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877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docx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docx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

 

  体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液的组成:

  ①水

  ②溶解于水中的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等。

  电解质:

指无机物与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有机物。

具有维持体液渗透压、保持体内液体正常分布的作用,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非电解质:

葡萄糖、尿素等不能解离的物质。

  一、机体水及电解质平衡理论、重要电解质的检查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平衡:

  1.水的分布及平衡

  人体内含水量与年龄、性别有关,还与组织结构有关。

  

(1)成人每日水的出入量

入量(ml/24h)

出量(ml/24h)

食物1000

肾脏排尿1500

饮水1200

自肺呼出400

代谢内生水300

皮肤蒸发500

 

肠道排出100

共计2500

共计2500

  最低尿量:

500ml/日

  生理需水量:

1500ml/日

  

(2)影响体液动态平衡的因素:

  ①血浆与细胞间液:

主要通过血管壁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毛细血管通透性、毛细血管静水压。

  ②细胞间液与细胞内液:

主要通过细胞膜

  晶体渗透压:

水从低渗透压一侧流向高渗透压一侧。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水→细胞外。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外水→细胞内。

  (3)水代谢平衡的调节:

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①口渴: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增多、生活习惯等。

  ②抗利尿激素(ADH):

  ADH→增强远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

  →血容量上升,血渗透压下降,血压升高

  ③心房肽、肾素-醛固酮系统

  2.电解质分布及平衡

  

(1)电解质含量和分布:

  

  血浆、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中电解质的分布

 

 

血浆(mmol/L)

细胞间液(mmol/L)

细胞内液(mmol/L)

阳离子

Na+

142

145

10

K+

4

4.1

159

Ca2+

2.5

2.4

<1

Mg2+

1

1

40

总计

149.5

152.5

209

阴离子

Cl-

104

117

3

HCO3-

24

27.1

7

蛋白质

14

<0.1

45

其他

7.5

8.4

154

总计

149.5

152.5

209

  1)各体液中主要的正、负离子不同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主要阳离子

K+

Na+

主要阴离子

HPO42-、Pr-

Cl-、HCO3-

  细胞内外液中钠和钾浓度差别:

Na+-K+ATP酶(钠泵)的主动转动功能。

  电解质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体液的分布和转移、参与酸碱平衡调节及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

  

  钠泵将细胞内液的钠离子运转到细胞外液,将钾离子转移到细胞内液。

该过程耗能。

  2)各体液中正、负离子总数相等(即阴阳离子平衡)

  Na+=HCO3-+Cl-+12(10)mmol/L

  3)各体液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同: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间液

  (对维持胶体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4)各体液渗透压相同:

  摩尔渗量为294~296mOsm/L

  理论渗透压为756~760kPa

  

(2)电解质与血浆晶体渗透压(mmol/L):

  血浆晶体渗透压=2(Na++K+)+葡萄糖+尿素

  (3)阴离子隙(AG):

是指细胞外液中所测的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

  AG=(Na++K+)-(Cl-+HCO3-)

  因为血清K+较低且恒定,故公式可简化为:

  AG=Na+-(Cl-+HCO3-)

  参考值:

8~16mmol/L,平均12mmol/L

  AG升高,多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原因为:

  1)氮质血症,磷酸盐和硫酸盐潴留(菌血症、烧伤等组织大量破坏,蛋白质分解)。

  2)乳酸堆积(缺氧)。

  3)酮体堆积(饥饿、糖尿病)。

  (4)钠代谢的调节:

主要通过肾脏。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球-管平衡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是调控水盐代谢的主要因素。

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重吸收钠并排出钾和氢。

“排钾保钠”

  其他激素:

抗利尿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和心钠素等。

  (5)钾代谢的调节:

主要通过肾脏。

“多入多出、少入少出、不入也出”。

  1)影响肾脏排钾:

醛固酮(潴钠排钾)

  糖皮质激素

  2)影响钾在细胞内外转移的因素:

  ①生理性:

Na+-K+ATP酶、儿茶酚胺、胰岛素、血糖浓度、剧烈运动等。

  ②病理性:

血pH、高渗状态、组织破坏、生长过快等。

  

(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水平衡紊乱:

表现为总体水过少或过多或总体水变化不大,但水分布有明显差异。

  水平衡紊乱往往伴随有体液中电解质的改变及渗透压的变化。

  

(1)脱水:

人体体液丢失造成细胞外液的减少,称为脱水。

脱水因血浆钠浓度变化与否,又可将脱水分为高渗性、等渗性和低渗性脱水。

  1)高渗性脱水:

失水>失电解质

  原因:

多见于饮水不足,如高温作业大量出汗,或非显性失水持续进行从而使水排出量增多。

  特点:

  ①体液电解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

血浆Na+浓度大于150mmol/L或Cl-与HCO3-浓度之和大于140mmol/L;

  ②细胞外液量减少;

  ③细胞内水向细胞外液转移,造成细胞内液明显减少。

  

  2)等渗性脱水:

失水=失盐

  原因:

常见于呕吐和腹泻等丧失消化液等情况

  特点:

  ①体液电解质浓度改变不大,渗透压保持正常:

  血浆Na+浓度为130~150mmol/L或Cl-与HCO3-浓度之和为120~140mmol/L。

  ②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正常。

  ③细胞外液量减少可导致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外周血液循环障碍等。

  

  3)低渗性脱水:

失盐>失水

  原因:

丢失体液时,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电解质造成,如胃肠道消化液的丧失(腹泻、呕吐等)以及大量出汗情况下,仅补充水分而未补充丧失的电解质。

  特点:

  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于正常。

血浆Na十浓度小于130mmol/L或Cl-与HCO3-浓度之和小于120mmol/L。

  ②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增多,体重稍有减轻。

  

  

(2)水过多:

  根据体液的晶体渗透压分三种类型:

高渗性(盐中毒)、等渗性(水肿)及低渗性(水中毒)水过多。

  临床上水肿较为常见。

水肿时细胞外液量(主要是组织液)增多,而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一般当增加的体液量超过体重的10%以上时,可出现水肿临床表现。

  水肿常见的原因:

①ADH分泌过多;②充血性心力衰竭;③肾功能障碍;④肝硬化等。

  2.钠平衡紊乱:

钠平衡紊乱常伴有水平衡紊乱。

  

(1)低钠血症(低钠性低渗综合征):

  血浆钠浓度小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

  血浆钠浓度是血浆渗透浓度(Posm)的主要决定因素。

Posm降低导致水向细胞内转移,进而出现细胞水肿,严重者有可能出现脑水肿和消化道紊乱。

  低钠血症见于摄入少(少见)、丢失多、水绝对或相对增多。

  可分为肾性和非肾性原因两大类。

  1)肾性原因:

可因渗透性利尿、肾上腺功能低下以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引起低钠血症。

  2)非肾性原因:

见于呕吐、腹泻、肠瘘、大量出汗和烧伤等疾病过程。

  3)假性低钠血症:

由于血浆中一些不溶性物质(高脂蛋白血症)和可溶性物质(静脉注射高张葡萄糖或静脉滴注甘露醇)的增多,引起低钠血症。

  

(2)高钠血症:

  血清钠浓度>145.0mmol/L,主要见于水的摄入减少(如下丘脑损害引起的原发性高钠血症)、排水过多(尿崩症)、钠的潴留(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

  3.钾平衡紊乱

  

(1)钾代谢:

人体全身总钾量约为50mmol/kg。

  来源:

食物。

每日摄入量50~75mmol,一般膳食每日可供钾50~100mmol。

90%的钾由肠道吸收。

  

  钾代谢的调节:

肾排钾对维持钾平衡起主要作用。

  影响肾脏排钾的主要因素:

  1)醛固酮;

  2)其次为糖皮质激素;

  3)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泌,酸中毒时,尿钾增多;碱中毒时,尿钾减少。

  钾的浓度与细胞外液HCO3-的浓度直接有关。

  

(2)钾平衡紊乱:

  钾主要分布在细胞内(约占总量的98%),因此血K+浓度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体内总钾量。

  血K+浓度是指血清K+含量。

  血浆钾浓度要比血清钾浓度低约0.5mmol/L左右,因为血液凝固成血块时,血小板及其他血细胞会释放少量钾入血清,临床以测血清钾为准。

  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

  ①钾总量过多或过少;

  ②钾在细胞内外的移动;

  ③血浆的浓缩与稀释;

  ④当细胞内钾向细胞外大量释放或血浆明显浓缩,钾总量即使正常甚至缺钾也可能出现高血钾;

  ⑤体液酸碱平衡紊乱,必定会影响到钾在细胞内、外液的分布以及肾排钾量的变化。

  1)低钾血症:

血清钾低于3.5mmol/L以下

  ①钾摄入不足:

长期进食不足(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者禁食者(如术后较长时间禁食)。

  ②钾丢失或排出增多:

严重腹泻、呕吐、胃肠减压和肠瘘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利尿剂时,可引起低血钾。

  ③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

如静脉输入过多葡萄糖,尤其是加用胰岛素时、或代谢性碱中毒时。

  2)高钾血症:

血清钾高于5.5mmol/L以上

  ①钾输入过多:

钾溶液输入速度过快或量过大,特别是有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又输入钾溶液时易于引起高血钾。

  ②钾排泄障碍:

如急性肾功能衰竭。

  ③细胞内的钾向细胞外转移:

如大面积烧伤,组织细胞大量破坏,细胞内钾大量释放入血;

  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增加,泌K+减少,使钾潴留于体内。

  (三)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1.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血清、肝素锂抗凝血浆、汗、粪便、尿及胃肠液均可作为测定钠钾样品。

  钾测定结果明显受溶血的干扰,因为红细胞中钾比血浆钾高二十几倍,故样品严格防止溶血。

  血浆钾比血清低0.1~0.7mmol/L。

  全血未及时分离或冷藏均可使血钾上升。

  2.方法学:

  钾、钠的测定方法:

火焰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冠醚法和酶法。

  氯的测定方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硫氰酸汞比色法、硝酸汞滴定法和电量分析法(库仑滴定法)。

  

(1)火焰光度法:

Na+、K+测定可采用火焰光度法。

  原理:

是一种发射光谱分析法,利用火焰中激发态原子回降至基态时发射的光谱强度进行含量分析。

  该法可检测血清、尿液、脑脊液及胸腹水的Na+和K+,该方法属于经典的标准参考法。

  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广为临床采用。

  通常采用的定量方法有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和内标准法(锂内标)。

  

(2)化学测定法:

  Na+和K+的化学测定主要利用复环王冠化合物如穴冠醚或球冠醚(冠醚),均为离子载体,由于大环结构内有空穴,可选择性结合不同直径的金属离子,从而可达到测出离子浓度的目的。

  Cl-的化学测定法:

采用Fe存在下,Hg(SCN)2与Cl-反应生成与Cl-等当量的SCN-,再与铁结合成Fe(SCN)的红色化合物,进行比色,定量标本中Cl-的含量。

  (3)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法):

  原理:

是一种电化学传感器,其结构中有一个对特定离子具有选择性响应的敏感膜,将离子活度转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