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16867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Word格式.docx

《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Word格式.docx

眼看着美国、苏联等军事大国的步兵,都装备了一种能与坦克速度同步、火力协调、防护配套的步兵战车,多少都有一点“羡慕嫉妒恨”的滋味。

其实,对于步兵搭乘装甲车辆遂行战斗任务研究训练,我军的起步并不算晚。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装甲兵部队少量装备63式装甲输送车之后,就广泛开展了依托装甲车载员舱顶甲板进行步枪、班用机枪、40火箭筒等轻武器的射击训练。

70年代后期,我国军工科研生产部门立足于当时国内的研制能力,选择借鉴国外现成步兵战车的做法,在苏制BMP-1的基础上,于1980年底采取测绘仿制的办法,全尺寸、全要素地制造出中国第一代步兵战车的样车,代号为W2-501。

经过6年的样车改进,到1987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第一代步兵战车设计定型,命名为ZBD86式履带步兵战车,(以下简称86步),并迅速交付到部队进行试装试训。

而北京军区某“红军团”则是首批承担这项任务的部队。

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红军团”经历了从少量试装到全部队列装的过程,在军工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对86步展开了从装备操控、战术应用到技术保障等方面的适应性训练,并多次开赴内蒙古进行实兵演练,从而总结摸索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实用经验。

1994年8月,在当时的总参装甲兵部的直接组织指导下,由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牵头,召集有关领导机关、科研生产单位以及部队,在“红军团”所在师召开了一次以86步为主题的专题论证研讨活动。

其间,笔者与有关同志一起,在归纳梳理试训论证成果的基础上,针对86步实际使用中发现的优长和缺陷,围绕着如何适应国情、扬长避短,优化中国步兵战车的发展思路与要素配置等重点问题,形成了一份论证报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反思,当时所提出的这些看法,的确受到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少观点难免存在着粗浅偏颇,也有不尽成熟之处。

但从总体而言,却代表了作战部队立足战术运用,着眼军事需求对步兵战车发展的一种期待,今天重新回顾20年前那些不失有益的探索与思考,依然可以透视出当时那种阶段性的认知状态,还是很值得玩味的。

车载火炮,大小何为宜

所谓火炮大小,是指步兵战车车载火炮的口径。

86步与它的原型BMP-1一样,在车上的小炮塔内装有一门仿苏2A28式73毫米短身管低压滑膛炮,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在火炮炮身的后半部有一个反坦克导弹发射导轨,车内备有4枚HJ—73反坦克导弹。

从表象上看,这样的武器配置方式,似乎使86步成为一种多元火力的应用平台,可以为步兵作战提供有效的直瞄火力支援和反坦克打击能力。

然而,评价武器装备的性能优劣,不能只看那一连串的单项技术指标,而必须针对具体的作战环境,考虑它的平衡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步兵战车上采用这种复合武器配置,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可实际运用的情况却表明,这种复杂的火力平台存在着不少弊端,有时还很难发挥各自优势。

首先,73毫米滑膛炮充其量就是一个放大版的重型火箭筒,缺乏先进的火控装置,不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夜战观瞄设备也相对落后,发射尾翼稳定火箭增程破甲弹的直射距离仅为765米,而且受横风的影响大,射击精度不高,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的命中率也仅有50%左右,在与敌方的主战坦克对打时处于明显劣势。

总的来看,73毫米滑膛炮打击点状硬目标威力不足,而打击面状软目标又效能单一,且不具备对空射击能力。

86步上装了这种滑膛炮,等于让团属火力配系中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口径系列,无形中加大了弹药保障的压力和难度。

不仅如此,这种火炮还存在着两个弊端:

一是73毫米滑膛炮采用了40发弹箱和自动装弹机,每装填一发炮弹,火炮都必须稳定在3.5度的装弹角,尽管这个装弹角是由角度控制器自动控制的,但是打一发炮弹也要动一次炮管,炮手无法采用变更瞄准点法修正射弹偏差,而且严重影响射速,最大射速不超过每分钟8发。

二是反坦克导弹的发射架装配在火炮身管上,在导弹装填时,火炮必须摇到最大仰角位置,装填手需要从炮塔内探出身来进行手动安装,装填一次大约耗时2分钟左右,火炮、机枪均无法射击,人员暴露在车外易遭敌火杀伤,车辆也处于静止状态。

导弹发射后,由于它属于目视瞄准跟踪、手动控制、导线传输指令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3000米的全射程内,步兵战车不能移动,在这段时间成了一动不动的“死目标”。

面对86步装配73毫米滑膛炮这些不足之处,那么它应该选用一种什么样的武器更为适宜呢?

我们从当时能找到的世界各国步兵战车资料发现,美国的M2、英国的“武士”、德国的“黄鼠狼”等,大多都是配备高平两用机关炮。

在1982年11月,苏联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首次出现的BMP-2步兵战车,也换装为2A42型30毫米机关炮。

而在我国,早在1986年人们就曾经在北京国际防务展览会上,见到过一款型号为NFV-1的步兵战车,这是由我国北方工业公司与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FMC)合作推出的。

它是利用86步的底盘,加装了美国M242型“丛林之王”25毫米单人电驱动机关炮。

至此,我们在论证报告中便得出了86步完全具备改装小口径火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适当位移的建议。

认为车载火炮口径由大改小之后,步兵战车的火力打击和适用范围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得到明显提高。

火炮整体结构缩小,占用空间也就相对减少,可以获得较大的高低俯仰角度,便于射击空中目标。

发射小口径脱壳穿甲弹和榴弹,射弹初速相应提高,直射距离增大,可以构成对战场上多样化目标的压制摧毁能力。

与此同时,将反坦克导弹的发射轨由火炮身管转移到炮塔顶部或两侧,可以减少弹炮间的相互干扰。

由于当时我们对国产小口径机关炮的状况不甚了解,还提不出火炮选型的具体意见,只能以此时刚刚列装的双25毫米高射机关炮为原型,设想改装一门25毫米炮。

直到今天,虽然不清楚当时提出的这些建议是不是对我国新一代步兵战车的研发或多或少起过点作用,但是看到后来研制的86A步兵战车、8×

8轮式步兵战车和05式两栖步兵战车上,都装配了3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特别是86A式步兵战车,不仅主炮口径由大变小,而且换装了新型的炮塔,反坦克导弹发射架也真的从炮塔防盾移到顶部舱门一侧,还是觉得蛮欣慰,挺有“成就感”的。

步兵载舱:

乘战孰为先

步兵战车绝不是一种仅供步兵乘坐的“战场巴士”,而是能够保证步兵乘车作战的战斗车辆,这是在86步刚一接装时就反复强调的一个论点。

从86步的载舱布局上看,似乎也在处处印证着这一点:

86步载员舱内的座椅位置,由原来531装甲输送车的面对面改成了背对背,就是为了步兵在乘车时无需转身就能向外观瞄射击;

载员舱的两侧和车尾的左后门上共开设了9个观察窗口和球型支架射击孔,其中两侧的第一个射孔用于班用机枪,可向车前30度方向射击,其他射孔可以安放自动步枪,从而达到在战车运动过程中,乘坐于车内的步兵可以在装甲防护下发扬手中轻武器的火力,形成一个环绕战车侧后的火力控制区。

依托步兵战车,实现由徒步作战转变为乘车作战,这从理论上看,已不仅仅是传统战斗方式的局部调整与改变,而是几百年来步兵作战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突破。

然而,86步列装所带来的这种变化,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不如人意,难以落实。

首先,86步上的球型支架射击孔,原本是仿制BMP-1为保证AK自动步枪射击而用的,为了能够安放当时我军步兵使用的81-1式自动步枪,只能再对射孔尺寸和固定卡具做相应的改动,尽管对车辆的密闭性造成一定影响,但总算勉强能够使用。

而狙击步枪就根本固定不住,没法使用。

通常情况下,步兵轻武器的更新换代周期要比战斗车辆快得多,从80年代后期以来,56式、81式步枪先后淘汰,95式、03式步枪普遍列装,假如每换装一次步枪就对步兵战车射孔动一次“大手术”,那也就太费事了。

其次,步兵的自动步枪在车内利用射孔观瞄射击,球型支座上下俯仰12度,左右15度,受到视界、射界的局限,判距、瞄准、转移火力的难度都比较大。

尤其是在乘车运动时,士兵身体随车辆颠簸上下左右乱晃,双手紧着忙于抓牢扶把,哪还有控枪精准射击的定力啊!

车内观瞄目标稍纵即逝,能找到枪上的标尺缺口和准星都实属不易,即使要打也只能是向外胡乱瞎打一通。

因此,在部队战术演习时,战士们还是更习惯于打开载员舱的上窗盖,站起身来举枪向四周搜索射击。

即便是这样打,大多情况下也只能算得上是一种火力震慑,对于点状靶标,很难获得理想的射击命中率。

最后,86步载员舱的布局,两排座椅中间是主油箱,这就把原来的一个共用通道分割成了两个互不相连的狭小空间,加之86步载员舱的高度较低,步兵班所携行的一些体积稍大的装具,如装40火箭弹的背筒、班用电台、单兵导航定位装备甚至HN-5肩射防空导弹等,原来在531里士兵面对面坐时还可以放在大家的腿之间,现在到了86步改成背靠背就不大好摆放了。

根据这种情况,当时我们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研发新型步兵战车,还是应该把保证步兵实施战场机动作为首选指标,确保能够实现与主战坦克的机动同步,主要是让步兵乘座具有一定装甲防护的战车,在尽量抵近进攻目标后迅速下车,而后在车载火力的支援下以徒步方式实施冲击。

至于步兵是否使用手中武器在车内向外射击,则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自我近距离防护手段,在车体两侧装甲板上简单开设几个射孔即可,射孔数量不一定要与载员数量相同,无需为每一名乘载步兵都提供相应的射孔,不应为此而牺牲其他性能要素。

与此同时,针对86步使用中出现的种种不尽人意的情况,我们还提出了在改善步兵战车乘载舱时,似应优先考虑这样两点:

一是要便于人员携带武器装备快速上下。

86步的载员舱狭小,内部高度偏低,左右尾门上各有一个油箱,增大了开关推拉的重量,也容易在被命中时造成殉爆。

因此,要在控制载员舱高度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内部设置,扩大空间尺寸,适当加大座椅之间的通道宽度,在车尾门的设计上要着眼方便开启和关闭,门框底缘要避免有明显的隔板凸起,以满足步兵携械跳上跳下。

二是强化人机工程的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改善载员舱环境,提高步兵乘坐的舒适度,尽可能地减少步兵乘车时的体力消耗,让步兵在长时间乘车运动之后,还能有旺盛的体力下车战斗。

要知道,能提出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颇有点“超前”的意味呢。

多年以来,对于如何改善装甲车辆内部乘坐的舒适度,历来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似乎还有点与倡导吃苦耐劳的精神相悖。

部队官兵普遍反映,在当时列装的几款装甲车辆中,86步是出了名的“考验人”,它的载员舱低矮狭窄、噪音大、油烟呛,行驶时颠簸剧烈,座椅与车体刚性连接,不仅没有任何缓冲装置,舒适性甚至还不如坦克。

为此,当时部队一方面靠加大训练力度来锻炼提高士兵乘载适应性,另一方面,迫切希望国家军工科研和生产部门在新一代步兵战车的研发方面注重这个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在后续列装的86A步兵战车,特别是04式步兵战车上,载员舱的整体环境真的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不仅乘员的操纵强度大大降低,载员的乘坐环境也比86步好一些。

行动装置:

轮履谁更优

步兵战车的行动装置到底是采用轮式好还是履带好,这似乎是一个成为伴随步兵战车发展的无解命题。

尽管轮履之间的优劣长短,理论上不难界定,专家亦有定论,但是从部队使用的角度上讲,可能大家对于履带式车辆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独有钟情。

通过在部队的试装使用,官兵们普遍反映86步具有较好的机动性,与原来的531装甲输送车相比,86步的发动机功率为293马力,高于531所装的6150L发动机(260马力)。

操控系统第一次摆脱了机械杠杆原理的操纵杆,改成了方向盘,简化了训练的难度,并可以进行液压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