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579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docx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docx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word资料14页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

  《文心雕龙?

宗经》曰:

“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1](P30)作为一部由占筮书而演化成具有特殊品格的哲学著作,伴随着《文心雕龙》所奠定的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论话语体系的形成,《周易》也就成了古代文论生成的有机土壤和思想源泉。

以《周易》的阴阳观念为基点,此后的文论几乎都据“阴阳刚柔”来论作家作品的风格,由此产生了“风骨”、“气韵”、“神韵”等许多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

  《说文解字》引《秘书》云: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2](P198)《周易》认为整个世界是由阴与阳两种力量互相作用而生成的,“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

卦虽不同,所同者奇偶;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3](P690)。

虽然《周易》古经中没有出现“阴阳”二字,但如果把《易经》和《易传》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其阴阳思想便显得明确而系统。

  钱穆认为:

“中国文化的特质,可以‘一天人,和内外’六字尽之。

”[4](P29)在《周易》中,八卦的创立是伏羲氏“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①的产物,其在占筮过程中又逐渐被赋予人事的品格与功能:

《上经》三十卦明天道,《下经》三十四卦明人道,《彖传》与《象传》又把卦爻辞讲自然现象的变化或抽象的哲理引发到人事上,突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之义理;《系辞传》通过“三才”理论而把天、地、人统一于刚柔交感、阴阳互求的图景之中,而从《文言》对君子修养问题的反复申述中可以看出:

尽管《周易》非常看重天道,但它的最终旨归还是落到人事上。

刘勰秉承《周易》“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文“肇自太极”[1](P11)并“与天地并生”[1](P9),即从天道而来;宋濂在《文原》中认为,“人文”肇始于疱羲氏时期,“疱羲仰观俯察,画奇偶以象阳阴,变而通之,生生不穷,遂成天地自然之文”[5](P4);姚鼐将文章刚柔之美与天地之道相比附,认为:

“夫文者,艺也。

艺与道合,天与人一,则为文之至”[6](P103);刘熙载在《艺概》中,明确用天地之道来论述文艺问题:

“文,经纬天地也,其道惟阴阳刚柔可以概之。

”[7](P496)因此,“天人合一”理论在《周易》及文论中的落实为道、气、文之关联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可能。

  敏泽指出:

“‘阴阳’二字的广泛流行,并被赋予以‘气’的新的含义,是东西周之交及春秋时代。

”[8](P89)在《周易》中,阴阳之道表现为“气”的运行,“云行雨施”为“气”亨之象,“密云不雨”乃“气”达之貌;卦象的构造也可以不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直观取象原则,而创造出合乎“气”之运行规律的卦象;汉象数易学家孟喜、京房等人创立“卦气说”,明确以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易经》,并创立十二辟卦来反映阴阳二气盈虚消息的变化规律;更有后来李觏、张载、王船山等提倡气本论,以“气”解易;太极图更彰显出阴阳二气的环抱与消长。

因此,历代文论家基于“道者,形而上者也;气者,形而下者也”[9](P172)的哲学思辨,主张“道”为“气”之君主,“气”是“文”之师祖,而“文”乃“道”之形体,清人黄宗羲则直接指出:

“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

”[10]

  自曹丕《典论?

论文》明确用“气”统率美学理论并以之代表作家作品以来,先后有“文以神志为主”(柳子厚)、“文以力为主”(朱熹)、“文以理为主,以气辅之”(刘将孙)等主张,继承并发展了曹丕的学说。

《文心雕龙?

体性》称“才有庸隽,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1](P255),《文心雕龙?

风骨》进一步将“气”之阴阳的表现形式概括为“夫?

翟备色,而?

Q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和“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1](P264);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将“气”与“言”的关系比做水与浮物的关系;白居易则以“粹气”、“灵气”的概念来阐述阴阳之气对文章的影响;清人姚鼐、蒋湘南、刘熙载等则进一步用“阴阳”统贯文章风格,将这一问题不断引向深入。

另外,我们注意到:

“气”之阴阳超越了各种文体之间的分界,尽管诗赋、奏议、铭诔和书论等文体表达方式和文体风格差异较大,而论其旨要,举其大抵,大都以“气”为主,借“文”来阐述义理。

因此,以《周易》为源头的“道”、“气”之说除了为古代文论提供哲学基础外,还成为文论家分析文章起源、论述创作规律、总结风格特点的理论依据。

  历来作为“贯道之器”的文章,无不以追求道与艺的合一、人与天的冥合为其最高旨归,中国古代文论的阴阳刚柔之美是“天人合一”的外在形式表现。

由此,通过“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11](P313)的理念阐微,自《周易》肇始的阴阳思想以及从中衍发出来的“气”之阴阳厚薄的观念,便贯彻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风格论当中,形成了富于《周易》特色的风格论体系。

  所谓风格,是指作品内容和形式有机融合显示出的作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气质禀赋。

由《周易》以下,关于文章风格阴阳刚柔论的探讨源远流长,推源溯流,实肇于曹丕的《典论?

论文》。

曹丕对文章风格的阴阳已有所阐发,又经刘勰、司空图、苏洵、严羽、宋濂、屠隆等人爬梳,直到清朝姚鼐、蒋湘南、刘熙载等人,这一问题才得以明确和详尽。

  曹丕将风格分为“清浊”两种,后来刘勰讲四组八种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认为“诗之品有九、其大概有二”,即把九种风格纳入“优游不迫”(阴柔之美)和“沉着痛快”(阳刚之美)两种范畴;张为《诗人主客图》有六组十二种风格;杨载《诗法家数》认为“诗之为体有六”、“诗之难有十”,即十六种风格;司空图将之扩展为二十四种,像雄浑、劲健等是刚健的,含蓄、委曲等是柔婉的;姚永朴则以二十字分配阴阳:

神、气、骨等为阳,味、韵、情等为阴;清人蒋湘南也认为,三代以后的文章,不毗于阳者,即毗于阴;姚鼐更将雄浑、劲健、豪放等风格归入“阳刚”类,将修洁、淡远、飘逸等归入“阴柔”类,认为只要得到阴阳刚柔之精华,就可以成就文章之美;受其影响,其后的刘熙载认为词、赋、书等体皆有阴阳,明确用阴阳论述文章风格。

  可以看出,姚鼐等人在前人基础上更系统、明确地探讨了文章的“阴阳刚柔”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的风格论进行了总结和发展,而《周易》中蕴涵的阴阳之道对风格论的影响可析而为三:

(1)阴卑阳尊为层级;

(2)阴阳对待为两端;(3)阴阳和合为整体。

  《周礼?

大卜》云: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相比于《连山》以《艮》为首、《归藏》以《坤》为首的体例,《周易》“首乾次坤”的排列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形成了重阳轻阴、阳尊阴卑的伦理次序和情感模式,并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周易》阴阳互求的图景中,对于“阳”的偏重和强调可谓显而易见。

六十四卦之首《乾》卦,由六阳爻组成,为纯阳之卦。

《说卦传》云:

“乾,天也”、“乾为首”。

《周易正义》云:

“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积储阳气而成。

”[12](P13)同时《周易》取古代神话中神奇刚健的“龙”为《乾》卦六爻的象征物,并于《彖传》中对“乾”作了至高的评价: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乃统天。

”《系辞上传》又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坤》则以巽顺于《乾》为德。

另外,《乾》、《坤》都讲“元亨利贞”,但《乾》重“元”以“元”为统,《坤》重“贞”以“贞”为纲,故《坤》用六爻言“利永贞”,独不言“元亨”,强调《坤》之贞为“牝马之贞”。

在作《易》者看来,阴为虚、为小、为不富、为小人,阳为实、为大、为富、为君子;《乾》初九爻“潜龙勿用”以喻君子,有催生阳气之意;而《坤》初六爻“履霜,坚冰至”以喻小人,则含惩戒之旨。

另外,《履》、《同人》、《小畜》、《大有》诸卦柔得位且必与《乾》相应方能成事;《大过》卦中九二爻“枯杨生?

,老夫得其女妻”且“无不利”;九五爻“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却“亦可丑也”。

关于《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一爻,金景芳先生认为,爻辞不言阴与阳战而曰“龙战于野”,是故意不承认阴敌阳这个现实,而“其血玄黄”更是天地混杂,乾坤莫辨之意,后果比直言“悔吝咎凶”更为严重[13](P51)。

这种阳强阴弱、阳居主导、阴为从属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周易》这一“阳主阴从”的层级结构的形成,从而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论整体上对风骨、劲健等阳刚之美的偏爱。

  姚鼐认为:

“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

”[6](P101)稍后的管同也指出:

“贵阳而贱阴,信刚而黜柔者,天地之道。

”[14](P430)因而他强调,文章与其偏于阴柔,毋宁偏于阳刚。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论中潜藏着一股“尚阳重刚”的审美倾向。

《孟子?

尽心下》曰: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孟子所崇尚的是“至大至刚”之气。

刘勰《文心雕龙?

风骨》要求文章具有“风清骨峻”等特点,并提出“风骨”这一美学范畴。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1](P263)初唐时,陈子昂、殷?

[、皇甫等对齐梁淫弱风格强力反对,力振汉魏风骨。

盛唐气象阔大,多以“风骨”标榜阳刚之美。

宋词“豪放”与“婉约”分庭抗礼。

元曲中北曲力主“慷慨”,等等,都显示了这一倾向。

  推而可知,阳刚包括了雄浑、豪放、壮丽、劲直、清刚、遒劲、沉健等风格,秉持阳刚之美的文章,散发出如“杲日”、“金?

H铁”般的光芒,表现出如霆、电、“决大川”,又如“长风出谷”、“崇山峻崖”般的风格;涉及于作者,则表现出如“冯高视远”、“君朝万众”、“鼓万勇士而战之”的大气与磅礴,一般具有刚直劲切、气势奔放的语言表达风格和振聋发聩、催人奋进的艺术效果。

其如汪洋之水,激荡文之气韵;其如日中之光,照彻文之精魂。

  孔颖达引《乾凿度》云:

“乾坤者,阴阳之本始,万物之祖宗。

”[12](P10)《易?

上经》以《乾》、《坤》为首,象征天地;《下经》以《咸》、《恒》为首,象征男女。

虽然“乾坤”有主次之分,但“乾坤”乃并为“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15](P533)。

《系辞传》认为“乾坤”乃《周易》之精蕴:

“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六十四卦以“乾坤”之阴阳为体,其德与“乾坤”之性相通。

况且,《易》以天地为准的,以弥纶天地之道为诉求,如果“乾坤”之道毁弃,则《周易》也就无从见之了。

《序卦传》云: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在其中,自天地受之以《屯》始,卦与卦之间通过“……必……”或“……不可以……”的形式进行递嬗。

这表明,六十四卦的形成是《乾》、《坤》的变化、衍生和发展的结果。

另外,《乾?

文言》曰:

“闲邪存其诚。

”《坤?

文言》道: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在《周易》中,阳实阴虚,实则诚、虚生敬,诚敬一体,无以类分,从义理上也说明了“乾坤”,也即“阴阳”的一体与对峙。

  因此,在《周易》中,除上文所论述的阳刚之美外,阴柔之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得到明确阐释:

由六阴爻构成的纯阴之卦《坤》代表柔顺之德,以地为象,以顺为义。

《彖传》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卦的“巽顺”之美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阳刚、豪放并列的阴柔、婉约的审美传统。

阴柔之美主要表现为修洁、婉约、飘逸、高远等风格。

洋溢阴柔之美的文章,表现出如“云霞烟晓”般的美学风格,如“升初日”、“幽林曲涧”、“珠玉之辉”般沦漾,如“鸿鹄之鸣畅于寥廓之中”般清空与悠扬,杳远有如叹息,深渺有如思虑,暖暖犹如欢喜,愀愀似含悲愁,给人一种清空妩媚、宁静邃深的感受。

从《毛诗序》“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到《典论?

论文》的“诗赋欲丽”,到《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再到《文心雕龙?

物色》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最后到《文史通义?

质性》的“夫情本于性也,才率于气也”、《马雪航诗序》的“诗以道性情”、《与汪菊士论诗》的“诗贵有闲情”等,诗文缘情、柔美的审美传统一以贯之,从而酝酿出“从战国时屈原‘香草美人’的楚辞之作,汉末‘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主将曹植哀婉的拟女性诗,南朝金粉香腻的宫体诗,乃至晚唐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