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53668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亚罗号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

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

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

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要向英国公开道歉。

叶名琛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拒实力驳所,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所获疑犯交给英国领事馆。

在事件交涉过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

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5.永安建制

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后,进行的一次建制。

天平天国建立了领导体制。

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以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规定所封各王受东王节制。

另外,还确立了十二等级官制。

又颁行《天平天历》。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平天国的各项体制。

6.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建立的一种分配制度。

天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在天京设立天朝圣库(亦称总圣库),掌管全国公有财富,派员专司其事。

太平军各军也都分别设立圣库。

原则上官兵不准私蓄财产,衣食器物一切费用,全由圣库供给。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其中规定以二十五家为一“两”,每一“两”设一国库(即圣库),试图把在太平军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推广到整个社会中去。

但这个改造社会的计划,并不曾实行过。

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制度日益破坏,已是名存实亡。

7.天京事变

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

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

其影响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

8.陈玉成

天平天国将领。

汉族,初名丕成,天王洪秀全嘉其忠勇,改名玉成。

他是广西藤县大黎里西岸村人。

出身贫农。

幼时父母双亡,依靠叔父生活。

1851年太平军向永安进军途中,陈玉成随叔父从军,编入“牌尾”,随军作战。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极着手组建新的领导核心。

在1858年恢复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为前军主将。

枞阳大会后,陈玉成率部东征,与李秀成部会师,一举击破江北大营,取得浦口大捷。

后又取得三合镇大捷趁胜追击。

安庆陷落后不久,陈玉成被捕就义,年仅26岁。

9.《海国图志》

魏源所著的,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10.厘金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

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

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备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

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11.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12.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推翻新政,并下令通缉康有为、梁启超,大肆搜捕维新人士,明令逮捕惩办参与和支持新政的官员28人,康、梁在外人协助下外逃。

28日,清廷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被捕的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等六人,未经审讯,同时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13.《应诏统筹全局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是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

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

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

《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14.保国会

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

1898年4月17日,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召开第一次会议,到会的官僚士大夫一二百人。

康有为在会上演讲,历述帝国主义侵略日急,瓜分危机严重的事实。

会上议定《保国会章程》30条。

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立分会,略具政党规模。

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它的成立具有爱国意义。

保国会的规模比强学会大,后来列为“四卿”而参预新政的林旭、刘光第、杨锐等都是保国会会员。

15.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帝国主义分裂中国活动的一个阴谋。

英国为了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阻挠义和团运动,防范东南各省人民的反帝斗争,由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华伦策动大买办盛宣怀,联络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发起组织所谓“东南互保”。

由盛宣怀缀合,上海道余联沅代表刘坤一、张之洞与驻上海各领事议订《东南互保约款》9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10条。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

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加人“东南互保”。

它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力量镇压北方义和团运动。

16.邹容

原名绍陶,四川巴县人。

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撰成《革命军》一书,由章炳麟作序发表。

全书共七章,二万余字,宣传“革命是天演之公例”,“顺乎天而应乎人”,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书中论述了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他号召人们奋起革命,同清朝统治者“驰骋于枪林弹雨之中”。

《革命军》写成后不胫而走,风行海内外,发行总数达一百多万册。

17.华兴会

是黄兴等留日学生在湖南长沙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2年,黄兴被派到日本留学,经常与湖南留日学生倾谈反清革命。

他十分留意军事技能的学习,每天演习枪弹骑射。

1903年7月,他被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遣回国,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道路。

11月4日,他在长沙以庆祝自己30岁生日为名,邀集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为会长。

次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先后入会的有五百多人,大部分是归国留学生和国内各学堂的知识分子。

18.北京强学会

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

8月,在翁同等人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

入会者数千人,康作《强学会叙》,痛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号召发愤图强。

学会每隔数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

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

1896年1月,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

19.辛酉政变

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

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20.百日维新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

始,至9月21日发生政变止,是戊戌变法实施时期,历时一百零三天,故称百日维新"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经济上,中央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务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提倡商办各种实业,私人兴办后工厂,兴办商会、农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政治上,允许上书言事,改定律例,澄清吏治;

文化上,设中小学和京师大学堂,设翻译局,创办报馆,改革科举,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21.《中民国临时约法》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

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

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2.二次革命:

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

袁世凯“善后借款”合同的签订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

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23.马神甫”事件:

又称西林教案,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2月,知县张凤鸣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死刑。

法国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24.皇族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为迎合“预备立宪”而设立的以皇族成员为主导的内阁。

清政府撤裁军机处,设内阁,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阁员13人,满人有9名,汉人只有4人,而满人中皇族成员竟占7名,而且居于领导地位。

因而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出现,表明“预备立宪”只是一场骗局,使立宪派的极度失望,离心倾向日益加深。

25.苏报案:

清末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6月,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捕到报馆捕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入狱,发生震动一时“苏报案”。

清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引渡,解送南京审讯。

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的特权,拒绝引渡。

最后由租界会审,判决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

“苏报案”发生后,革命分子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收集在一起,题名《章邹合刊》,各地交相翻印,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26.兴中会: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进步华侨的支持下,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会员有一百多人。

兴中会以救国为目的,孙中山在会员秘密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表明兴中会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宗旨。

27.保路运动:

清末兴起的群众性的保护铁路利权的运动。

1911年,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的行径,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迅速掀起群众性的保路运动。

四川人民保路运动尤为激烈,逐渐发展为武装起义,给武昌革命起义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