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报道大作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467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难报道大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空难报道大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空难报道大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空难报道大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空难报道大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难报道大作业.docx

《空难报道大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难报道大作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难报道大作业.docx

空难报道大作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传输学系

新闻作品分析

结课作业

题目

外媒空难报道可借鉴之处——从获奖新闻作品分析

学生姓名

某某

学号

88888888

 

六月二十一日

外媒空难报道可借鉴之处

——从获奖新闻作品分析

一、引言

失事飞机纪实:

2月11日,阿尔及利亚军机坠毁,77人遇难,机上仅一名21岁士兵生还。

2月16日,尼泊尔载有18人飞机坠毁,包含3名机组人员和15名乘客,无一生还。

3月8日,马航MH370失联,从吉隆坡飞往北京,机上共载有239人,其中包含12名机组人员。

227名乘客来自13个不一样国家,其中有154名中国人。

至今MH370下落不明。

7月17日,马航MH17被击落,坠毁地点距离俄罗斯边境60公里,298人遇难。

7月23日,台湾复兴航空GE222迫降,48人遇难

7月24日,阿尔及利亚航空AH5017坠毁,116人遇难

8月10日,伊朗一客机坠毁,48人遇难

12月28日,由印尼泗水飞往新加坡亚航QZ8501客机在印尼爪哇海域坠毁,机上162人无一生还。

被称为航空史上“黑暗”一年,不过据统计,全球共发生空难111起,死亡1320人,空难数量是近80年内最少一次。

航空咨询企业Ascend航空安全总监PaulHayes曾表示:

“可能大部分人都感到意外,其实今年是非常安全一年。

”事故最多一年是1943年,共发生了562场空难,死亡2266人。

世界航空史上伤亡最惨重一年是1972年,当年共有3329人死于空难。

史上最惨重空难发生在1985年8月12日,日航123号班机波音747在由东京飞往大阪途中坠入山区,520人死亡。

不过空难却是被大肆报道,在受众眼中,这一年空难事故频发,记得那段时间空难报道充斥耳边,责难与反思,眼泪与祈祷,逝者与家眷……中国外媒体均相当大版面报道空难。

空难报道属于突发性事件报道,时间要求紧迫,限制也比较多,在新闻发稿方面既要考虑新闻真实性,又要估量遇难者家眷以及受众心理承受能力,所以需要客观、冷静、平衡处理。

普利策新闻奖中专门设有突发性新闻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这两项针对突发事件和战争报道奖项,即使灾难报道并不局限于这两项奖项中,但从奖项设置可见其对灾难性报道重视程度。

相较而言,普利策新闻奖比中国新闻奖更重视灾难性报道。

下面我们经过分析两篇获普利策新闻奖空难报道,来了解外媒可鉴之处。

二、到现场去

(一)、《坠入大峡谷》

这一篇作者是罗伯特·阿尔凯尔,美国《盐湖城论坛报》记者,这篇文章荣获1957年普利策地方报道奖。

空难发生在1956年6月3日,两架大型客机在科罗拉多大峡谷上空相撞坠毁。

机上包含机组组员在内128人全部丧生,残骸散落在荒凉崎岖峡谷里。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河中游,全厂44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峡谷之一,峡谷顶宽6公里至28公里,谷底两岸宽处约1公里,窄处仅120米,最深处1800米,从谷顶到谷底需要3小时至4小时。

飞机失事地点离盐湖城有1000英里之遥。

闻讯后,《盐湖城论坛报》地方记者立刻出动采访。

罗伯特·阿尔凯尔和摄影记者克·怀特乘坐一架测量飞机,去大峡谷搜寻失事飞机残骸。

她们发觉了飞机残骸并进行了拍照。

接着,她们在犹她州西南部锡达城降落,写出了报道,发表于1956年《盐湖城论坛报》,并随文登出了照片。

文章中,作者围绕坠机事件搜寻工作展开,具体地向读者讲述了她们在坠机现场所见所闻,写生动而具体,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感觉,就像自己亲自来到了坠机现场一样。

这与作者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乘坐飞机赶往现场分不开,正是因为在现场,看到、听到、得到都是第一手资料,所以在写作时更具现场感,愈加真实。

同时,在文章中作者还穿插了对亚利桑那州大峡谷,这个世界上最崎岖不平地方介绍,比如它所处地理位置在小科罗拉多河和科罗拉多河汇合处,以及它旁边耸立着丘阿峰地理环境介绍,让大家对坠机地点恶劣地理条件有一个愈加清楚了解,也明白了为何搜寻工作是如此难以进行,而且连飞机残骸和遇难者尸骨都无法找到。

当我在baidu上搜科罗拉多大峡谷时,对它深度宽度完全没有概念,假如记者没有到过大峡谷,可能在写作是就不能清楚知道救援工作为何难以展开。

不过假如能有现场图片,再加上作者对峡谷描述,受众也就能够了解原因了。

就像作者在文中说,“当你乘飞机从西北面靠近这个地方时,你就能够了解,在峡谷迷宫中,哪怕是寻求一架大型客机都是难上加难。

作者在行文时还善于利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学魅力,增加了文章可读性、小说性。

比如:

“在DC7型飞机撞击小山地方,看起来就仿佛有一个巨人小心地把小块金属碎片用漆黑掺和起来,然后整齐地倾倒在巨石顶上一样。

”经过这些细致描写,突出了现场环境艰苦,带给人沉重肃穆感觉。

而在韩亚飞机旧金山坠机事件中,两名女孩遇难,一片悼念,不过《中青报》刊发了报道《花谢旧金山》。

文中“假如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可能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而叶梦圆可能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表述。

无法想象在客观新闻报道里会有这么表述,随意化臆测和滥用修辞,带着对权利谄媚,无视这么描述对遇难者家眷带来怎样伤痛,这种“纵做鬼,也幸福”价值观背后是怎样认知体系,又是怎样写作习惯造就这么“妙笔生花”?

我认为这篇报道能获奖关键在于,坠机事件在当初是大家最为关心事情,作者在写报道时注意了选材,并自己亲自参与搜寻工作,所以写出文章更生动真实,使得这篇文章含有极大新闻价值。

(二)、《“我看见最可怕景象”》

这篇文章作者是集体署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论坛晚报》,在这次报道中,该报战胜了全部竞争对手,荣获1979年普利策地方新闻报道奖。

1978年9月25日早晨9点2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上空,发生了一起两机相撞惨重空难事件。

此时,距《圣迭戈论坛晚报》第l版截稿时间仅有28分钟(该报通常一天要出好几次,分别称为第1版,第2版,第3版……)。

多少人死亡?

多少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什么?

现场情况怎样?

救援行动怎样?

各方反应是什么?

……整个事故相关细节都不得而知。

然而,90分钟以后,该报第1版(为了应付这次突发性事件,报纸将第1版时间特意延后)就登出了两个整页报道,其中包含第1页上从空中拍摄到飞机坠毁现场全景照片,1篇关键新闻和6篇花絮。

加上中午12点10分截稿第2版和下午1点50分截稿第3版,该报用了整整6页篇幅快速而具体地报道了这次事件(其中包含大量新闻照片)。

《“我看见最可怕景象”》一文,是该报相关这次事故一篇关键报道。

从写作上看,这篇文章一个关键特点,是记者在离事件发生不到5个小时时间内,以超常速度和简炼文字,快速地向大家传达了丰实而生动新闻信息,较大程度地满足了读者对这一事件求知欲望。

它不仅确定了这次事故“最少有144人死亡”、“是美国航空史上最惨重一次空中悲剧”这一关键信息,而且还向大家提供了大量具体而翔实细节材料:

两机相撞时情景、落地以后情况、记者以及有代表性目击者亲眼所见、市警察局汇报,还有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航空企业、消防队、医院、机场、联邦航空管理局等相关方面反应以及所采取方法等等。

这篇报道不仅是具体和具体,而且也是生动和形象。

它用形象生动描述把读者带到了事故发生现场,向大家展示了那一幕幕“可怕景象”:

两机相撞时飞机爆炸,“当燃烧飞机残骸落到地面”时所形成“火海……浓烟”以及散落各处“尸体和飞机碎片”。

这篇报道背后所表现一个快速高效采访行动。

《圣迭戈论坛晚报》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源于该报编采人员对于“跑”新闻惊人热情和满足应变需要(能对任何新闻事件作出快速反应)有效工作机制。

《圣迭戈论坛晚报》一得悉两机相撞信息以后,全报社立即就像一架快速发动马达,快速进入高效应急状态:

在报社当地新闻编辑部里,每个人都本能地意识到这是重大新闻。

编辑部主任快速确定了报道计划,并立即将记者班子派往事故现场和各相关部门进行采访。

报社内部各相关部门亲密配合,通力协作,印刷车间争分夺秒地作好了一切准备。

记者们只用几分钟就赶到目地并有放矢地分别对目击者、出事地点周围居民、医院、警察局、消防队员、航空企业责任人以及任何能够提供情况人员进行了采访,速而不盲目,显示出一个快速高效地抓取“五个w+H’娴熟技巧。

当一次突发性事件发生以后,大家都想立刻知道事件发生现场真相。

记者采写这种突发性新闻,尤其要求加强时效性和现场感,以最快速度把突发性事件现场真相告诉读者,这是记者一项基础功。

记者应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现场可能会有相关限制,不过在现场听到、看到,哪怕是零碎信息,都能抢先机。

因为空难突如其来,大家有着得悉事实强烈渴望,哪怕是不完整。

重庆晚报1988年发表《空难现场采访记》和人民日报驻大连记者站记者对“5·7”大连空难连续报道,均表现出记者良好素质。

三、侧重对客观事实报道

空难事故原因一开始可能并不明朗,我们都知道飞机上黑匣子可能揭开事故原因,不过找到黑匣子也需要一段时间,如马航MH370到现在都没有找到。

所以伴随空难事件调查进程,空难报道也展现出阶段性特点,可将空难报道分为三个阶段:

事件发生阶段、原因追查阶段和事后反思阶段。

下面从《中国青年报》和《华盛顿邮报》对韩亚空难报道不一样来分析。

报纸名称

《中国青年报》

《华盛顿邮报》

报道时间

7月6日——7月26日

报道数量

66篇

35篇

7月6号发生韩亚空难,7月26号在此次事故中遇难3名中国浙江籍女学生安葬。

在这段时间两家媒体都进行了连续报道,《中青报》共发表相关文章66篇,《华盛顿邮报》35篇。

在三个步骤中,《中青报》侧重事故后续影响,事故仅两三天后,报纸就开始出现“游学热该不该降温”等相关问题一系列探讨,占了25篇,及随即赔偿问题。

《华盛顿邮报》整体上侧重于对事故发生原因探讨,紧紧围绕事故本身展开,尽可能细致地提供概况、进展、原因、赔偿等信息。

《华盛顿邮报》,侧重从技术层面对事故进行探讨,用大篇幅科学知识分析客观、正确,令人信服。

而《中青报》对事故原因探讨则甚少,也无科学数据支撑,仅仅停留在人为方面主观猜测。

即使在整体数量上,《中青报》占了部分优势,但在促成事故灾难分析、原因等关键性问题立刻明朗化努力上,显然做不如《华盛顿邮报》,另外,《华》对事故原因探讨极为细致、深入,重视细节描写,甚至采访了飞行员、事故幸存者等见证人,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得该报报道更为权威。

《中青报》大部分文章几乎都转自新华网、人民网以及对少数国外报纸报道便衣,本报独立性报道和评论并不多见,报纸更多侧重于对此次事故引发大家对于“游学热”这一问题思索层面以及赔偿是否含有歧视等方面,稍显缺乏客观、冷静、公正视角。

给我们启示就是,中国传统媒体应逐步增强自己问责意识、穷根究源职业态度和责任感,在报道中要重视新闻事实客观性,保持客观、公正、冷静态度,侧重对事故发生原因、问责机制探讨,勇于挑战权威,做到“就事论事”。

另外,新闻工作者在统计社会同时,还应该做理性而不失人文情怀社会守望者。

《华盛顿邮报》一篇报道,对来自中国遇难家眷细节描绘、特写,平白直述语言却能打动读者心。

中国报纸报道时候,过多地进行了人文关心渲染和铺垫,在拉近读者与报纸距离同时,却影响到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