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小学教育.docx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小学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小学教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小学教育
摘要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在环境、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上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儿童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小学一年级正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时期,对儿童其一生的人格养成、兴趣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心理素质的建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更好地应对此类问题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本文主要是针对研究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新生入学后出现的问题现状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小学新生入学后出现的适应性问题,第二部分是从家庭、教师以及幼儿园多角度分析了儿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多方面提出能有效帮助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小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对策
Abstract
Afterchildrenenterprimaryschoolfromkindergarten,therewillbegreatchangesintheenvironment,learningmethodsandteachingcontents.Childrenwillinevitablyfindthemselvesinastateofmaladaptation.Thefirstgradeofprimaryschoolisacriticalperiodfortheconnectionbetweenkindergartenandprimaryschooleducation.Itplaysavitalrolein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personality,interest,learninghabitsandpsychologicalqualitythroughouttheirlife.Therefore,theproblemofadaptabilitytoschoolentranceinFirstGraderscannotbeignored.Howtobettercopewithsuchproblemsisworththinkingabout.
ThisarticleismainlyaimedatstudyingtheadaptabilityofFirstGraders'sadmissionan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s.Byusingthemethodsofliteratureresearch,observationandinterview,itmakesamore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oftheproblemsandthecausesoftheproblemsafterFirstGraders'sadmission,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sonthisbasis.Thisarticleismainly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partexpoundstheadaptabilityproblemsthatoccurredafterFirstGradersenteredschool.Thesecondpartanalyzesthecausesoftheseproblemsfromtheperspectivesoffamilies,teachersandkindergartens.Thethirdparttriestoputforwardsolutionsthatcaneffectivelyhelpchildrensuccessfullycompletethetransitionfromkindergartenstoprimaryschoolsonthebasisofthecauseanalysis.
Keywords:
FirstGraders;Schooladapt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序言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例如从家庭步入学校、从高中迈入大学、从学校走向社会等等,在每一个转折阶段,面对新的环境,都会出现一些适应性问题。
儿童在幼儿园期间从小班到中班再过渡到大班,是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的往上走,而从大班进入到一年级,就不似这般简单,宛若在爬一座山,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作息、以及最主要的心理活动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的转折,所以孩子只有做好各种准备,才能顺利的爬到山顶。
小学一年级阶段的教育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桥梁,并且小学阶段也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求学阶段,是儿童整个教育阶段的伊始,所以儿童在一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生活行为方式常常会影响着儿童的整个小学阶段乃至后期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也奠定了某些儿童的人生基调。
笔者在实习期间接触到的恰好是小学一年级的儿童,通过长期的观察、咨询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的老师以及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没有做好入学准备,班级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存在着入学的各种不适应,表现为:
面对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任务的加重,产生了畏难情绪,或者在家里做作业时总是拖拉,找各种借口逃避作业,家长也很是头痛;换了新的环境不能适应新的集体生活,不敢表达自己想法,不能和老师以及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适应班级的管理制度,上课随意走动等等。
这些不适应的表现都会造成儿童在学习上以及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对儿童有着很大的影响。
面对儿童这些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能帮助儿童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也是当下教学的现实需要。
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对此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充实有关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研究的理论内容,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对儿童、家长以及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能够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这个阶段也有利于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为祖国做出贡献,这也正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一、小学新生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一)教学环境不同,儿童出现抵触学习情绪
1.学习兴趣下降
小学的教学方式与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和幼儿园相比较,小学要求的更加严格、规范,儿童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小学则以学习为主,并且在时长上也有所增加,这种质的改变对儿童来说,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面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一些儿童还没有做好准备,措手不及,对知识理解不透彻,久而久之会产生挫败感,觉得是自己不够聪明,从而失去了学习激情。
还有一些儿童,在上大班的时候,有学习过一些小学一年级的知识,进入一年级以后,由于一些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上课也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长时间下来,会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之前储备的知识用尽了,对于新的知识理解也有所欠缺,慢慢发现之前的优越感没有了,逐渐的由积极回答问题变为不敢举手,时间长了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2.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室环境都与幼儿园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总是会感到好奇,注意力总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室的环境布置、班级座位的安排等等,儿童很难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不分散。
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小学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授课,相比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少了一些趣味性,儿童一时无法适应,随之注意力不集中,也就无法掌握所学的知识。
此外,在进入小学前每个儿童的知识储备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儿童学过了小学的知识,再次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讲授时,会出现骄傲自满的心理,觉得这一部分的知识已经掌握,便不再认真听课,注意力转移到其它的地方。
3.对班级管理制度不适应,出现厌学情绪
小学班级制度相比较幼儿园来说更为规范和严格,儿童在幼儿园期间活泼好动,随意在教室内走动,但进入小学,一节课45分钟都需要做到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并且还要学习知识,面对这种转变一部分儿童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规则意识不强,上课随意讲话,坐了一会儿就想晃动身体,甚至不举手报告就跑去厕所等等一些现象都会发生,而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就会对学生进行一些行为规范的要求,儿童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觉得小学的课堂很严肃,束缚住了自己的天性,会更加怀念幼儿园的生活,当有这种心理出现时,时间久了就会讨厌小学的教学环境,讨厌上学。
(二)人际关系变化,儿童出现心理波动
1.师生关系转变,出现恐惧心理,变得胆小
师生关系是儿童人际交往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小学和幼儿园的管理方式有所区别,所以教师的一些角色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在幼儿园,老师无时无刻都围绕在孩子们的身边,教师的角色就像“妈妈”一样,照顾儿童的衣、食、住、行,儿童会对老师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然而小学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学科数增加,首先,老师不能从各个方面照顾到每一个孩子,不乏一些儿童会产生心理落差,觉得老师的地位高高在上,变得不敢与老师亲近。
其次,对于刚上小学的儿童,教师着重点在于在低年段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过多的要求儿童服从于教师,针对儿童出现的不良行为,教师的态度更多的是否定,长期下来,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并且对于小学生来讲,处于不良的师生关系下,会对教师这个角色产生恐惧的心理,变得畏首畏尾,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不敢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成绩。
2.同伴关系转变,害怕与新同伴交往,很难融入集体
在幼儿园期间,儿童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同伴关系,进入小学后,意味着要离开过去的亲密的朋友重新结交新的玩伴,并且与幼儿园相比,小学阶段接触的人相对较多,人际关系处理起来也较为复杂。
儿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首先没有了之前亲近依赖的老师,又没有了熟悉的伙伴,就会出现交往的不适应性,不敢与新的同伴交流,甚至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有一部分儿童,在家里侃侃而谈,到了学校仿佛变成了“两个人”,对于集体活动也不积极参与,总是躲到一边,这对儿童后期的人格养成也是会有一定的影响。
3.缺乏安全感,丧失自信心
儿童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没有了以往熟悉的场景,在这种对前方渺茫未知的状态下,心理缺乏安全感,找不到依赖和寄托,在新的环境下难免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畏畏缩缩,害怕与老师交谈,也畏惧与其他同伴的交流,时间一长,儿童慢慢的产生自我怀疑,是自己的问题,不能与老师,同学很好的交往,不仅在人际交往上,甚至会出现在学习上,都会变得不自信,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作息时间变化,出现身体疲劳
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时间是大不相同的,并且相对于幼儿园来说,小学的时间管理制度更为严格。
二者相比首先小学早上的上学时间有所提前,一些儿童早上会有赖床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园时由于教师要求不规范,家长也没有培养好儿童的时间观念,然而等进入了小学,不仅要早起并且还要准时进入学校,所以儿童在上午上课时还会打瞌睡,学习效率低。
其次儿童晚上回家要做作业,由于部分儿童做作业时拖拉磨蹭,晚上入睡时间晚,第二天又早起上学,陷入恶性循环,儿童就会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对这快节奏的作息制度感到不适应,精神状态不好,从而导致上课无精打采。
二、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长教育层面
1.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对适应性问题不够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民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笔者通过和班级孩子家长的沟通和访谈,发现虽然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有所变化,但还是存在着为数不多的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更新,依然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是学校的职责,家长只负责照顾好孩子的起居生活就可以了,对孩子换入一个新的环境出现的不适应的状态也没有过多关注,认为时间长了在老师教育下自然而然就会适应了,孩子所出现的问题也只是暂时的。
家长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适应性问题不够重视,也就做不到对儿童的疏导和引导,必然会导致儿童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最后小问题慢慢累积成大问题。
2.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超前教育”现象突出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小学更轻松一点,能更好的吸收知识,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就通过各种办法向孩子输入小学知识,为孩子打好“提前量”,一些商家就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市场上出现大量的幼小衔接机构,这些机构并没有政府或者教育机构的正规管理,所以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但家长为了求得心理安慰,盲目跟风,对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也不够了解,也不考虑是否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
家长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把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实则不然,儿童在提前学习的基础上,在小学的课堂上反而不注意听讲,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知识,对学习知识的兴趣降低,短暂的轻松带来的是后续更大的学习压力,也会导致儿童后续学习不良现象的出现。
3.家长对儿童心理感情变化关注较少,疏于引导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家长更重视的是知识的衔接,对于儿童的心理变化却有所忽略,孩子回到家里,家长问的最多的就是今天学了什么?
老师提问的问题有没有回答上?
作业难不难?
而很少去问询孩子你今天有没有交到新的朋友?
和班级同学玩的怎么样?
今天学校的生活开心不开心?
家长不问,孩子不说,没有家长的及时引导时间一长小问题就会放大,然而等到家长发现时为时已晚。
(二)教师层面
1.教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所不足
虽然现在老师在大学里已经学过系统的知识,但由于经验较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不能把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对于教师观,学生观的理解也很浅显,而在对于小学一年级这个特殊且最关键的阶段需要学习的理论也还有很多,但是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难免会对知识产生盲区,虽然知道问题的存在,但由于缺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在儿童出现适应性问题时,不能及时的帮助儿童解决问题。
2.教师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不够
儿童在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习惯、独立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因为儿童从幼儿向小学生转变的差异,需要教师能更多的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过爱和理解。
现在学校的教师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有些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就担任起了一年级教师的职位,这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转变还都没有完全适应,并且新手教师还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把课上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出错误,对于幼小衔接的工作还没有深刻的了解,也没有关注儿童此阶段心理上发
生的变化,忽略了儿童这阶段存在的问题。
对于新手教师,刚刚开启职业生涯,为了日后更好的管理班级,想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让学生认为教师就是权威,而刚进入小学的儿童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这也就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和矛盾,从而也导致了儿童出现适应性问题。
3.教师对新生工作的关注点存在偏离,单一重视知识衔接
通过对一些低年段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大部分教师认为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如果对知识有所学习,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会相对轻松,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任务也有所减轻。
教师的关注点都是在知识和行为规范的衔接,并且家长更多的也是从老师这里了解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所以老师也就更注重孩子学习方面的适应情况,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衔接情况,没有注意此阶段儿童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家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和沟通
1.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缺少有效沟通
在儿童从幼儿园准备进入到小学的这一阶段,家长不仅需要关注小学方面的动向,应该在儿童大班期间更多的和幼儿园进行交流,幼儿园也应主动地对感到迷茫的家长加以引导,大部分家长是没有相关的教育理念的,不知该何时对儿童加以疏导,甚至也不知该如何引导,而幼儿园也忽略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偶尔提及也是一笔带过,没有和家长进行深入的探讨,家庭和幼儿园缺少交流,就错过了帮助儿童的关键期。
2.家长和小学之间缺少有效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形成紧密的合作,密切的沟通,那么想要培养好孩子,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那几率是非常小的,教师和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为基础的,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由此可看出家校沟通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是有益的,然而现实是现阶段的家校沟通工作做的并不是很好,家长工作忙,老师的事务多,很少有合适的时间相互交流,即使有交流一般都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家长有种潜意识存在,老师一打电话,首先就想到是不是自家孩子犯了错误,这也影响了老师和家长的沟通。
此外家长更多的也是从老师那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上课表现等等,很少从孩子心理变化情况交流,所以也导致了儿童在其他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3.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少有效沟通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不到位也是造成儿童出现适应性问题的原因。
儿童最早接触的教学方式就是在幼儿园,所以幼儿园“游戏型”的教学方式也给儿童留下了深刻地影响,但小学的教学方式相比较而言少了些趣味性,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缺少在教学工作上的交流,很少有机会对此阶段儿童的教学方法进行教研沟通。
不仅在教学上,在生活习惯上幼儿园和小学也没有做好相互的了解,幼儿园相对较松散,作息制度比较自由,而小学更为规范和严格,但双方都把自己当做独立的个体,仅把关注重点放在自己所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上,忽略了对方的教学特点,二者的差异性也是导致儿童出现适应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好孩子的引导人
1.家长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明确父母的角色定位
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儿童入学适应性问题的重要性,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习兴趣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突出家庭教育的优势。
其次家长要有一定的引导意识,密切关注此阶段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及时疏导,让儿童学会适应这种变化,贴心陪伴,与儿童一起度过情绪低落期。
最后家长要有参与意识,不能仅仅依赖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家庭教育的执行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培养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帮助儿童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2.保持良好心态,杜绝“超前教育”
在儿童的这个阶段,家长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中国大部分家长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但是儿童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教育措施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避免出现给儿童大量灌输小学的知识的行为,虽然儿童在刚进入小学时略显轻松,但就后续发展来看,并没有了优势。
所以家长要端正心态,不要急躁,家长过于急躁的心理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变化,为了儿童更好的发展,家长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杜绝“超前教育”的出现。
3.知行合一,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容易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发展,家长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
若想培养儿童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首先家长在儿童面前就要养成多读书多看报的习惯,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期间不要玩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培养孩子的专注度,儿童长时间的处于这种良好的氛围下,自然就养成了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4.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在家有家长的照顾,在幼儿园又有幼儿园老师的细心关照,所以儿童有很强的依赖性,但进入小学后,儿童要学会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任务,不能全部依赖他人,所以家长要有意识的提前培养儿童的自主独立性,让幼儿尝试自己穿衣服、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还可以让幼儿自己收拾房间,洗自己的袜子等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增强儿童的动手能力,为儿童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重视幼儿与外界交往的锻炼,为幼儿发展提供有益平台
儿童到了新的环境难免会出现社交障碍,不敢与他人接触,很难与老师和新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为儿童多提供一些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多多锻炼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可以带着儿童去小区、广场上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小朋友玩耍,鼓励孩子大胆地与不认识的小朋友交朋友,让幼儿变得乐于交往,不在惧怕与陌生人交流,在进入小学后,也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6.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学习,那么家长就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教育伊始,家长也要把握好此阶段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儿童此阶段的特点,在进入小学前家长要引导孩子对小学的生活产生兴趣,对未知的小学生活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期待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
面对儿童的问题,家长一定要耐心解答,并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索问题,慢慢解决问题,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好的习惯,会对儿童的一生都有益。
(二)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科学的引导学生
1.教师掌握专业知识,提升理论水平
教师在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的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小学阶段专业的知识能力,同样也要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即将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生活习惯等等,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在休息时间多听专家的讲座,多关注儿童适应性问题的动态变化,多多参加培训课程,认真学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
新手教师可以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吸取经验,与前辈多多探讨,同样也要多丰富关于学校适应教育的理论知识,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每一名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每一个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换了环境就会有所不适应,并且还处于依恋父母的阶段,在新的环境下更想找到情感的寄托,所以一年级教师首先就要做好一个妈妈的角色,更多的亲近孩子,减少儿童的恐惧心理,缩小师生的距离,主动与儿童交谈,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玩耍,在细节之处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儿童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自然就会敞开心扉,对老师多了信任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后续的班级管理。
3.教师丰富教学方式,帮助儿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小学新生出现学习上的不适应一方面是学习难度加大,还有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幼儿园更注重以“游戏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上,学生注意力较为分散,枯燥的教学方法不能吸引儿童,所以小学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法,对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也要有所了解,在教学初期,可以采用学前教育的模式,让儿童有个过渡期,多加入一些游戏型的教学方法,例如唱儿歌、情景表演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儿童多多参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三)家校加强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1.开展新生家长的入学教育
一些家长虽然注意到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不一定知道家长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帮助儿童,更有一部分家长还没有这种观念,所以小学可以针对这种现象开展新生家长的入学教育,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学校先组织家长举办对家长的入学教育,普及有关幼小衔接的知识,以及在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哪些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