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名家名作阅读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6064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名家名作阅读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现当代名家名作阅读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现当代名家名作阅读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现当代名家名作阅读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现当代名家名作阅读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名家名作阅读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

《现当代名家名作阅读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名家名作阅读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名家名作阅读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

这种反讽性表现为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了狂人此时“病愈”——也就是不

再疯狂,重新回到“大众”的队伍中了,因此,“到某地候补”去了。

这意味着狂人反抗的失败和倒退,意味

着日记里所有的“吃人的人”正夹道欢迎狂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

这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

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

联想到鲁迅在《呐喊·

自序》中谈到的钱玄同来规劝自己从绍兴会馆里走出,寄托于醒转来的人们起来

打破“铁屋子”,和自己答应“听将令”,并“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

于前驱”的“对希望的承诺”,鲁迅这篇小说乃至于他整个人文精神的起点和创作姿态实际上是“绝望”的。

但绝望并没有使鲁迅走向虚无,而是更加绝决地战斗,表现出鲁迅式的韧性精神。

联系到当代小说的创作,不妨可以读点残雪和余华。

鲁迅关于“吃人”的主题仍在继续,鲁迅的血脉仍

在流淌。

2.《阿Q正传》

《阿Q正传》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于北京《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目,每周

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1923年8月编入《呐喊》。

全文共9章。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镇未庄为背景,

塑造了阿Q这个跨越时空的不朽典型。

小说通过对阿Q姓名、籍贯、行状的考察、描摹,和他恋爱的悲剧与

引起的生计的危机,和在辛亥革命的风潮中从“革命”到“不准革命”的命运,以及之后被当权者作为杀一

儆百的牺牲品的经历,反映了阿Q受压迫、受剥削、受愚弄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命运。

作者用喜剧的形式来揭

示悲剧的实质,成功地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和富有特征的心理描绘来显示人物性格和精神状

态。

小说中的阿Q和未庄的贫苦农民,虽然有改变自身生活处境的渴望,但愚昧、麻木、不觉悟,严重的精

神胜利病,典型地揭示了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写下了一段中国人的心灵史,说明了改造国民性

的重要性。

节选部分主要侧重精神胜利法和由此导致的悲剧性命运。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对中国国民性进行研究和探讨,在《呐喊·

自序》中所提及的“幻灯片”

事件,使鲁迅进一步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家,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

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因此《阿Q正传》可以看成是鲁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国

民弱点和病根的最突出和最深刻的艺术体现。

所选部分主要是突出那些能够体现阿Q精神胜利病的种种场景,一个失去了内心自我的阿Q,怎样依靠着

本能在生活着,甚至死到临头,还在想着如何去扮演看客们所要求的角色,生命对于“文化”的要求竟然是

那样的毫无意义。

尤其是最后一幕关于庸众的群体的集体表演,似乎更值得我们注视。

3.《肥皂》

《肥皂》发表于1924年3月27、28日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彷徨》。

全篇约九千字,表现了鲁迅在面对他所

描写的人物时所呈现的讽刺态度。

作品讽刺之深,真是刺刀见红。

在这个短篇小说中,作者讲述的是一个叫“四铭”的封建卫道者,因为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女

乞丐,认为这是“孝女”,听到流氓说“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一洗”后,他忍不住买一块肥皂

回家,希望自己的太太也“咯支咯支”搓一搓;

恰巧在药房里买肥皂时,遭到店员和洋学生的讪笑,骂了他

一句“恶毒妇”;

回到家逼着儿子查字典,吃饭时看准一块菜心想去伸筷,却被儿子夹去了。

于是就教训儿

子不孝……

鲁迅的《肥皂》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讽刺小说。

整篇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细写四铭的行状,“无一贬词,

而情伪毕露”,暴露出了他龌龊的灵魂。

四铭是“昌明国粹”、力挽颓风的伪道学,是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

阅读这篇小说可以从两个层面

上来理解他。

一是作为封建卫道者的四铭,曾经也“奉旨维新”,提倡过学堂,现在又和何道统、卜薇园一

类的封建遗老结成同党,同流合污了,他们反对新文化、咒骂新学堂,成立“移风文社”,上文“吁请贵大

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表现出公开的反动性;

而另一方面,他又将自己的

儿子送进学堂,家里也有金边的英汉词典,还责怪儿子读英语不能“口耳并重”……奇怪的组合,使这个怪

胎的形象分外鲜明,而作者的讽刺也由此表现得分外深刻;

二是作品并没有正面展开四铭的反动行为,却用

讽刺的放大镜来透视他灵魂深处的丑陋。

作品的主要成分是写四铭买肥皂回来后,在家里的一系列表演,写

出了他的虚伪和肮脏内心。

两个层面由肥皂——孝女而关联起来,把前者四铭的道貌岸然和后者四铭的男盗

女娼并举描写,起到了强烈的而又漫画化的效果,突出了讽刺意味。

4.《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1924年12月8日发表于《语丝》周刊第4期,后收入《野草》。

它是一则鲁迅先生自我心灵剖析的记录,主要借助“影”的独白来直接抒发自己在明暗之间彷徨的思想

情绪,通过影的生存的两难,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人的影子向人来告别了,因为影子不愿意存在不明不暗的境地,尽管它十分明白离开了人,自己势必是

无法生存的,光明和黑暗都将把它消灭,但是它依然还是不愿意彷徨在光明和黑暗之间。

执着于现实,为别

人换得光明,这是鲁迅绝望后的抗争姿态,也是鲁迅人文精神的起点。

同时我们对光明的理解,似乎不应该用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光明”,而应该理解为对于将来的一种承诺

式的希望,鲁迅从写《狂人日记》里的“救救孩子”开始,到《药》里的花环,都有一种“听将令”的对于

将来的承诺,但这种承诺逐渐被鲁迅认识到其中的虚妄,因此在这里,影子自然是要告别了。

通过《影的告别》,我们深入到鲁迅的内心深处了解了鲁迅,认识了一个内心矛盾着的、执着于现实的鲁

迅。

5.《示众》

《示众》发表于1925年4月13日北京《雨丝》周刊第22期,后收入《彷徨》。

这是一篇独具异彩的小说。

写一个十一、二岁的胖孩子——馒头店的小伙计,还有陆续出场的18个人物

——他们都没有姓名、没有性格特征,只有外貌和行动举止,这群萍聚云散的陌路人成为首善之区西城马路

上来去匆匆的“过客”,他们汇集到一起看“示众”,可他们也被鲁迅“示众”于大庭广众之中。

通过这次“集

体示众”,鲁迅为我们揭示了国民麻木的劣根性。

鲁迅的绝望是他人文精神的起点和支点。

对家族、血缘,特别是对传统和现实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认识

和体验,构成了他的绝望的姿态。

这里就又集中到鲁迅长期关注的一个核心——“国民性”。

因此贯穿在鲁迅

几乎所有作品中的形象系列——麻木、愚昧的庸众的形象系列,读这些段落,我们如果联系《狂人日记》中

的赵贵翁、路人、青年人包括孩子,以及那狗;

《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小D以及未庄和城里的闪动着

狼一般眼神的看客;

《药》中的看客和茶客们等等,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都成为迫使狂人“狂”而又“病愈”

的根源,都是中国长期以来难以前行的根源了。

这篇小说可以说是鲁迅小说中比较特殊的一篇,它没有完整的故事,人物的性格也不是分明的,甚至人

物连姓名也故意隐去,作者就是在塑造一个群像,就是在故意消解一切可能引起看客兴趣的动因,因此看客

们的举动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纯粹是在无聊中寻找刺激的行为了,这样一来就使这个“示众”的场面本身具有

了典型性,使得全体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那么疗救和启蒙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执笔:

江苏电大副教授钱旭初)

郭沫若诗四首

6.《地球,我的母亲》

《地球,我的母亲!

》创作于1919年12月末,发表于1920年1月6日上海《时事新报·

学灯》,收入《女

神》。

最初发表时共24节,收入《女神》时删去最后两节。

这两节诗是:

“地球,我的母亲!

/从今后我要报

答你的深恩,/我要把我自己的血液来,/养我自己,养我的兄弟姊妹们。

//地球,我的母亲!

/那天上的太阳

——你镜中的虚影,/正在天空中大放光明,/从今后我也要把我内在的光明来照照四表纵横。

》写得浪漫纯真、情深意切,是《女神》中比较优美别致的一类诗。

如果说,《凤凰

涅槃》是从泛神论的地心中爆发出的火山,那么就应该说,《地球,我的母亲!

》是从泛神论的温床里滋生出

的奇花;

《天狗》代表《女神》气势雄伟的一面,《地球,我的母亲!

》展示《女神》风景秀丽的一角。

对母爱的歌颂、向往,是冰心小诗的特色之一。

她在《春水·

一0五》中咏叹:

“造物者——/倘若在永

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

明的大海里。

’”在《繁星·

一五九》中,她再次歌唱: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诗句精美,“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

》也歌

颂母爱:

/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

//地球,我

的母亲!

/你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你还在那海洋里面,/奏出些音乐来,安慰我的灵魂。

”笔调汪洋恣

肆,新鲜、净朗、祥和、博大的母爱时空使人感到“体之周遭,随处都是乐园,随时都是天国,永恒之乐,

溢满灵台。

”(《<

少年维特之烦恼>

序》)

》是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五四”圣母图:

玉立于诗行之上的地母沐浴在曙光初照之

中,晨风吹拂之下,那么崇高温柔,那么仪容动人。

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是一个呼唤巨人的时代,“地球,

我的母亲”可以视为这个时代献出“卡冈都亚”的圣母。

现代德国最优秀的版画家凯绥·

珂勒惠支创作的单幅石版画《面包》塑造了一个“震动了艺术界”的母

亲形象:

饥饿的孩子急切地拉着妈妈要东西吃,而贫穷的母亲两手空空,毫无办法满足孩子们最起码的要求,

揪心的母亲只能背人饮泣。

诚然,这种“再现”的艺术,这个感染力很强的受难的圣母像,具有鲁迅先生所

说的“愈看,而愈觉得美,愈觉得有动人之力”的艺术境界,对于揭露现实的黑暗,表现旧世界的水深火热,

无疑是极有审美价值的。

然而,它毕竟是个现实而沉重的“画题”。

》则是“表现”的艺术,

诗情画意完全是由诗人“抛舍自己”而生,是个理想而轻松的“画题”。

它属于“五四”时代精神:

清新、明

朗,乐观、进取。

泛神论的自然观使诗人将“地球/母亲”推崇到至尊至圣的地位,所产生的美学效应令人击节:

它既揉进

了“五四”反封建的时代内容,又创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童话世界。

走进《女神》,这种秀丽风景常使人流连

忘返。

7.《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1月20日,发表于同年2月3日上海《时事新报·

学灯》,收入《女神》。

《凤

凰涅槃》为6章,即《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