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摘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2282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霞客游记》摘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徐霞客游记》摘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徐霞客游记》摘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徐霞客游记》摘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徐霞客游记》摘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霞客游记》摘录.docx

《《徐霞客游记》摘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霞客游记》摘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霞客游记》摘录.docx

《徐霞客游记》摘录

南丹县政协推荐作品(选自1988年版《南丹县志》)联系人:

莫克庆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ndzx@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历三月十八日,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入南丹境游览,二十七日出境。

其日记如下:

十八日晨餐后得二骑差役,即以马夫二名作扶影射。

既而萧公复以腆仪来贶,余受其笋脯,而尽壁其余。

入城买贴作谢柬,入乃得之。

行已上午矣。

西向山之坞行,三里,有溪自北山南流,合于西来大溪,乃渡北溪,溯大溪北崖行,又七里,有村在南山之坞,有瓦室焉,名杨村(杨姓者有巨力,能保护此村)。

循北山麓行,又二里,有飞石覆空而出,平压行人之上。

已而上危级,见级外倚深坑,内有悬穴,中空下陷,洪流溢其底焉。

既上,从山半行,遂循崖北转,又成南北之峡,山凑而为东、西两界矣。

循东崖溯流上,升陡三里,渡溪而北,逾一坡而下,见东峡石壁危削,上有穹岩,下有骈峡,但闻水声喧甚,以为自堕峡而下也,而旁眺不见影。

稍前,则溪水犹自北来,复渡之,循溪东行峡中。

三里,水穷峡尽,北上岭,一里,又从岭兴行,一里,出两山坳间,有石垣两重,属两峰之左右,是为大山岭,河池、南丹之界也。

逾岭北下,遂为丹州境。

转而西二里,渡小水,其水南去,复西南逾一岭,复与水遇,随之西北行,共三里,复渡水,水汇于石壁下,遂就之而饭。

又随水出峡,西二里,山势渐开,近山皆变石为土,南山下有茅一、二楹矣。

随小水西行三里,渐转而北,土山坞尽,西山陇间有数十家倚之,是为土寨关,则南丹土税之钥也。

路在东山之麓,遂北上土岭,其东来之水,似无北流之隙,唯西北有巨山悬削,想亦从其下入穴以注大江,而下金城、东江者,未亲晰也。

北下土岭,其坞中小水亦自东而注西南,似亦逼悬削巨山而去。

于是复西北上岭,升陟共五里,转出岭头,始有巨坞西北去,路从其西山岭半行,又五里,曰百步村。

茅舍数家在西山陇,上皆江右人,为行李居停者。

时锡贾担夫三百余人,占室已满,无可抚足,遂北向下陇前西北坞中。

水至是转而西南去,有木梁架其上,覆以亭,亦此中所仅见者。

度梁而上陇,其坞遂转东西。

于是西向行,五里,

2有四、五家在南山陇间,曰岩田村。

中有瓦栏三楹,颇巨,亟投之,则老妪幼孩,室如悬磬,而上瓦下板,俱多破孔裂痕。

盖此乃巨目家,前州乱时,为贼所攻掠而破,遗此老稚,久避他乡,而始归故土者。

久之,觅得一锅,仅炊粥为餐,遂席板而卧。

十九日平明起,炊饭而行。

细雨霏霏。

西向行土山间,三上三下共十里。

有水自东北注西南,深不及膝,阔约五、六丈,是为大江。

其源发于西北丛山壑中,南流东转而至永顺界,合东江下流者也。

渡江,又西逾一岭,共五里,转下一坞,其坞中有一水东南去,溯之行,其水曲折坞中,屡涉之,俄倾数十次。

共三里,有水一支自西北来,一支自正西来,遂转而向西溯之。

又半里,有村在北山之麓,其名曰金村,乃是站之当钥者。

(其地西往锡坑止十五里,西北去南丹州五十里。

)入其栏,头目方往百步圩,乃坐而待之。

雨时洒时止,陈梦熊从此入锡坑,遂别去。

余候头目,抵晚始归。

二十日晨起,雨霏霏。

饭而候夫,久之,乃扎竹为舆,止得其一,而少其一,上午始行。

雨中遂东北逾土山,一里余,越其脊,乃西北下,深茅没径。

又里许,穿翳而降至坞底,则有小水自南而北,大路亦自南随之,则锡坑道也。

从之北一里,又有一水自西南来,二水合而东北去。

水东有村在东山下,是曰雷家村,山峡稍开。

又一里,遂转而为东西坞,有大溪自西而来,合南来小溪,东去即南转而为大江者也。

于是溯溪南土山嵫麓行,西向升陟共十里,有茅数楹在南山之半,曰灰罗厂,皆出锡之所也。

由其下又西一里,其坞西尽,有土山横其中,一小水自西北,一大水自西南,二水合于横岭之下。

于是涉小水西上横岭。

岭东路旁有眢井种种,深数丈,而圆仅如井大,似凿掘而成者,即锡穴也。

逾岭西下共四里,凡与前西南来大溪遇。

其溪方北曲而南,遂绝流而西,其峡复东西开。

溯溪行,其中屡左右陟之,四里,为西楞村。

又一水自西北来人。

路从大溪南岸行。

又一里,路左有岐,逾岭而南,想往锡坑道也。

又西,有溪自南峡来合,其溪亦巨,与西来之溪等。

于是又横涉南溪口,仍溯西来溪南岸行。

又五里,有村在南山,日大徐村。

村之西,其峡复开,田始连塍,水盘折

3其中,又屡涉之。

四里,直抵西山下,溯流转而北,一里,乃涉水上西山。

初上甚峻,望北坞山环壑尽,瀑流从山腋悬空直喷,界群碧间,如玉龙百丈。

粤西皆石山森幻,唯此景独见。

(乾隆本作:

粤西皆石山林立,故悬水最艰)。

忆前自全之打狗岭亦北望见之,至此已迂回数千里,涉历经年,忽于此得睹,亦汗漫中一奇遇也。

西向援土级而上,瞻顾一里,而不能释。

已而渐逾岭南,始不复见。

又迤迥循北峰而西上者二里,逾一脊,脊北路隅是为打锡关,乃锡贾自锡坑而来者,昔于此征税,有居舍。

自去年乱后被焚,遂无居人。

由此西下半里,即有壑当峡之西,遂转而北,山夹成峡,又下半里,水始成涧,北去随之。

又半里,渡涧西,缘崖北行,一里半,出峡。

前峡又自东北向西南,乃循崖转而西南行,雨大至。

既而复屡涉此涧,涧乃南去,路乃西逾山坳。

共二里,复行坞间,半里,循北山之崖,前涧复自南来,涉之。

西北行又半里,又一溪自南峡来,其水颇大,与前涧合而北,横堰而潴之。

从堰西向北行,又一里而渡南丹之南桥,暮雨如注,雷电交作,急觅逆旅而税驾焉。

南丹之水,北流经州治东。

其山东西分界,州治在西山下,其东有街,南北依溪而列,中有一街西入,大石坊跨其前,曰:

“摅忠报国,崇整精徽”。

粤省所未见者。

由坊下进街西行,街尽,又入一石卷门,门内有关帝庙。

西向,前亦有坊,其西即娶塘汇水,南北各有峰,自西山环臂而前,塘水直浸其麓。

塘中有堤,东西长互数丈,两端各架木为桥,而亭其上。

越西桥,又西过一废苑,则州治在西南小石峰下。

其门北向,前亦有石坊,而四围土墙不甚崇整,此下署也,州官所居,则在囤上。

囤上者,即署后小石峰之巅。

路由署中登,乃莫公因家难后移此,以避不测者。

盖西界群峰蜿蜒,其南北两支东突者,既若左、右臂,又有一支中下特起为石峰,而下署倚之,囤结于上,三面峭削,唯南面有坳可登;囤之后复起小峰,与囤中连若马鞍,其后与崇山并夹为深坑,其下有小水东南出而注于大溪,此署左第一层界水也。

囤山之北,其山西断,有洞裂山下。

其门东南向,正与囤山对。

门顶甚平,亦有圆柱倒垂。

门之中即有二巨石危踞,中开一峡,仅尺

4许,北入三、四丈,折而西,稍下,则西巨石之后也,与洞后壁北距丈余,西深二丈余,黑无可见,不识有旁窦否?

西巨石之上,其面高下不一,皆若台榭可栖。

第四壁悬绝,俱无级可登;东石亦然。

第后即联缀于洞壁,无后绕之隙,而石台之前,有石柱上耸,接于洞顶,为异西石耳。

西石之西,又有小隙穹石,而北峡中架梯一两层,即可登石上,由西石跨石二尺,即可达东石之端,惜此中人不知点缀耳。

由岩前北向行,半里,其山又开东西坞,循西山嘴转而西行,又有水自西峡来,东北向而人大溪,即清水塘之下流也。

溯之,西行又半里,渡一桥亭。

桥南有石崖障流,内汇水一池,昔水从桥下出,今捣崖根而东,不北由桥下矣。

渡桥稍西,逾一岗,即清水塘。

塘南北两山成夹,中开东西坞,西则大山屏其后,东即石崖所障水口也。

寺在其中,东向而立。

入门,即为方塘,四周石砌,汇水于中,不深而甚澈。

前层架阁塘中,阁后越塘又中互一亭,亭南北塘中,复供石于水,两旁各架阁于塘,为左右厢。

亭西则玉皇阁也,亦从塘中垒石为基,而中通水道者。

阁下位真武,上位玉皇,而真武之后,又从塘中架阁一层,下跨水上,为栖憩之所,上与玉皇阁联架为一,置三世佛焉。

佛后有窗,可平眺西峰,下瞰塘水从地中溢起,塘之外,皆有垣周之,层楼叠阁,俱架于水中,而佛像皆整丽,亦粤西所未见,惜乎中无一僧,水空云冷,唯闻唧唧溪声而已,寺为天启七年莫公所建,前年以谮,鞭杀僧,遂无居者。

寺南有溪白西南腋中来,即由寺前东去者。

寺北有大道西向逾岭去,是通巴鹅而达平洲者。

寺前水东去,经石崖水口,又东出而注大溪,此署左第二重界水也。

署右第一重界水,即前来所涉堰上南峡之流,第二重即打锡关东来之涧,二水合为大溪而经州前。

二十一日平明起,天已大霁,以陆公书投莫,莫在囤,不及往叩,以名柬去,余乃候饭于寓中。

既午,散步东街,渡塘堤,经州治前,而西循囤山北壁下行,共一里,人北山南向石洞,又从洞前西北行,半里,转而西南,又半里,渡桥亭,入清水塘,返寓已下午。

莫公馈米肉与酒,熟而酌之。

迨晚霁甚。

二十二日五更颇寒,迨起云气复翳。

站人言夫将至,可亟炊饭。

5既饭,而夫仍不齐。

先是,余无以为贽,以晶章二枚并人馈。

(此晶乃漳中署中所得,莹澈殊甚),岂一并收入后,竟无回音。

余索贴再三,诸人俱互相推委,若冀余行即已者。

余不得已,往叩掌案刘,为言其故。

刘曰:

“昨误以为银珠薄物,竞漫置之,不意其为宝物也,当即人言。

但斯时未起,须缓一日程可耳”。

余不得已从之。

(昨诸人竞私置于外,故不得回柬,至是然后入白也)。

候至更余,刘犹在囤未归,乃闷闷卧。

银、锡二厂,在南丹州东南四十里,在金村西十五里,其南去那地州亦四十里。

其地(厂有三)曰新州,属南丹;曰高峰,属河池州;曰中坑,属那地。

皆产银、锡。

三地相间,仅一二里,皆客省客贾所集。

按志有高峰砦,即此高峰之厂,独属河池,而其地实错于南丹、那地之间。

达州必由南丹境,想以矿穴所在,故三分其地也。

(银、锡掘井取砂,如米粒,水淘火炼而后得之。

银砂三十斤可得银二钱,锡砂所得则易)。

又有灰罗厂,止产锡,(在南丹东南三十又五里,即余昨所经。

有孟英山,在南丹西五十里芒场相近。

止产银。

永乐中遣中使雷春开矿于此,今所出甚微,不及新州矣。

雷春至孟英时,河池所城是其所筑。

二十三日候夫不至,总站徐曰:

“以昨礼未酬,尚须待一日”。

余求去不得,唯闷闷偃坐而已。

至午后,始以两晶章还余,而损其一,余五色,则为诸人乾没矣。

是日午间雷雨,晚大霁。

由银、锡厂而南,两日程至涯洞,有大江自西而东,为那地、东兰二州界。

其渡处名河水渡,即都泥江也。

其上流来自泗城界,其下流东历永顺土司,北五里,即下石堰,为罗木渡者也。

南丹东八十余里抵大山岭,为河池州界。

东南四十里,过新州,为那地州界。

.西三日程,约一百五十里,抵巴峨,北为平洲四寨界,西为泗城州界。

西北二日程约一百里,过六寨为独山下司界。

东北日半程,约七十里,抵东界,为荔波县界。

南丹米肉诸物价俱两倍于他处,米俱自独山、德胜诸处来。

唯银贱而甚低,所用者止对冲七成。

其等甚大,中国银不堪使也。

6龙眼树至此无。

(德胜甚多。

二十四日晨起,阴云四合。

是日为立夏,饭而待夫,久不至,上午止得四名,二名犹未至,余不能待,以二名担行李,以二名肩舆行。

出街北,直北行山坞间,一里半,大溪向东北去,路折而西北,逾土岭。

二里半,逾岭西下,有水自东南来,北向而去,渡之南行,于是石峰复出,或回合,或逼仄,高树密枝,蒙翳深倩。

时午,日渐霁,如行绿屋中。

已溯峡西入,唯闻水声潺潺,而翳密不辨其从出,想亦必东向之流,然石路甚大,不若州东皆从草莽中行也。

共三里,有石峰中立于两山峡间,高锐逾于众,而两旁夹壁反隘,益觉峥嵘、由其南夹西透,又陟岭一里,西南逾脊其南即深坑下坠,亦如岭北者之密翳沉碧也。

由岭上西循北峰,又逾脊西下,共里余,由两山峡中西出,曰夹山关。

夹西即有数家倚北峰下,其石削崖如屏,前则新篁密箐。

路从其下行,忽北山之麓,石崖飞架,有小水自西来,漱石崖之脚,北人石洞中;洞门南向,在浮崖之东村后危崖之下,水自南捣人,当亦透北山而泄于南丹下流者也。

由浮崖下溯细流西行,其内复回田一壑,南麓又有村数十家。

又西三里,逾土山下,西北又一里,有水自西南土峡中来,东抵石崖下,转而北去,路亦渡水而北。

二里,水由东北坞去,由小岐西升陟,岗阜高下共四里,乃下岭。

又西南转入山坞,为彝州村。

日已下午矣,炊而易骑,由坞中随细流东北行。

一里,涉溪,又一里,逾坳乃转西北,细流在山峡中,亦西北转,至北渡一峡复北上山,缘西山之半行,共二里,峰头石路甚崎岖,其下峡中水亦自南而北,又有一东来小水凑合于其下而北去。

又北行逾岭而下,则峡中汇水甚深,想即前水之转而西也。

渡之,循涧北行,有堰截涧中,故其东水及马腹耳。

共一里,又有小水自西土峡来,合而东去。

从其合处,乃渡而北,则东来大路复至是会,乃循之西北上岭。

一里,逾土山隘,则北面石山屏立而东,路循南界土山西北两界之中,复有田塍东西开坞,有小水界其中,亦东向去。

又西二里余,坞南北山下俱有村,多瓦舍,曰栏路村。

大路直西向山隙去,从岐北向渡溪,一里,逾北界石山,北下转西行,半里,宿于蜡北村。

7二十五日昧爽,由蜡北村稍西复北向入峡中,半里,逾小脊北下,半里,抵尖高峰下。

其处另成一峒,有一、二茅舍倚尖峰下。

竟峒东北行,二里,有村在西山之麓,曰萧村,又北半里,有洞在西小山坑中,其门东南向,外层甚敞,中壁如屏,又辟内门甚深,路由东山崖上行,隔坞对望之,藤萝罨挂,中有水,自洞门潺潺出,前成涧,南流西折去。

又东北半里,逾岭脊,颇峻。

东西峰俱石崖,而此脊独土。

逾之东北下,一里,又成一峒,曰街旁村。

送者欲换夫骑,而居人不承,强送者复前。

于是西北登岭,岭上下多倚,崖随壑之舍。

一里,逾岭下而复上,又西北二里,复逾岭,西转北向行,有村在东山之半,甚众。

循之北行二里,有尖山竖东峰之上,甚锐,下有瓦房,环篱迥堵,颇不似诸村落。

其西界有山高耸,冠于诸峰,此始为南下多灵两江都泥、龙江。

分界之脊,与所行东峰对夹成坞,中开大壑,自南而北,即前栏路村西行大道,转而为此坞者也。

坞中土山之上,丛树蓊葱,居室鳞次,与此村江西相对者,曰芒场,此大道所经者。

余以站骑就村相换,故就此小道,然村夫沿门求代,彼皆不承,屡前屡止,强之不行。

方无可奈何,适有一少年悬剑插箭至,促其速行,则南丹莫君所遣令箭送余者,始得复前。

又北逾一岭,又北一里,饭于壁坳村。

数家在东峰之半,前多踞石排列,置庐其间,实为选胜,而土人莫之知也。

既饭,易骑至而无鞍,乃令二夫先以担行,站夫再往芒场觅鞍。

久之,仍不得,乃伐竹缚舆。

舆成而候夫,又久之,马至,已下午矣。

乃西向行。

先是,壁坳站夫言:

“西北石山磋峨,其下有村曰蛮王,此峰亦日蛮王峰”。

乃望之西行,越一土阜西下,共二里,有涧自南而北,逾涧又北上岭,逾土山二重,共一里,下至土峡中,有小水自北而南,溯之,北上一里,直抵蛮王峰下。

其骈耸,最西南,峰顶有石曲起,反躬北向,上复直坚如首,岂即所谓“蛮王”者耶?

时顾仆押夫担在蛮王村,尚隔一夹,呼余直西从大道,彼亦从村押夫来。

半里,会于峰之西,乃转而循峰西夹北向行,其夹会水于中。

北上半里,夹中犹土田,而水已北注,是为北来山脊,至蛮王而西渡南下,峙为芒场西最高之峰,以至多灵,为都泥、金城两江之界者也。

北随

8水行,半里,其水西向去,路西北,又半里,逾岭而下,半里,西南山界扩然,北界石山之脊自西而东,有尖峰竖其上,环其西南为大壑,田陇高下,诸庐舍倚其东北尖峰下。

又里许,登其栏曰郊岚村,又名头水站。

有水自东北脊间出为都泥旁支之上流,此“头”名所由起也。

村人以酒食献。

餐之,易骑行。

西北一里半,有路逾北夹而去;乃导者由岐西出峰南。

又半里,复易夫,始知其为小路就村也。

又西一里,雷雨大至,俄顷而过。

又西一里,登一堡,导者欲易骑,其人不从,只易夫而行。

乃挟峰北转,越岭而下。

又西南坠,共二里,渡一涧。

又西北行,一里,始与东来大道合。

复西北逾岭,三里,望北山石脊嵯峨,诸庐舍倚其上,而尚隔一壑。

又西,大道西去,由岐北转,从北山下东向行,一里,上抵飘渺村。

其村倚山半,南向。

东有尖峰,高插岭头,西有危崖,斜骞岗上,村前半坠为壑,田陇盘错,自上望之,壑中诸陇,皆四周环塍,高下旋叠,极似堆漆雕纹。

盖自蛮王峰西渡脊而北,至此,水皆西南人都泥,壑皆耕犁无隙,居人亦甚稠,所称巴坪哨,亦一方之沃壤也。

是晚,雨后即霁甚。

二十六日晨起,饭而候骑,命夫先担行;待久之,乃得骑。

由西峰突崖下西向行,二里,逾岭西北下坞中。

其坞东西开夹,中底甚平,东汇堰为塘,溯之西行,塘尽而成草洼。

共西半里,有圩场在路隅,曰巴平场。

其西有深夹,自西北来,为此东西夹上流,场乃挟右而转者。

路度夹而西,复上岭,半里,逾脊西下,于是成南北夹,路转北行。

半里,夹仍东西转,路又西向。

半里,此夹中皆平底草蔓,似可为田。

于是复西逾隘脊,其脊止高丈许,脊东即所行草壑,脊西则水溢成溪。

随溪西行半里,渡从北山下行,过一坳,有三、四家倚之。

又西半里,大路直西去,以就村觅夫,故又南由岐涉溪,逾南坳,共一里,得村于南坞中,曰潭琐。

居村颇盛,山转中环,又成一峒。

又饭而候夫,久乃得之。

下山半里,由西北峡出,即前西流之溪矣。

由溪南西行半里,溪转而北,路亦随之。

于是山开东西两界:

东界山皆自东而西突,凡五、六峰,西面皆平剖下坠,排列而北,若“五老”西向;西界山则土峰蜿蜓,与东界对列成峡,涧由其中北向去。

从涧

9西循西东麓北行,半里,有水东注于涧,渡之,又北一里半,抵一岭,涧转而东去,路乃北逾岭。

一里,则大路自东来合。

又东一里,有涧亦东注,渡之北,又一里,有水一泓,在路侧树根下石隙间,清冽殊异。

又北一里,又有水自西北峡中来,东出与石泓北流之水合,似透东北峡而去,路溯西北峡而入。

其峡湾环,北自东序六寨之一。

南来,是名羊角冲,为此中伏莽之徒所公行无惮处。

舆夫指路侧偃草,为数日前杀人之区,过之恻然。

入峡一里,东眺已逼东界突山下。

又北则突山既尽,其坞大开。

东望一峰,尖迥而起,中空如合掌,悬架于众峰之间,空明下透,其上合处仅徒杆之凑,千尺白云,东映危峰腋间,正如吴门匹练,香炉瀑雪,不复辨其为山为云也。

自桂林来,所见穿山甚多,虽高下不一,内外交透,若此剜空环翠者,得未曾有。

此地极粤西第一穷徼,亦得此第一奇胜,不负数日走磨牙吮里血之区也。

又北一里,有村悬西峰石坡上,曰东序村,乃六寨极南之首村也。

缚舆换夫,东北二里,复换夫。

西北逾一岭而下,共一里半,有场曰六寨场,转北而东,又半里,有溪自东来独木桥,渡其北一里,有石峰中悬两峡间,前有数十家倚之,是为六寨哨。

所称“六寨”者,南自东序,北抵六寨哨,中有寨六。

缚舆换夫从东峡北行,一里,转而西入峡,其水东流,溯之人。

又一里余,大路直西逾隘,由峡西北就村,半里,得浑村,在北村下。

头目韦姓,出贴呈览,以忠勇免差者。

余谕之送,其人出酒肉饷,以骑送余。

其地北有崇崖,有洞门西南向,高悬崖上,南有绝壁,有洞门东北向,深透壁间。

从小路下西坡,交大路而南,二里,抵南洞之前,循石壁西,又一里,转入南山峡中,东南入坞,有村曰银村。

待夫久之,晚而缚舆,昏黑就道,西北循山出峡,转而西,共三里,宿于晚宛南村。

二十七日晨起不及饭,村人舆就,即行。

循西山而北,石壑中渐有水东自浑村西麓来,流而成溪。

半里,渡溪北行。

半里,有村在西山下,溪流环其前,村东向临之,为晚宛中村,其长又半里。

路隔溪,随之北,又一里,渡桥而西,饭于晚宛北村。

换夫东渡桥,遂东北行,一里半,逾东岗,有村在岗北悬阜上。

又换夫,北下岗,渡一

10涧,复一里半,北上一岗,是为岜(土音作“壁”)歹村,乃丹州极北之寨也。

六寨北至岜歹,西对巴鹅,昔皆泗城州所属之地:

去泗城远,故后为丹州所占。

三年前,上疏清界,当亦在其中。

(由此西去两日程,曰罗猴为泗城东北境,都泥上流所经也)。

饭而换马,北下阜,过一涧,于是北上岗陇,渐逾坳而北,三上三下坞中。

俱荒芜无复耕塍,其水皆西南流,故知东北即大山之脊矣。

共五里,为山界,土人指以为与贵州下司分界处,此不特南丹北尽,实粤西西北尽处也。

逾脊北下,水犹西南流。

又从岭北再升一土岭,共一里,北出石山之隘,是为艰坪岭。

石骨棱削,对峙为门,是为南北二水分界。

此下一里,石路嶙峋,草木蒙密,马足跃石齿间,无可着蹄处,正伏莽者弄兵之窟,余得掉臂而过,亦幸矣哉。

既下,西向行峡中,水似西流,而似无出处。

一里,始复睹塍田。

又西半里,转而北,峡中塍乃大辟。

又北一里,有村在西坞,曰由彝村。

是为下司东南第一村,亦贵州省东南第一村也。

南丹送骑及令箭牢子辞去。

待夫甚久,担先去,暮,骑至。

西北二里,至山寨,又逾岭涉涧,越数村,夜行八里,而抵下司,俱闭户莫启,久之,得一家,启户人,卧地无草,遍觅之,得薪一束,不饭而卧。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