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8826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27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教育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教育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教育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教育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导入:

学科介绍、学期课堂要求、考核标准、分学习组15m

教育的认识35m

教学设计

一、教育的概念15m

二、教育的要素10m

三、教育的起源10m

一、教育的发展历程20m

二、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25m小结5m



教育的历史发展45m

一、教育的概念

(一)从字源上论教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1.甲骨文中的教育:

有“管、教、养”的意思。

2.英语世界的教育:

含有“引出”的意思。

(二)从中外教育家的论述中论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家及其经典论教育:

(1)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2.国外教育家论教育:

卢梭、斯宾塞、杜威等

(1)卢梭:

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

(2)斯宾塞:

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3)杜威:

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三)权威性工具书中对教育概念的界定

1.《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中国教育百科全书》: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质的活动。

3.《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

“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通常认为:

广义的

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4.《美利坚百科全书》:

“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从以上对教育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将教育定义为一种活动或社会活动。

这种活动对人们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和体质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都是积极的,增进、增强、获得等。

(四)教育学中教育的概念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

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

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

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

外在强制过程;

个体角度:

忽视社会影响。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实践性

(2)耦合过程(3)动力性(4)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教育活动的对象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基本观点: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

[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1870—1944)《教育原理》。

(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羊跪乳”等谚语和故事)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

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它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评论:

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三)心理起源说

[美]教育家孟禄(1869-1947)。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

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劳动起源说(例子:

游猎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代表人物:

[前苏联]麦丁斯基

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

它从恩格斯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演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其基本观点如下。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

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4.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

5.教育通过人的培养为社会服务。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公社的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教育活动是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青少年儿童在与年长者共同劳动中学习劳动技能,在共同的生活中学习生活规范,还在部落间的冲突中学习军事斗争经验。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奴隶社会已经出现了学校和教师,学校教育独为奴隶主阶级所享用。

在我国古代有“学在官府”之说,学校有庠、序、校、学等;

教授礼、乐、射、御、书、数;

奴隶及其子女,无权进入这些学校学习,只能在繁重的劳动中学习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西方奴隶社会的教育主要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为代表。

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主,目的是将奴隶主的子女培养成为身体健壮的武士;

学习内容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合称为“五项竞技)”,甚至有时以屠杀奴隶作为演习;

雅典是一个商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它对教育的要求,

除体育竞技外,还要学习哲学、文法、修辞三门学科,即所谓“三艺,”注意人的和谐发展,以培养将来准备担任国家要职的人才,奴隶同样是无法进这些学校学习的。

封建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不同身份的人受不同的教育。

中国的封建文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教育制度上有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

教育内容为经、史、子、集等,其中《五经《》四书》影响最大,是最主要的教材。

全社会盛行“学而优则仕,”从察举到科举,是晋身的主要门路。

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几乎全部控制在教会手中,教育的内容是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

只是在一些设备简陋的教区学校中,农民子弟才可以学到读、写和宗教的初步知识。

骑士教育也称“武士教育,”是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教育内容主要是“武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和宗教教育,目的是培养效忠封建领主和善于作战的武士。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机器的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

在教育上,从制度、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利用现代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学校的目的;

学校的类型;

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

学校市场化;

班级授课制的改造;

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2)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3)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主运动的开展,各国都纷纷制订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法令和措施,开始了教育普及化运动——青少年适龄儿童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与实施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是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标志。

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为每个公民创造受教育的机会是每个国家和政府的职责。

1970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其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后,世界各国大力推

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普及到每一个人,而且要普及到人的一生。

在教育手段上,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日益现代化,如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的出版物等广泛用于教育领域,这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和效率,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吸取各种教育信息,就象“开放大学”、“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大学”那样,真可谓教育的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教育内容上,几乎涉及到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各种各样的学校和专业应有尽有,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知识都能在学校里找到。

尤其是1944年美国人赖德提出“知识爆炸”的概念和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世界各国开始普遍重视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这又为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普及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有的国家开始迈向普及高等教育的时代。

二、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尺

(一)各种教育机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981年与1976年相比,我国全日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