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1555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docx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 1.docx

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微课设计1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板题】:

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

(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

(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

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

也分为两类:

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

《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

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

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

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

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那么。

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课件)

教师小结:

正音:

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

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

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思考这首元曲带个你怎样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文中哪些文字能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枯藤:

给人一种荒凉感。

 

老树:

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昏鸦:

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古道:

道路苍凉。

西风:

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

瘦马:

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

夕阳西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

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

安身何处?

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小桥流水人家:

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

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2、知人论世,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悲伤?

是因为在天涯就悲伤吗?

讲解马致远生活的时代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任用汉族的文人做官,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

”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同学们请结合马致远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探究一下,文中游子为什么断肠?

总结:

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九种景物,不仅把作者的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再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把古代为求取功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抒写出来了,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

3.教师总结:

我们从哪些几方面入手品味作者“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

景色

1、知识卡片:

诗歌中的意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某种情感的事物。

意境:

诗中意象组合起来,营造出来一种整体的环境和氛围,就构成了意境,表达出作者的一种心境和情感。

2、这首小令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正是收获巨大!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

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六【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七、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半生飘零思乡情

一世坎坷彻骨痛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4《天净沙·秋思》

难点名称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味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同时要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刚上七年级,处于小学初中的过渡期,对诗歌的学习也要上一层,同时游子思乡对于没有出过远门的.缺乏生活阅历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难点教学方法

1.问答法:

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2.对比法:

通过同类型诗歌的对比来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把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其为“秋思之祖”。

明代王世贞在《曲藻》中称其为“景中雅语”。

近代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称其“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此曲通过一个天涯游子的所见所感,寥寥数语,简洁精练,却成功地把多种景物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苍茫寂寞的秋野黄昏行旅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继诗和词之后出现的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曲”的分类

二.解 题

1.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

2.天净沙:

曲牌名秋思:

题目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三.初读诗歌,思考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些景物?

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

2.这首小令-一字- -词,- -字-一景, 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用了哪些修饰词呢?

枯、老、昏、小、流、古、西、瘦

教师讲解:

分别用了枯、老、昏、小流、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藤、树等景物本是-一些客观景物,但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我们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定不要忽视了这些修饰语,因为它往往带有作者的某种感情倾向和审美个性,就如我们看同样的景色却有不同的感受-样。

这种赋予了作者情感的物与景我们称之为意象。

四.品读诗歌,展开想象

3.这些意象组成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A、枯藤老树昏鸦(萧瑟、冷清)

B、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温暖)

C.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4.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

对比反衬

5.前三句都在写景,诗人接下来还在写景吗?

诗人接下来并没再写景了。

关键词 “ 断肠”,断肠是什么意思呢?

断肠是指悲伤到了极点,这是在表达-种心情是不是?

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词叫做“抒情”。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是谁?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五.比较阅读,分析情感。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

——元.马致远——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孤村落日残霞,

小桥流水人家,轻烟老树寒鸦,

古道西风瘦马。

一点飞鸿影下。

夕阳西下,青山绿水,

断肠人在天涯。

白草红叶黄花。

比较两首小令有何异同?

相同点:

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

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补充:

马致远简介: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

这是民族高压政策。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

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

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

景随情生,情由景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200字的散文。

小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

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

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