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647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docx

《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docx

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纪元在政治组织

 

 

導論:

宋元明清─君主權力高漲的時代

自唐代滅亡以後,中國歷史步入了嶄新的紀元:

在政治組織上,由貴族門閥壟斷的局面逐步走向君主集權。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中國再不是一國獨大的世界中心。

自五代開始,漢人要習慣與邊疆民族國家對等並存的現實。

在社會文化上,城坊制崩潰、桌椅普及等情況,令每個人的生活面貌都大大改變過來。

在學術思想上,理學的興起使儒家思想脫胎換骨。

此外,中國人的經濟生活,亦因貨幣的普及、商業和手工業的繁榮而出現徹底的變化。

有學者稱呼由唐至宋的轉變歷程為「唐宋變革期」,此後的宋元明清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獨特的時代。

這時代的歷史發展有兩大主線。

首先,是日漸加強的中央集權趨向。

唐以後各朝的中央政府,不但把地方的軍事、財政和政治管理權力逐步收回。

皇帝亦從官員的手中收回愈來愈多的決策權和行政權。

他們更刻意利用各種禮儀與刑罰,將君臣的距離拉開。

從政治制度和法理的角度看,由宋至清的中央權力和君主權力,確有日漸加強之勢。

然而,在處理中央集權的議題時,也必須注意人事的因素和實際行使權力時的情況。

例如元代的行中書省制度,原意是將「中央」置於各地之中,從法理來看,由於地方較易被「中央」直接監控,中央集權便加強了。

可是由於各行省的權力極大,其長官如果漠視自己的中央代表身分,有意增強自身的力量,行省制度很容易便一變而成為地方分權的手段。

又如明太祖朱元璋個人強烈的性格,竟塑造了整個明清時代的政府制度和政治氣氛。

再如明朝的內閣,在法理上只是「無宰相之權,行宰相之實」的輔政機構,在制度上官階較高的六部尚書也無須對內閣負責。

不過,如果內閣官員取得了皇帝的信任,並且兼具了其他較高的虛銜,確又可以出現三楊和張居正等強勢的內閣,對整個政府發施號令。

概而言之,由宋至清有關中央集權的升降變化,必須在審視制度變遷的同時,亦要留意人事和實際執行的情況,始能真正掌握歷史的發展脈絡。

其次,是漢人與邊疆民族的交往。

宋代與東北的遼國和西北的西夏交戰時多有失利,無法將這些地區納入版圖,使漢人開始要以平等的態度,看待由邊疆民族所建立的國家。

後來金人繼遼而興,更奪取了宋人在黃河流域的土地,於是漢人再不能維持原來以漢民族居首位的世界觀了。

及至蒙元征服南宋,漢人更初嘗被邊疆民族徹底征服的苦澀。

在元朝統治期間,非漢族文化佔有強勢,中國既有的傳統價值受到史無前例的衝擊。

明太祖驅逐蒙古人而建立的明朝是由宋至清一千年的歷史之中,唯一一個漢人獨立自主,並成為東亞政治中心的時代。

明太祖刻意消除外來文化的影響,再次高舉中國既有的文化價值。

不過,漢人的獨立自主沒法長久維持。

滿族於公元1644年進駐明都北京,繼而控制全個中國。

對清朝統治者來說,漢人生活的區域只是滿族帝國的其中一個部分,因此滿人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並非僅以漢人為中心去作考量。

此外,滿洲人從元朝統治中國的經驗中,學習到統治數量龐大的漢人,不可能只用高壓的手段,故此同時採取了多種懷柔政策來籠絡漢人,以致成功地統治中國達二百多年之久。

可是,滿洲人為了維持統治民族的特權,未能真心關懷漢人社會的需要,也拒絕向漢人徹底開放政權,使清代由始至終持續爆發漢人叛亂。

在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統治下的中國社會,早已鼓譟不安。

學習重心: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建議分析內容:

∙宋代的削減相權、強榦弱枝與重文輕武政策。

探討問題建議:

∙宋代如何削弱相權,以鞏固君主權力?

∙宋代君主如何處理唐末五代以來地方勢力坐大的問題?

∙宋代君主如何控制軍人的勢力?

探討問題建議

(1):

宋代如何削弱相權,以鞏固君主權力?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問趙普:

「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趙普便說:

「……此非它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

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引自(南宋)李燾著:

《續資治通鑑長編․宋紀二》(台北:

世界書局,1961年),冊1,卷2,「建隆二年七月條」,頁10。

建議討論問題:

1.宋太祖認為當時存在著什麼問題?

(如何杜絕五代以來分裂動亂的局面。

 

2.根據趙普,這問題的成因是什麼?

(地方權力大於中央,君權輕而臣權重;軍人的權力太大,影響國運。

)他提出什麼建議解決這個問題呢?

(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

 

下表所列為宋太祖的祖父輩曾出仕的官職,以及太祖於立國前在後周出仕的官職。

姓名

與宋太祖的關係

曾任官職

趙眺

高祖

出仕唐,任縣令。

趙珽

曾祖

出仕唐,歷任藩鎮從事,累官至禦史中丞。

趙敬

祖父

出仕後梁,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

趙弘殷

父親

出仕後周,為鐵騎第一軍指揮使,領嶽州防禦史,累官至檢校司徒。

趙匡胤

-

事周世宗,累官至殿前都點檢;恭帝即位,改宋州節度使,進封開國侯,依都點檢。

  

參考(元)脫脫著:

《宋史․本紀一》(北京:

中華書局,1977年),冊1,卷1,頁1-3。

 

 

下面詩句節錄自北宋周密的《癸辛雜識》中收的《北客》一詩。

憶昔陳橋兵變時,

欺他寡婦與孤兒。

 

引自(宋)周密著:

《癸辛雜識》,載〔清〕張海鵬輯:

《學津討原》(揚州: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冊15,頁710。

建議討論問題:

1.根據資料二,宋太祖的家世如何?

他在立國前於後周出任什麼官職?

這對他成功立國有什麼幫助?

 

2.資料三中的詩句指出在陳橋驛這個地方發生了哪件事?

該事件如何影響宋太祖立國後所定的施政方針和措施?

試舉例分析說明。

 

宋以前宰相與重臣可以和君主對坐議事。

宋的情況又如何呢?

一日早朝,太祖忽然說覺得有點兒眼花,叫宰相范質把文件呈上。

當范質把文書呈上後,正想返回原座,卻發現座位給撤走了。

原來是太祖早命人把范所坐的椅子拿走。

此後,宰相、重臣只能站著與君主議事了。

參考(宋)王鞏著:

《聞見近錄》,載《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冊1037,頁191。

 

 

「……宰相有座無座,固已見唐宋政制之異,蓋君主專制之局,秦固為一局面,宋亦為一局面。

引自陳登原著:

《國史舊聞》(北京:

中華書局,2000年),冊3,卷45,頁87-89。

建議討論問題:

1.根據資料四,宋太祖為什麼撤走范質的座位?

宰相「坐而論道」與否,反映了什麼呢?

(宰相沒有座位,在朝會中便只皇帝一人踞坐殿中,既顯示出皇帝高人一等,亦反映宰相與其他朝臣毫無分別,在至尊以外再無次一等尊貴的官員了。

 

2.陳登原先生認為,宋宰相沒有座位,不能與君主坐而論道,「足證唐宋政制之異」。

陳先生所指的相異之處何在呢?

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呢?

下面的圖表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構。

唐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構

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構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

引自(元)脫脫著:

《宋史•職官志二》(北京:

中華書局,1977年),冊12,卷162,頁3798。

 

「宋代的中樞機構,真正操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

『宰執』即宰相與執政之統稱。

宋代的宰相稱中書門下平章事。

宰相的副職,叫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也稱為『執政』。

」後來,宋太祖以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行宰相之職權。

「宋太祖要給趙普設置一個副職,但想不出應給什麼名稱合適,便問翰林學士陶穀:

『下宰相一等有何官?

』回答是唐代曾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之稱。

於是遂以薛居正、呂餘慶為參知政事。

……當時設置的參知政事權力還很低,『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議事堂。

』……政事堂是宰相議事辦公的地方,參知政事連宰相的辦公廳都不能進,可見還沒有多大權力。

後來、宋太祖看到趙普為政之專斷,為了加強對宰相的牽制,便提高參知政事的地位和職權。

……到了宋太宗時,又進一步提高參知政事的地位。

至道元年正月戊子詔曰:

『自今參知政事與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

……遇宰相、使相、親王得議軍國大政、並得升都堂。

』都堂就是議事堂。

原來與宰相在地位和職權上的差別,至此蕩然無存,這就形成了對宰相的有力牽制。

所以,宋代常以『宰執』並稱。

節引自關履權著:

《兩宋史論》(開封:

中州書畫社,1983年),頁75-76。

 

 

「為了削弱宰相的權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數由兩人增加到三人。

還用(州縣)設立通判的辦法,(在中央)設立參知政事,作為宰相的次官,使政務由宰相、參知政事等幾個人一起討論,最後由皇帝親自裁決。

……宋代,宰相與參知政事統稱為執政。

除此以外,還設立了樞密院掌管軍政,其長官叫樞密使,地位與宰相相等。

執政與樞密院合稱為二府。

另外,還把財政大權從宰相掌管中分離出來,由專門機構「三司」擔任。

它的長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司使直接聽命於皇帝。

至此,唐代所謂『總領一切事務』的宰相的權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權力,許多大小軍國事務都由皇帝直接處理,君主獨裁體制正式形成。

引自(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譯:

《宋太祖與宋太宗》(西安:

三秦出版社,1988年),頁38-80。

「宋初宰相,與樞密對稱兩府,亦曰兩地。

而宰相遂不獲預聞兵事。

樞密一職,起唐代宗後,僅如漢之中書謁者令,雖時其權任侔宰相,然等以宦者任之,非朝廷正職。

五代更用士人,權位爭埒宰相。

宋因之,分文事任宰相,武事任樞密。

故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

其伐遼,一日內六召樞密院計議而中書不預聞。

宰相之失(去)職(權)可知。

註:

錢穆曾從宰相是否有擬定詔書的權力,來分析宋代相權之高低。

他說:

「其次講到皇帝詔書,此乃政府最高命令。

在唐代歸宰相中樞擬定,此種叫做熟擬,亦稱熟狀擬定。

熟狀擬定是詳議定稿的意思。

中書熟擬送呈皇帝,皇帝只親覽了在紙尾批幾句,用皇帝御印可其奏,此謂之印畫。

經此手續後,便可降出奏行。

此項手續,其實是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就算。

用現代話說,皇帝在政府所下的一切最高命令有他的同意權。

到宋初,宰相為避嫌,為推尊皇帝,為使皇帝的威望地位抬高,遇政府定旨出命,先寫一劄子,這是一種意見的節要,對於某事提出幾項意見,擬成幾條辦法,送由皇帝決定,所謂『面取進止』。

然後宰相再照皇帝意見正式擬旨。

所以宰相面取進止的詔文,僅是一種草案或條陳,而不再是定旨出命的定稿,這與唐代宰相之熟擬相差就很大。

宋代的最高政令之最後決定權在皇帝,而不在宰相,至少皇帝就不僅有同意權,而有參加意見之權了。

宰相不過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權就重,相權就輕了。

」(錢穆著: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

東大圖書,1990年,頁74-75。

)學生可以思考「宰相獨立擬定詔書的權力有何重要性?

」、「唐代的宰相有沒有擬定詔書的權力呢?

」這兩個問題,比較唐宋宰相這方面的權力而推論宋代相權的情況。

引自錢穆著:

《國史大綱》(香港:

商務印書館,1989年),下冊,頁413。

 

「宋代財政,掌握在三個司,司本是唐代尚書六部下面的官名。

但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往往因財政困難,而甚至有宰相自兼司職的。

……所謂三司─第一是戶部司,第二是鹽鐵司,第三是度支司,度支即是管經濟出納的。

……三個司的地位提高了,獨立起來掌握著全國的財政,這是極不合理的。

引自錢穆著: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

東大圖書,1990年),頁72-73。

建議討論問題:

1.根據資料六和七,唐宋兩代的宰相在中央政制及架構上的角色及責任有何分別?

唐宋兩代的宰相在地位和職權有何差異呢?

試舉例析述。

(唐代宰相職權包括哪些方面?

宋代又如何呢?

)(宋代宰相只是眾多高級官員中的一位,而不是總領百官的首長。

此職位喪失了軍事和財政的權力,執政範圍有限,處處受其他部門制肘。

 

2.根據資料八,宋太祖設立「參知政事」一職的原意是什麼?

為何後來竟限制了相權呢?

(參知政事的權力有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