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说勤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418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说勤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6说勤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6说勤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6说勤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6说勤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说勤奋.docx

《16说勤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说勤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说勤奋.docx

16说勤奋

16.说勤奋

【教材分析】

这是第七册的第16篇课文,也是一篇讲读课文。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理性课文之一。

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4节。

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

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学情分析】

课文中的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难点,学生的理解可能只会就事论事。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道理。

通过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以及大意;再读课文内容时,加深领悟。

最后是拓展升华,产生效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积累勤奋成才的材料,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道理。

3.教育学生只有从小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收集关于勤奋的名言以及因勤奋而获得成功的名人的事例;预习课文生字生词,朗读课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准备“青蛙卵剥离手术”的图片以及小视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检查预习,理清脉络;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交流名言,感知“勤奋”;读悟明理,走进名人;品读课文、加深领悟;拓展升华,产生效应;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交流名言,感知“勤奋”。

 

1.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勤奋的名言。

出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

—爱因斯坦

3.从这些名人名言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指名交流体会。

4.小结过渡:

是啊,无论是谁,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勤奋,因为—

出示: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说勤奋》,看看课文是怎样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的。

1.课前收集关于“勤奋”的名言。

2.集体读名言。

3.交流名人名言的体会。

 

交流、朗读有关勤奋的名言,既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从感性上对勤奋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面深刻理解“勤奋”的内涵做了有力的铺垫;然后直奔中心,提领而顿,以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便于下面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系统组织教学。

 

二、读悟明理,走近名人。

过渡:

课文中列举了哪两位成功者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让我们一一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勤奋成才的故事。

1.走近司马光。

(1)大家还记得小时候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讨论:

①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指什么?

“19年”“终于”说明了什么?

教师补充资料,简要介绍《资治通鉴》。

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那么,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怎样浇灌出来的呢?

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书中表

现司马光勤奋的词句,并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交流句子

(一)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什么是“滚瓜烂熟”?

司马光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一遍又一遍”说明了什么?

(勤奋)

再引导学生将司马光与哥哥、弟弟比较,充分认识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朗读。

(读好“一遍又一遍”“高声”“滚瓜烂熟”)

交流句子

(二)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引导体验:

你平时睡觉枕的是什么枕头?

感觉怎样?

司马光枕的是什么枕头,感觉怎样?

司马光为什么要枕这样的枕头?

这里的“警”是什么意思?

(警戒、提醒)提醒他挤出时间干什么?

指导怀着崇敬的心情读。

天资聪颖的司马光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

谁能用一句名言来概括?

(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

你能给司马光勤奋的事迹取个题目吗?

(4)小结:

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

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读书,因为——“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2.走近童第周。

过渡:

从小就聪颖过人的司马光经过勤奋读书后成功了,那“笨拙”的人能不能取得成功呢?

(1)引导用上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自学提纲:

①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指什么?

②童第周与司马光相比有什

么不同?

他为什么同样能取得成功?

③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讨论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探究。

重点抓住“毫不气馁”“名列前茅”“高难度”等词语进行探究。

教师课件补充“青蛙卵剥离手术”的难度及当时手术成功后在国际上的影响。

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不论天资聪颖还是基础较差,只要勤奋,都可以成功。

童第周的成功可以用哪句名

言来说明?

引导理解“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5)小结:

从童第周身上我们可以看出:

即使头脑笨、基础差,只要努力,也能取得成功,因为———(学生齐读)“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1.回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谈谈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什么成就。

3.分组讨论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指什么?

“19年”“终于”说明了什么?

4.学生边读边画出书中表现司马光勤奋的词句,并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5.用一句话的名言概括司马光成功的故事所告诉的我们的道理写在课本上。

6.学生齐读“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7.思考:

童第周的成功可以用哪句名言来概括?

 

(学生齐读)“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入手,紧紧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咀嚼,朗读品味;同时,结合学生切身体验,让学生交流讨论,产生共鸣,从而明确道理。

最后以名言进行概括,一个板块的教学在齐读文章中心句中告一段落。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进行了学法迁移,以三个高度凝练、层层递进而又有广阔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学习。

在自主阅读中,他们思考、批注,在合作探究中深入领悟。

同时,教给了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读悟课文的方法。

最后齐读中心句,以再次敲击学生心灵。

三、品读课文,加深领悟。

 

1.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首尾两段,再次体会“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与“汗水和心血”的含义。

2.齐读最后一句话。

(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3.思考讨论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首尾两段,体会“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与“汗水和心血”的含义。

2.齐读最后一句话。

3.思考讨论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名回答。

 

四、拓展升华,产生效应。

 

1.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因为勤奋而捧得成功鲜花的事例?

2.今天我们学会了好几句关于勤奋的名言,想把它们作为你的座右铭吗?

选哪句?

3.激情写话:

学习了这些名人取得成功的事例,想必同学们胸中已涌出了许多感受,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下你想说

的话。

交流写话内容,教师点评。

4.激情总结:

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言和名人成功的事迹记在心里,让它们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努力向前,我们的生命会因此而更精彩,因为—(学生激情朗读)“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1.举出因勤奋而获得成功的事例。

指名简要汇报。

2.选择自己的座右铭,指名结合实际汇报选择的理由。

3.交流写话内容。

4.学生激情朗读“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此环节的设计注重教学的拓展与深化,并挤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感悟、思考形成文字,进行写话练习,动脑又动手。

最后,三读中心句,情感进一步升华,学生心灵为之震撼,使余音在头脑中久久回荡。

生情、师情、文情相融,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让名人产生的效应发挥至最佳。

五、作业布置。

制作勤奋名言的书签,送给同学互勉。

六、板书设计。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七、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从每个细节入手面向全体学生,抓住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得法,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一方面,整体教学节奏偏慢,因循学生的朗读、自学,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的分寸,遗憾地导致了设计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上完,使得这节课没有整体感。

另一方面,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够精当,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还需继续磨练。

教学之路漫漫,我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