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912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doc

《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doc

对深化国企改革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

幸福服装厂李树频

【摘要】:

伴随经济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近30年的历程,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一些观念和体制惯性仍然束缚着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亏损累计额大、资产负债比率高、企业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等等,大多数企业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因素,必须探索深化国企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改革的走向,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国企改革重要性认识思路和举措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成效

我国的国有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在这2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探索时期。

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先后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然后推行经济责任制,还有像一些经济联合,把企业的拨款改成银行对企业贷款等。

通过资产经营、租赁、股份制试点等这些改革措施去增强企业的活力,调动员工投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真正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得到转变。

第二阶段是制度创新时期。

就是从1993年到2002年,在这个阶段一个标志性的事就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样一个目标,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的国有企业还在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对公有制的含义全面认识,就是说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整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并且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不足,整个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了制度创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品质完善时期。

从2003年以后一直到今天,十六大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接下来就是在政府机构中明确了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体制完善的时期。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改革,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国有企业承担了很多的社会成本,一个企业落户在一个地方,经过发展变成了一个城市,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小社会,所以说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巨大的贡献。

 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二是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国有企业也不再是在所有领域都占有绝对控制地位,国有资本也不是在很多企业都是绝对控股的,整个的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反而通过这种有放大效应的改革,它的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国有经济的总量大幅增加,它的经济效益、质量和争能力在明显提高。

三是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总体国际竞争力。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生产力非常落后,通过这么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有很多具有较强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

四是理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都在履行职能,从组织上实现了政府与国有资产经营的分离,同时其他部委所属的一些国有企业也逐步与原来的部委脱钩。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的国有企业,尤其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国有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要实现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需要一批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将主要从我国现有的大企业中产生,但从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来看,与世界级跨国公司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国际化程度偏低,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不强。

中央企业虽然经营规模庞大甚至位居世界前列,但绝大部分经营业务集中在国内,这突出表现为中央企业的跨国化指数普遍较低。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国际标准化话语权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

三是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低端,企业影响力和全球行业地位尚待提升。

四是国际知名品牌严重缺乏。

中央企业规模已经不小,但大品牌寥寥可数,真正的世界级品牌还没有,在国际知名品牌研究机构每年颁发的全球品牌100强的榜单中,至今没有1家来自中国的品牌。

导致中央企业存在上述差距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与中央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股份制改革相对滞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是监管体制和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国务院国资委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中央企业的监管正在复制原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企业的模式。

目前的监管体制使中央企业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国务院国资委为中心,这必然导致中央企业不能很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形成了改革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包括60条,可以说,每一条都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关。

其中,6个部分22条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国有企业更为直接。

更为具体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即《决定》将过去的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现在的“决定性”作用。

这一条要求国企改革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第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两个毫不动摇,即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第二个毫不动摇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不能动摇。

第三,《决定》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针对性措施,就是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实施分类改革监管;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国企改革的内容,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指导思想、原则、重点、任务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循序渐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权利、义务与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管理体系、企业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

一大批国有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股份有限公司。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明显提升。

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2003年至2012年,国有企业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42.38万亿元,年均增长16.6%。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从中小企业、一般加工行业逐步退出,电力、电信、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建立。

总体来看,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将朝向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前进。

第一,市场化。

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价值创造效率。

计划经济的核心机制则是行政指令。

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大格局下,国有企业作为重要经济组成部分也将逐渐向市场机制过渡,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绩效水平。

今后的国企改革,将鼓励企业在人才、业务、资产、资本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和增值管理工作中,体现更多的市场化原则,也将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打造价值链、延伸产业链。

第二,资本化。

从经济学理论来讲,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和金融资本相结合。

资本化是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方式,能够为企业价值快速扩张乃至倍增提供有效帮助。

通过重组、并购、融资、过桥、溢价等元素,充分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协同效应,从而形成溢出效应和扩张效应。

从改革实践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多数国企都在业务维度增长乏力,资本运营则是破解发展困境的良好渠道,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管理提升”、“突出主业”、“整体上市”的要求即是印证。

尽管目前受政策法规、企业战略、产品市场需求、资本市场要求等多种条件的约束,国企大范围实施资本化比较困难。

但从长远来看,资本化将是趋势。

第三,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展开激烈竞争。

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需要国有企业掌握控制权。

对国企尤其大部分中央企业来说,加快“走出去”步伐、实施跨国经营,锻炼和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已经是大势所趋。

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批“中”字头企业纷纷出海,代表中国深层次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

近期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创造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即是国有企业国际化的典型案例。

四、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改革措施,从而把国企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和深度,就要从分析研究改革的动因入手,着力解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内部推力和外部压力,,妥善解决国企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

从外部来看,也就是从国际贸易这个角度来看,贸易壁垒在日渐增强,尤其是很多西方国家,它针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一些歧视性的条款。

我国家在国际上的贸易也好,走出去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这样的问题。

比如说我国的某个石油公司收购优尼科的时候,人家就说你是国有企业,不卖给你。

像我们的五矿要收购澳大利亚一个铝矿的时候,人家也说,你是政府企业,可能今后会在某些方面受到很多的限制。

甚至于我们平时有一些招投标的事,人家也会有一些政治方面的考虑,往往把国有企业和政治划等号。

所以说在这些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比,可能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和一些风险方面的代价。

从内部的推力来看。

就是要完善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这是一个必然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地提到,要使所有类型的企业在准入、融资、土地等这些方面要有均等的机会,民企、国企要有同样的国民待遇,要有没有歧视性的发展机会,要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业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改革的步伐。

从再大一点层面来说,我们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需要我们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资本,不要再决定于那些传统的优势行业,现在已经不占优势地位的行业中,我们也可以考虑有一个退出的过程。

通过混合所有制也好,通过一些股份转让的形式也好,实现一个有进有退的布局,真正把资本投到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