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08课时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Word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892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08课时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08课时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08课时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08课时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08课时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08课时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Word版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08课时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Word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08课时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Word版文档格式.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08课时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Word版文档格式.docx

 

典例导引

1.(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

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午可。

“午非子之子邪?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又遂用之。

孔子闻之曰:

“善哉!

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曰: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

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黄+享)对曰:

“墨者之法曰: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其谁可而为之B.午非子之子邪

君知其难也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杀之D.伤人者刑

后遂无问津者同予者何人

【答案】A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A项第一个“其”是语气词,因其在句中不需要担当成分;

第二个“其”放在句中,是代词,代指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边境这件事。

B项两个“之”都是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是结构助词,的。

C项两个“遂”都是放在动词的前面,是副词,解释为“于是,就”。

D项两个“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解释为“……的人”。

【名师点睛】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A项中的“其”就可以从它在句中位置上进行区分。

“其”放在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首,一般是语气词,表反问或表猜测;

“其”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也是语气词,一般表商量或者命令的语气,“吾其还也”中表商量,“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表命令,“一定”;

“其”放在句中的其他位置,一般是代词。

依据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解决其他几项,“之”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就相当于今天的“的”,“遂”放在动词的前面,自然是副词。

2.(2013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私觌之礼,一无所受。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

“吴终拒之,是近名夜。

”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风湿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胃曰:

“我畸昔常欲新汝,汝何故疏我?

”彬顿首谢曰:

“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江南。

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

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彬曰:

“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诸将许诺。

明日,稍愈。

又明日,城陷。

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

“煜入或不测,奈何?

“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

“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

”美曰:

“何谓也?

”彬曰:

“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

上谓曰:

“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

”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

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彬退曰:

“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

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

六月薨,年六十九。

上临哭之恸。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B.观其所取一无所受

C.汝何故疏我吾何功哉

D.彬之总师也上临哭之恸

【答案】D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既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更主要的是能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来判断其意义和用法,判断的基础是理解句意。

A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解作“用、凭借”,前者表引出对象,后者表达一种方式,虽有区别,但比较D项而言,可以排除掉。

B项,两句中的“所”字,都是和动词组合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用法一致。

C项,两句中的“何”都是作疑问代词,解作“什么”。

D项,前一个“之”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后一个“之”,作代词,代曹彬,所以D项中两个“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文言文译文】

曹彬,字国华,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

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食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到使命完成就立即还朝。

私见(觌:

)的礼物,一无所受。

吴越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最终还是接受了,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

当初,太祖管领禁兵,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从不登门,群居宴会,也很少参预,从此被器重。

建隆二年(961),从平阳被召回朝,太祖对他说:

“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

”曹彬叩头谢罪说:

“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端正做官,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交结呢?

乾德七年,朝廷准备讨伐南唐。

长期的围城中,曹彬常常缓攻,希望李煜能归降。

十一月,曹彬又派人晓谕他:

“事势已经如此,只可惜一城的百姓如果你能归命,真是上策啊。

”城即将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疾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

曹彬说:

“我的病不是药石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自动痊愈。

”诸将答应下来,一起焚香立誓。

第二天,病情稍微好转。

再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

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换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

部下暗地对曹彬说:

“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

”曹彬笑着说:

“李煜向来懦弱不能果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

”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

当初,曹彬统领军队,太祖对他说:

“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

“不是这样,这次行动,仰仗天威,遵照朝廷谋略,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劳呢?

何况使相是极品吗?

”潘美说:

“怎么说呢?

”曹彬说:

“太原没有平定啊。

”回朝后,献俘虏。

太祖对他说:

“本来要授任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没有攻灭,暂且稍微等待一些时候。

”听见这句话后,潘美偷看着曹彬微笑。

太祖发觉后,于是责问他为什么发笑,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

太祖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钱二十万。

曹彬退朝后说:

“人生何必作使相,好官也不过多得些钱罢了。

咸平二年(999),生病。

真宗亲自看,亲手替他和药,又赐他白金万两。

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真宗亲自痛哭致祭。

1.独立完成典型例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推荐代表展示答案

4.总结纠错

以近年北京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

命题规律

总结命题规律:

本考点大致有三种题型:

将课外文言选段中出现的文言虚词与课内学过的虚词进行比较,辨析其用法和意义的异同;

选择四个选项中同一个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选择虚词填空。

多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在作比较的一组中,大多情况下一个是语段中的句子,一个是教材课文中的例子),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

2016年高考会沿袭这些命题特点,只是,从近年各省市考题出现的虚词情况看,有的省市的命题是超出18个虚词范围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不能只局限在18个虚词内,也要适当扩大一些范围。

1.根据典例,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

2.对照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题。

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可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技巧指导

总结答题技巧:

1.熟悉高考试题,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虚词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文言文的考查热点、考查频率。

高考不回避往年考过的内容,且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几个虚词曾连续考查。

如“以”字作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这一义项多次考查到:

“因”作为副词,表“于是,就”的义项也常常考查。

通过诸如此类的分析,考生在备考中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夯实课内知识,注重积累。

纵观十多年的高考文言文虚词的命题,尽管阅读材料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都在课内,题目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

所选文言虚词都是课本过的,所以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掌握虚词含义和用法判断技巧:

(1)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2)语法分析法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

“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3)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进行确定: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

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

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4)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5)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1.结合自己平时复习情况,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2.小组交流答题技巧,取长补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