。

教学的课时:

一课时

教学的过程:

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用朗朗书声走入这首诗歌的学习。

1.教师范读。

2.自由练读。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自己的节奏和理解。

3.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古诗十九首》多为抒情诗,《迢迢牵牛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通读全诗,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

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2.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感叹词来抒发你的读后感情,你愿意用哪个字呢?

哎!

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这种感叹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可以传递出你读出的这份情感?

伤感、哀怨。

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迢迢牵牛星,齐)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

涕也是眼泪。

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

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

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

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

(2)脉脉不得语。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

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象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

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

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

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相类似。

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同样写女子的愁情。

是那句啊?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4)迢迢牵牛星。

“迢迢”指遥远的地方。

今天这个词语仍然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不远万里,“千里迢迢”。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

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

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情。

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6)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

何谈遥远一说呢!

“盈盈”写出了水之物貌,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见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

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

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我们常用千山万水来表达距离相隔之遥远,可那距离的足够遥远,有时即使心中惦念,也能化作浪漫与嘱托,就像李白的闻王昌龄中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有时也足以让思念豁达,就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可是,当距离仅为“一水”相隔时,人们心中的期望就会被无形中加大,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

明明能够彼此相望,却无法执手时,这近在咫尺,却又仿佛远在天涯的苦楚就让人纠结无奈、愁肠百结,万般不甘。

“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为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这样的写法,后世也有借鉴。

我们曾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里“那湾浅浅的海峡”,写出的就是这份遥望与无助。

3.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

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

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

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

在古典诗词中,叠字的运动相当普遍。

迢迢,是星空的距离;

皎皎,是星空的光线;

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

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

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样的形容,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含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

感情表达,绵密曲折,深切感人。

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

四.拓展延伸,加深叠字理解。

1.《诗经》中的305篇里有204篇见用叠字,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

虽然只是相叠的两个字,却可以“以少总多”,把客观景物描摹刻画得“情貌无遗”,形神毕现。

2.《古诗十九首》中运用叠字达13首之多,如《青青河畔草》全诗10句,开头六句连用叠字: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五.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五言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表达内心之情。

六.板书设计

泣涕如雨迢迢牵牛

迢迢牵牛星相思咫尺天涯

脉脉不语盈盈一水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教学重点】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欣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吃月饼,赏圆月)。

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大家把课本翻到109页。

一般来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短小的,但是别看它们是小身材,其实有大味道呢。

诗歌语言因高度凝练而充满丰富的形象和意义,要我们花大力气去体会。

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

这首诗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写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板书课题)(解题,见注释,注意古代以官职来称呼别人的文化习惯)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

有没有同学乐意先来帮我们大家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

这还用问吗?

当然是古诗咯。

问题是从文体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

(七言绝句,另有五言绝句,八句四联律诗。

格律诗)

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

下面请同学先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去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

生听读

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跟读

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

(描写了诗人十五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

(抒发了诗人怀人的思绪)

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字面疏通:

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

2、师:

要真这样干巴巴的解释可真是把这首诗给糟蹋了,我们大家都不愿意吧?

同学们能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你最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来为我们描绘诗人想要描绘的景象?

(150—200字左右,写在练习纸上)

3、附近的同学交流,推荐出最优秀的,朗读交流

4、教师展示例文

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这个朴素的小小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微雪,又好像是一汪空明的积水,窗边那棵桂树扶疏的树影,则成了水中微动的藻荇。

萧萧树荫里,聒噪了一天的鸦鹊,此时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这中秋之夜皎洁到刺眼的月光,先后进入了睡乡,不知道在它们的梦里,可曾出现去年春日青天掠过的一行归航的雁影。

夜又深了一层,桂花的香味也又浓了一度。

一条缀满了黄色小花朵的桂枝探到了我的眼皮底下,鼻头跟前。

伸手折枝,咔嚓一声,惊落了一手的冷露。

是什么时候,这清冷的露珠竟沾湿了枝头的花朵?

丝丝寒意由五指游走全身,不知道广寒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