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936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docx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docx

2018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评分细则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

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

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 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

【分析】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是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也可反映出中国人民探索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治理、推进文化传播的曲折前进的历程。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村民自治运动更是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刻,基于中国国情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极其重要,不仅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因此,总结中国历史上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演变以及经验教训实有必要。

本题意在选取中国历史上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三项重要制度(乡约制度、城镇乡地方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作为典型例证,部分地从纵向贯通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演变,通过简明扼要的材料激发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考查考生对古代乡约制度、近代城镇乡地方自治制度和现代村民自治制度的特点、意义的认识。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宋明理学、专制主义,近代的民族危机、西方思想传播、清末新政和现代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等,都是高中历史学科的必备主干知识。

考生作答本题,除了需要具备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等能力外,还需要应用到多项学科关键能力,如: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本题第

(1)问有两个问题,即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考生需要在全面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读的基础上,淮确理解乡约制度的内容和

第8页,共4页

特征,客观叙述和说明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评价乡约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以道德教化为主到增加宣讲“圣谕”的内容、从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两个方面。

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生产、促进文化传播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问要求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考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清政府的内忧外患、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和清末政治制度改革等三个方面作答。

本问因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中国近代史必备主干知识,作答的难度不大。

第(3)问要求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本题题干指出村民自治是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即其相对于以前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而言具有伟大的创造性的意义。

考生再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三的有关信息置于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就不难答出若干条意义来,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推进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

本题作为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历史试题,不仅考查了多个必备主干知识点和学科关键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历史学科立德育人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创造作用,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评分细则:

41、

(1)变化:

1、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扬善去恶),明清增加宣讲“圣谕”的内容(官方意志)

2 、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3 、乡约组织由较小范围到官方广泛推行、范围扩大

(以上共三点,只要答对其中两点,得6分;答对一点,得3分。

每点若答案不全面,酌情扣1分,即得2分。

抄材料得3分)

积极作用:

1、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或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

2、有利于发展生产(经济发展)

3、促进了儒家文化或传统道德的传播以上共三点,每点2分,共6分。

类似表述:

1、基层管理、社会稳定、君主集权(2分);教化百姓(1分)

2、生产力、生产积极性、自然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2分)

商品经济、工商业经济、资本主义萌芽(1分)

3、传统美德、理学、社会风尚、社会品德(2分)

文化思想、统治思想(1分)

(2)内忧外患(3分)(类似表述:

民族危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救亡图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等)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类似表述:

西学东渐、西方政治文化思想传播、西方地方自治、

西方民主实践等)

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立宪派的推动、清末政治改革等)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2分)(法制建设系统化、制度创新等)

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分)(基层社会稳定、当家做主、基层民主制等)

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2分)(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建设)

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到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 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修改后的历史学科高考考试大纲新增的要求,旨在引导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入手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能力。

本题的情境为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文学作品往往折射出该时代的许多重大历史现象,能够成为了解历史的重要素材。

本题以小说作为材料,实现了情境设置的创新,贴近现实生活,增加了考生对试题的熟悉感和亲近感。

《鲁滨逊漂流记》的不同情节反映出了近代早期新航路开辟和大航海时代、殖民扩张、奴隶贸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许多重大历史现象,均为学生学习的主干知识,可以供考生提取情节,保证了试题的开放性,让考生根据自身对历史现象的了解和掌握,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避免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

本题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

小说情节反映出历史现象,但本身并非历史真实。

本题要求要求考生首先从小说中提取一个情节,然后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后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展现出将阅读文学作品与分析历史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思维过程。

本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历史学科各项能力的全面考查。

首先,考生在发现问题过程中,需要对小说梗概进行整理,从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其次,需要考生将提取的信息即小说情节与所学知识中的历史现象相联系,从中找到契合点;再次,需要考生客观完整地叙述所学必备知识中的历史现象,考查了考生运用归纳概括方法分析问题的这一关键能力;最后,需要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正确评价和解释历史现象。

因此,试题考查的范围涵盖了考试大纲中多层次的能力要求,包括了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体现了考试的综合性这一方向。

评分细则:

分四部分给分

情节:

对材料情节的提取,有明确的主题。

(2分)

历史现象:

以上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包括时代、主题、内容。

(2分)概述:

背景、方式、表现(每项2分,但得分不得超过4分)

评价:

从大处着眼,对该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评价内容超出材料之上,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也可以针对某一方面,但从几个层次或者部分进行回答,每项2分,但是得分不得超过4分,逻辑不清楚,酌情扣1-2分。

示例一

小说情节: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历史现象:

欧洲宗教改革。

概述:

16世纪欧洲兴起宗教改革,产生了不听命于罗马天主教会的各个新教派。

新教反对罗马教廷的精

神垄断,主张:

信仰即可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每个信徒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理解和解释;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

评价:

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确立适应资产阶级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科学文化发展。

示例二

小说情节:

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去非洲贩卖黑奴。

历史现象: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建种植园,进行三角贸易。

概述: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办种植园、开采金银矿藏。

由于美洲需要大量劳动力,贩

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兴起。

三角贸易以欧洲廉价商品到非洲换取黑奴,满载黑奴的船只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换取美洲的金银和农产品,运回欧洲。

评价:

种植园经济掠夺的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破坏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大量劳动力,为美洲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