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考考试综合知识试题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事业单位招考考试综合知识试题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招考考试综合知识试题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对水短缺"
B."
生命与水"
C."
水利发展与社会"
D."
女性和水"
3.A
「解析」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
.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4.B
「解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在于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并不断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所以选B.A项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不合题意。
B、C、D三项都是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依据,但B项是根本依据,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5.A
「解析」列宁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中揭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客观性和实在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将二者区别开来;
又从二者的统一中界定物质,揭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具有可认知性,表明物质与意识是紧密联系的,是统一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
6.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C)。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6.C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应首先明确"
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矛盾"
是指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因此题干不是强调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的问题,A不正确。
选项B和D分别讲的是矛盾双方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不是讲一方的"
自身矛盾"
对另一方的促进作用,A、B、D项都不符合题意,应予排除。
所以,只有C最符合题意要求。
7.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
熟知"
与"
真知"
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7.B
「解析」真知指的是正确的认识。
熟知指的是人们十分熟悉但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
两者的区别就清楚了,结合有关的哲学原理,就可以选出正确的选项。
干扰项A是把熟知和真知混同了。
一切认识中包括熟知和真知,都起源于实践,所以"
熟知起源于真知"
是错误的命题。
认识的发展规律还指出,实践是全部认识过程和认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离开了实践,一切熟知都不可能产生,熟知也不可能转化为真理性的认识。
因此,干扰项C、D应该排除。
8.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8.C
「解析」题干中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条件,但"
根本"
条件则是生产方式。
马克思说:
"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
解答此题如果不抓住题干中的"
根本条件"
这一关键词,则很难选出正确选项C.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B)。
A.唯物主义者都承认
B.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承认
C.无神论者都承认
D.某些唯心主义者也承认
9.B「解析」这是一道较难的选择题。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谁是历史创造者上根本对立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马克思一生两个伟大发现之一便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在此之前,一直是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包括像费尔巴哈这样的杰出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领域都陷入了唯心主义。
所以,并非一切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无神论并不等于唯物主义)都承认群众史观。
故本题选项只有B是正确的。
10.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
A.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
C.地区冲突与民族矛盾
D.和平演变的威胁
10.A
「解析」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11.立法程序化、法律化的重要意义在于(D)。
A.防止公民的非法行为
B.避免执法机关的违法行为
C.防止党派团体的非法行为
D.意味着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时才能立法,从而才能保证立法的质量
11.D
「解析」立法程序化、法律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时才能立法,从而才能保证立法的质量。
12.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对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B)。
A.8%
B.25%
C.10%
D.20%
12.B
「解析」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对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比例不得低于25%。
13.有关著作权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在我国《著作权法》中,著作权同版权系同义语
B.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C.保护作品完整权不属于著作人身权
D.著作财产权包括"
使用权"
和"
获得报酬权"
两项权能
13.C
「解析」著作人身权包括:
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14.《刑法》规定,贿赂罪的成立条件之一必须是为谋取(B)。
A.正当利益
B.非法利益
C.个人利益
D.私人利益
14.B
「解析」《刑法》规定,贿赂罪的成立条件之一必须是为谋取非法利益。
15.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和(C)组成。
A.各省省长
B.各省省委书记
C.国务委员
D.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5.C
「解析」《宪法》第86条规定:
国务院由下列人员组成:
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国务委员。
全体会议也由这些人员组成。
16.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平等地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异。
对相同事实与情况应相同对待。
这体现了(B)。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应急性原则
D.信赖保护原则
16.B
「解析」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本题中,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这些行为是客观、适度、符合理性的,因此答案应该选B.
17.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为(B)。
A.行政机关
B.行政主体
C.行政组织
D.被授权的组织
17.B
「解析」这是一道概念题,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所以应该选B.
18.既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又是行政立法主体的是(D)。
A.省国税局
B.市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侨办
D.教育部
18.D
「解析」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行政立法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故D符合要求。
19.行政许可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D)。
A.在7日内将申请转送有关行政机关
B.在5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C.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D.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19.D
「解析」《行政许可法》第32条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所以应该选D.
20.小范因自己的手表丢失,怀疑是同桌小蔡所为,便要搜查小蔡的衣服口袋,小范的这一行为被老师发现后及时制止。
小范的行为(B)。
A.是合法的,因为这是维护自己财产权的行为
B.是非法的,因为这是侵犯小蔡人身自由权的行为
C.是非法的,因为这是侵犯小蔡荣誉权的行为
D.是合法的,因为这是小范找回手表的有效方式
20.B
「解析」小范侵犯了小蔡的人身自由权,他的行为是非法的。
21.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C)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A.3年
B.4年
C.5年
D.10年
21.C
「解析」普通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l一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22.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应判
为(B)。
A.行贿罪
B.向单位行贿罪
C.介绍行贿罪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2.B
「解析」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应判为向单位行贿罪。
23.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一日雨夜乘其父病重之机,欲为其注射毒药。
刚拿起注射器,忽听一声惊雷致使注射器掉在地上。
他想到了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
所报应,便放弃了杀害行为。
甲的行为属于(A)。
A.杀人中止
B.杀人未遂
C.杀人预备
D.不构成犯罪
23.A
「解析」《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24.如果数罪中被判处的有死刑或无期徒刑,则采用(B)原则,只执行其中一个死刑或无期徒刑。
A.限制加重
B.吸收
C.从重
D.从轻
24.B
「解析」如果数罪中被判处的有死刑或无期徒刑,则采用吸收原则,只执行其中一个死刑或无期徒刑。
25.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