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1660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docx

《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docx

大学原文及翻译0002

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

知止而后有定⑤,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⑥。

物有本末⑦,事有终始,知所先后⑧,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道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而后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而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才能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根柢和末梢,天下万事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够接近这《大学》的原理了。

【注】  

  ①、道:

指道理、原理、原则、纲领,含有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现。

  

  ②、明明德:

前一个“明”为动词,即使……显明。

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清明的、光明的之意。

  

  ③、亲民:

亲民,亲,当作“新”,为动词,即使……革新。

  

  ④、至善:

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的地步。

  

  ⑤、知止:

能够知道所当止的地步。

指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

  

  ⑥、得:

获得(至善)。

《孟子·告子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⑦、本末:

指树的根本与树梢。

  

  ⑧、知所先后:

意指能够知道和把握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族的人,一定要先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人,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必先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想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必先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注】  

  ①、先齐其家:

齐,有治理之意。

家,指家族。

意为使家族齐心协力、和睦平安。

  ②、修其身:

指修养好自身的品德。

  ③、先致其知:

致,至。

知,认识。

先使认识达到明确。

  ④、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据朱熹解释: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四书注集》)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

其本乱③,而末治者④,否矣。

其所厚者薄⑤,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⑥。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达到认识明确;只有达到认识明确,而后才能意念诚实;只有意念诚实,而后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好家族;只有整治好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邦国;只有治理好邦国,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下面老百姓,一律都要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一个人,他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败坏了,却要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

正如他所尊重的人反而轻蔑他,他所轻蔑的人反而尊重他,这样的事情是从来不会有的。

这就叫做认识根本的道理。

这就叫做认识的彻底,即是进入“知”的最高境界。

【注】

  ①、庶人:

西周起称农业生产者。

春秋时,其他位在士以下,工商皂隶之上。

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

  ②、壹是:

一。

一切、一律、一概。

  ③、本乱:

乱,紊乱,破坏。

本乱,意为本性败坏

  ④、末治:

意指家齐、国治、天下平。

  ⑤、其所厚者薄:

厚,重视,尊重。

薄,轻视,轻蔑。

  ⑥、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之,代词。

【原文】

  康诰①曰:

“克明德②。

”大甲③曰:

“顾是天之明命④。

”帝典⑤曰:

“克明峻德⑥。

”皆自明也。

【译文】  

  《康诰》里说:

“能够有崇尚光明的德性。

”《太甲》里说:

“经常思念上天赋予的阐明美德的使命。

”《帝典》里也说:

“能够使伟大崇高的德性显明。

”这些书上说的都是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发扬和弘扬美德的意思。

【注】   

  ①、康诰:

《尚书·周书》中的篇名。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康诰》是周公封康叔时所作的文告。

周公在平定三监(管叔、蔡叔、霍叔)武庚所发动的叛乱后,便封康叔于殷地。

这个文告就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对他所作的训辞。

  

  ②、克明德:

克,能够。

明,崇尚。

《康诰》篇原句为: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是赞扬文王的话。

  

  ③、《太甲》:

《尚书·商书》中的篇名。

太甲,商代国王,商汤的嫡长孙,太丁之子。

传说太甲即位后,因破坏汤法,不理国政而被伊尹放逐。

后回国复位。

太甲被放逐期间,生活在民间,了解人民疾苦。

复位后,励精图治,做到“诸候归殷,百姓以宁”。

  ④、顾諟天之明命:

这是伊尹告诫太甲的话。

顾:

回顾、想念、思念。

諟:

是,此。

明命:

光辉的命令,即明德。

古人认为是天所赋予的,故称为“天之明命”。

据《太甲》篇原句为“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秪”。

伊尹是商朝初年的大臣。

曾放逐仲任的侄子太甲,自立为王,后又让太甲复位。

  ⑤、《帝典》:

即《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篇名。

主要记叙尧、舜二帝的事迹。

  ⑥、峻:

《尧典》中原作“俊”,是“大”的意思。

据《尧典》原句为“帝典曰若稽古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原文】

  汤之《盘铭》①曰:

“苟日新②,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

“作新民③。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④。

”是故,君子⑤无所不用其极⑥。

【译文】

  商汤时的青铜器盘上缕刻警辞说:

“如果能在一天内洗净自己身上的污垢,焕然一新,那么就应当天天洗清,弃旧图新。

每日不间断,永远保持,做到天天新,每天新。

”《康诰》里说:

“振作商的遗民,使他们悔过自新。

”《诗经》里说:

“周国虽是一个古老的诸候国,但由于文王秉承天命除旧布新,所以它终能自我更新。

”因此,那些执政者在新民方面,总是时时处处用尽心力,追求达到美好完善的最高境界。

【注】  

  ①、汤之《盘铭》:

汤,指汤商。

商朝的开国君主叫成汤。

盘:

青铜制的沐浴用的器具。

铭:

是缕刻在器皿用以称颂功德或申明鉴戒的文辞,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②、苟日新:

苟,假如,如果。

新:

指身体上洗涤污垢,焕然一新。

引申为品德修养上的弃旧图新。

 ③、作新民:

作,振作,鼓励。

新民,使民自新。

原句为:

“己,汝为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

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此句证明“经”一章里的“在亲民”应为“在新民”。

 ④、《诗》曰句:

《诗》,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此处所引的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诗。

周,指周国,自从后稷开国,经历夏、商两朝,都是诸候国。

到文王时,国力强大,武王时灭掉商朝,建立周朝。

邦,古代诸候封国之称。

旧邦,古老的国家。

其命,指周朝承受的天命。

维,助词。

  ⑤、君子:

此指统治者。

  ⑥、其极:

尽头,顶点。

其极指“至善”。

【原文】

  《诗》云①:

“邦畿千里,唯民所止②。

”《诗》云: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③。

”子④曰:

“于⑤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⑥: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里讲:

“京都幅员广阔方圆千里,许多百姓都愿在那里居住。

”《诗经》里讲:

“黄鸟鸣叫着‘缗蛮’,栖息在那多树的丘冈。

”孔子读了这两句诗感慨地说:

“唉,黄鸟起居时,都知道栖在它所应当栖息的地方,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

”《诗经》里讲:

“仪表堂堂端庄谦恭的周文王,他光明的美德使人们无不崇敬。

”作为国君,他的言行要做到仁政,作为属臣,他的言行要做到恭敬;作为儿女,他的言行要符合孝道;作为父亲,他的言行要体现慈爱,与国人交往要做到坚守信义。

【注】

  ①、《诗》云句:

见《诗经·商颂·玄鸟》。

邦畿,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疆域。

即君王居住的京城及其管辖的周围地区。

千里,方圆千里。

  ②、维:

犹“为”。

止:

居住。

这两句诗引自《诗经》。

原是一首祭祀时所唱的歌,也是一首简短的史诗,诗中叙述了殷商始祖契诞生的传说,以及成汤建立王业,武丁中兴的功绩。

这里引这两句诗,是想说明,一切事物都应有个着落。

  ③、缗蛮:

鸟叫声。

缗,原诗为“绵”字。

见《诗经·小雅·绵蛮》。

止,栖息。

丘隅,多树的土山丘陵。

  ④、子:

孔子。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为,鸟都知道在应该栖息的地方栖息,那么人更应当努力达到美好最高的境地。

  ⑤、于:

同於,乌的古字,叹词。

  ⑥、诗云句:

文王,周文王。

穆穆,仪表堂堂,端庄恭敬的样子。

缉,继续。

熙,光明。

止,语气助词。

这两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篇。

【原文】

  诗云①:

“赡彼淇澳,绿竹猗猗②,有斐君子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溧也④;“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

  《诗经》里说:

“望那淇水岸边弯曲的地方,青绿色的竹子茂盛润泽。

那富有文采的君子卫武公,他治学就像切锉骨器那样严谨、一丝不苟;他修身就像琢磨玉器那样精细,精进不休。

他的仪表庄重威严,他的品德光明显扬。

那富有文采的君子卫武公,教人终身不能忘怀啊!

”诗中“如切如磋”,比喻精心求学;“如琢如磨”,比喻修养德性;“瑟兮僴兮”,是讲内心谨慎;“赫兮喧兮”,是讲仪表威严;“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是讲卫武公具有君子的美好品德,德性达到完善的境界,老百姓当然不会忘记他了。

【注】  

  ①、《诗》云句:

见《诗经·卫风·淇澳》。

这段引诗的前段,是把他看作对卫武公的赞颂,所以此处译注取《大学》之意。

  

  ②、淇澳:

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的北部,古属卫国。

澳:

指河岸弯曲的地方。

猗猗,植物长得光泽茂盛的样子。

  

  ③、斐:

有文采的样子。

斐然成章,才华卓绝之意。

君子:

指卫武公。

如切如磋:

切,用刀切断,磋,用锉锉平。

如琢如磨:

琢,用刀雕刻。

磨,用沙磨光。

以上“切、磋、琢、磨”本是古代冶玉石器、骨象器的不同工艺方法。

《尔雅·释器》里讲:

“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这里《大学》引申含意是指治学应如切锉骨器那样严谨,一丝不苟。

指修身应如琢磨玉器那样精细,精进不休。

  

  ④、瑟:

这里为庄重的意思。

瑟,璱的假借字,原形容鲜洁的样子。

据《说文·玉部》引瑟作璱。

僴:

形容胸襟开阔的样子,此处为威武、威严的样子。

赫:

光明、显耀。

喧:

通“煊”,盛大、显扬。

諠:

《诗经》中作“谖”,遗忘、忘记。

恂慄:

惶恐、惧怯。

这里为谦恭谨慎的样子。

【原文】

  诗云①:

“于戏!

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②,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③。

【译文】  

  《诗经》里讲:

“唉,前代贤王的品德永不被人遗忘。

”那是因为后世的君王崇敬品德高尚的前代贤王,热爱创立基业的前代亲人,平民也享受到遗留给的利益。

因此,这就是前代贤王永垂千秋而不被人们遗忘的道理。

【注】

  ①、《诗》云句:

见《诗经·周颂·烈文》篇。

于戏:

即:

“於戏”,音义同“呜呼”,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哎呀”。

前王:

指周文王。

这里泛指古代贤王。

  ②、贤其贤:

前一个“贤”字用作动词,意为尊敬之意。

后一个“贤”字用作名词,指贤明君子。

亲其亲:

前一个“亲”字意为亲爱,后一个“亲”字,意为亲族。

  ③、乐其乐:

两“乐”字,都是快乐的意思。

前“乐”字用作动词,意为以小人之乐为乐。

利其利:

前一个“利”字,用作动词,意为让百姓获得利益。

后一个“利”字,意为利益。

此以:

因此。

没世:

终身、一辈子。

【原文】

  子曰①: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②者不得尽其辞③,大畏民志④,此谓知本⑤。

【译文】  

  孔子讲:

“审理诉讼(打官司),我与其他人一样,能做到将案情断得曲直分明,但我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必须使诉讼这类事件根本不发生,达到绝迹才好。

”从孔子讲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领悟到:

圣人能使那些心中奸诈不实之徒不敢随便说尽他们那狡辩的厥词,并且引导他们搞好自身修养,从而使民众敬服盛德,没有争讼打官司的。

这就叫做认识根本的道理。

【注】  

  ①、子曰:

这段话见《论语·颜渊》篇。

子,孔子。

听:

听取,判断。

此处指审理。

讼:

诉讼,争讼。

犹人:

与其他人一样。

人,别人。

  ②、无情:

不是真实情况。

  

  ③、尽:

竭尽。

辞:

指狡辩的厥词。

  

  ④、畏:

作动词用,意为“让……敬服”。

民志:

民心。

  ⑤、本:

根本的道理。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①,毋自欺也②。

如恶恶臭③,如好好色④;此之谓自谦⑤。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

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注】

  ①、诚其意:

意,指意念。

使意念诚实。

诚,动词。

  ②、毋:

不要。

  ③、恶恶臭:

前一个“恶”字,意为讨厌、厌恶。

恶臭,指污秽的气味。

  ④、好好色:

前一个“好”字,意为喜好、喜爱。

后一个“好”字,意为美丽的。

色,指女色、女子。

好好色,喜好美丽的女子。

  ⑤、谦:

同“慊”,满足、惬意。

【原文】  

  小人闲居为不善①,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②,揜(yǎn,掩)其不善③,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④。

故君子必慎独也⑤。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

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歩。

【注】  

  ①、闲居:

独居,独处。

  

  ②、厌然:

厌,掩藏。

  ③、揜:

同掩,遮蔽。

  

  ④、著:

显明。

诚:

实际。

中:

心中。

形:

动词用法,暴露,显露。

  

  ⑤、慎其独:

独,指独处。

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规行矩歩。

【原文】  

  曾子曰①: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②!

”富润屋,德润身③,心广体胖④,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曾参说:

“一个人若是被许多双眼睛注视着,被许多只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可怕的嘛!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

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注】  

  ①、曾子:

曾参,孔子的弟子。

  ②、其:

通“岂”,难道不。

  ③、富润屋,德润身:

润,滋润,引申意为修饰、装饰。

谓具有富贵可以使房屋华丽,具有道德足以修养身心。

  ④、心广体胖:

胖,舒坦。

安适舒泰。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zhì,忿恨、愤怒的样子)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所强调说的:

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

这是什么道理呢?

如果心有愤怒,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心有恐惧,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心有逸乐,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心有忧患,那就不能端正。

心思没有端正、思想不集中,看到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听到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吃了东西却不知道食物的味道,以上都是由于心思不正而造成的。

这就是说,如果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的道理。

【注】

  ①、身有所忿懥:

身,应作“心”字,指内心。

忿懥(音之),愤怒。

  ②、焉:

兼词用法,犹言“于此”,意即“在这里”。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③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④,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⑤。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所讲的如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须先修养自身之品德。

这是什么道理呢?

人们对于所亲近相爱的人往往多有偏爱;对于自己所鄙视厌恶的人往往多存偏见;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多有偏颇;对于自己哀悯同情的人往往多有偏私;对于自己所认为是骄傲懒惰的人往往多持偏见。

因此,喜爱某人的同时,却又能认识他的不足;厌恶某人的同时,却又能了解他的长处,能做到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

所以有句谚语这么讲:

“溺爱自己子女的人认识不到他孩子的缺点错误,贪得无厌的人不会满足他那长势十分茁壮的禾苗。

”这就是不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不能够治好本家族的道理。

【注】

  ①、之:

同“于”的用法,意为“对于”。

辟:

偏见。

  ②、贱恶:

指所鄙视与厌恶的人。

  ③、哀矜:

同情,怜惜。

  ④、敖惰:

敖,通“傲”,傲慢。

惰,懈怠。

  ⑤、硕:

原意是头大,引申为大。

这里是茁壮的意思。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①。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②,所以事长也③;慈者④,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

“如保赤子⑤。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⑥。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译文】  

  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

这是什么道理呢?

如果不能治理好本家族,而却能治理好本邦国的人,那是从来不会有的。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就是不离开自己的家族,也能够收到治理邦国教化人们的成效。

因为在家孝顺父母的道德,就是侍奉国君的道德;在家尊敬兄长的道德,就是服侍长官的道德;在家慈爱子女的道德,也就是父母官慈爱平民百姓的道德。

古书《康诰》里说:

“保护平民百姓就要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

”这就是要求诚心实意去努力保护,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会相差太远,生活中谁也没有见过,先学会养育孩子,然后再去出嫁的女人。

【注】  

  ①、成教:

实行教化成功。

教,指教化,即精神感化。

  

  ②、弟:

封建社会道德之一,指弟弟应绝对敬爱兄长。

弟,同“悌”。

  

  ③、长:

兄长。

引申为上司,长官。

  ④、慈:

封建社会道德之一,指上对下的爱,主要指父母子女,也指君王所谓的爱平民。

  ⑤、如保赤子:

据《尚书·周书·康诰》篇作“若保赤子”。

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是要他保护平民如同母亲养育保护婴儿一样。

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

“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⑥、虽不中:

中(音种),“符合”的意思。

【原文】

  一家仁,一国兴仁①;一家让②,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ì,暴恶、罪过、乖张),一国作乱;其机如此③。

此谓一言贲事④,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⑤,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⑥,而民从之;其所令⑦,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⑧,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⑨,而能喻诸人者⑩,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一个家族仁爱相亲,整个邦国都会兴起仁爱之风;一个家族实行谦让,整个邦国都会兴起谦让之风;一个君王如果贪婪暴虐,整个邦国就会群起作乱;关键在于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竟是这样地重要。

这就叫做:

一句话能败坏整个事情,一个人能安定整个国家。

尧、舜用仁政来统率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实行仁爱;桀、纣用暴政来统治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凶暴。

号令民众实行仁爱而自己嗜好凶暴,民众是不会服从的。

因此,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先应该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别人。

应该先去掉自身的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使之改恶从善。

如果本身藏有不合怒道的品性,却去开道别人明白善恶之道理,那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所以说要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

【注】

  ①、兴:

兴盛、兴起。

  ②、让:

谦逊、谦让。

  ③、机:

指古代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意为关键。

  ④、偾事:

犹言败事。

偾(音奋):

复败。

  ⑤、尧、舜:

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

一位是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

另一位舜,是尧的接班人,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尧、舜是古代传说中圣明仁慈的领袖,历代被尊为圣君。

帅:

同“率”,率领,统帅。

  ⑥、桀、纣:

桀,夏代最后一个君主,名履癸。

为人残酷暴虐,荒淫无度,后被商汤所败。

纣,商代最后的君主,生性残暴,后为周武王所灭。

桀、纣历来被认为是两个暴君。

  ⑦、令:

号令、命令、政令。

  ⑧、有诸己:

为自己所具有的,这里指自己具有了美德。

诸,兼词用法,是“之于”的合音,有“对于”之意。

  ⑨、所藏乎身不恕:

藏,积藏。

恕,恕道。

儒家认为,自己不愿意做的,对别人也不去做。

这种推己及人的品德即恕道。

如“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⑩、喻:

使别人明白。

【原文】

  《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①。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宜兄宜弟②。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其仪不忒(tè,差错),正是四国③。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诗经》写道:

“桃花妖娆如含笑,满枝叶儿碧又青,这个姑娘出嫁了,合家老小喜盈盈。

”只有先使一个家族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

《诗经》写道:

“国君的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

”国君要使自己家族中的人,作为父亲的讲慈爱,作子女的讲孝顺,作兄长的讲友爱,作弟妹的讲恭敬,只有使他们的言行足以符合道德准则,然后整个国家四方百姓才会效法。

这些都说明了国君要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的道理。

【注】

  ①、桃之夭夭:

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周南·桃夭》的最后一段。

《桃夭》这首诗是庆贺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

夭夭,草木鲜嫩、美丽的样子。

诗以桃树喻少女。

蓁蓁,树叶润泽、茂盛的样子。

之,此。

子,女子。

这个女子,这里指被嫁少女。

于归,女子出嫁。

  ②、宜兄宜弟:

这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蓼萧》。

《蓼萧》这首诗是谢恩祝福的诗歌。

宜兄宜弟,意为使家族中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团结。

  ③、其仪不忒:

这两句诗引自《诗经·曹风·鸬鸠》。

仪,指礼仪。

忒,差错。

正是,亦作“是正”,正大。

引申为表率的意思。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①;上长长而民兴弟②;上恤孤而民不倍③。

是以君子有挈(qiè,用手提着)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④,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⑤。

【译文】

  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

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便会使孝敬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尊敬长辈,便会使敬长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怜爱救济孤儿,全国的百姓便会照样去做,下面的民众就不会违理作恶。

所以,国君应当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

我厌恶上位的人无礼待我,我就不应以无礼对待我下边的人;我厌恶下面的人以不忠待我,我就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