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12536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2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8.古代印度的教育被控制在佛教和婆罗门教手中。

9.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也叫书吏学校。

10.古代希腊与罗马贵族子弟聘请家庭教师,较低阶级弟子才进私立学校。

11.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12.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3.以“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社会。

二、名词解释

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2.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教师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仅指教师。

教师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他是教育的对象与学习的主体,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具有主卦能动性,其地位与教育者是平等的。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5.教育形态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三、简答或论述

1.原始社会教育的形态和特征:

(1)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3)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2.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3.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包括:

①.尽可能多地扩大教育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②.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均等。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包括教学思想、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1.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孔子,重视启发诱导。

3.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贤人”和“君子”。

4.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5.关于教学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六艺。

7.教学原则上,孔子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8.孔子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孔子—儒学,墨翟—墨学;

儒学与墨学并称“显学”。

9.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札记》)。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0.《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11.《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2.古代西方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回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他的助产术也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认为人类要通过教育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

14.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认为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15.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6.重要教育家与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期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17.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名独立科学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18.卢梭《爱弥儿》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19.1776年,康德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20.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21.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与知识来自后天,他还主张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的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22.1806年,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23.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标志着教育学进入了科学化的发展阶段。

25.杨贤江的(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6.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速度、高难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28.德国教育家瓦·

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论。

29.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30.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全面发展。

32.1970,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33.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主要观点: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

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4.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

(3)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选择题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3.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的表述是:

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应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7.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盛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话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1.教育目的:

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受教育

者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

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它是教育目的在各

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4.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

的道德的发展。

5.教育功能:

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三、简答题

1. 

简述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

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2. 

简述关于教育目的的两种理论

(其中简述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为2011省统考题)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到19实际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等人为代表。

其基本观点是助长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需要来发展。

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

(2)、社会本位论

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代表人物有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重视社会的教育价值,教育结果的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以及贡献的程度如何;

再者,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乘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简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含义:

如上名词解释“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