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框架构建.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423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课程框架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校课程框架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校课程框架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校课程框架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校课程框架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课程框架构建.doc

《学校课程框架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课程框架构建.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课程框架构建.doc

基于生活教育、建构课程体系、奠基学生成长

建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奠基学生未来生活成长

——沂南五小生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才能体现校本的特色;而要体现校本特色就必须构建基于本校特点的课程体系作支撑。

课程的设置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只有真正实现校本化才能符合学生实际;而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必须有有效可行的具体实施策略和评价引领措施作保证。

二、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创新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实现生活教育。

为此,学校提出“学为生活”这个课程理念,用课程奠基未来生活,用生活提升今天教育,努力达到让我们的农村孩子“适应现代城市生活”这个课程目标。

三、课程的体系与框架

沂南五小立足于打造以“生活教育”为品牌的特色学校,建立基于学生未来成长的“学为生活”课程体系,在基于政策、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彰显校本特色,突出促进学生“学为生活”的特点。

生活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以“学为生活”课程理念作为顶层设计,用课程奠基未来生活,用生活提升今天教育,由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技与生活、人文与礼仪、语言与交际五部分课程领域作为支撑,每部分都包括国家与地方设置的基础性学科课程,学校开发的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校本课程。

(一)、整合生活教育课程

1、艺术与审美

(1)、学科课程:

音乐、美术、书法。

(2)、活动课程:

铜管乐、舞蹈、铝板琴、合唱、竖笛、手工、绘画、书法。

(3)、社会实践课程:

走进博物馆。

2、体育与健康

(1)、学科课程:

体育与健康、卫生与健康、心理健康、安全教育。

(2)、活动课程:

足球、篮球、棋类、花式跳绳、跑步、疏散演练、防护等。

(3)、社会实践课程:

走进军营。

3、科技与生活

(1)、学科课程: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实践、信息技术。

(2)、活动课程:

生活农场、科学实验、信息技术应用等。

(3)、社会实践课程:

走进自然。

4、人文与礼仪

(1)、学科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

(2)、活动课程:

现代礼仪、国旗讲话、入学、入队、班队会、毕业典礼、时事政治、养“诚”教育。

(3)、社会实践课程:

走进生活。

5、语言与交际

(1)、学科课程:

语文、英语。

(2)、活动课程:

演讲训练、经典诵读、传统文化、写作训练。

(3)、社会实践课程:

走进社区。

(二)、开发其它校本课程

1、生活技能课程:

学会生活系列课程:

1—4年级:

好习惯、好孩子课程;5—7年级:

好行为、好少年课程;8—9年级:

好理想、好青年课程。

2、特设课程:

春游节、种植节、清明祭英烈、校园艺术节、端午节、党的生日、体育节、重阳节、采摘节、冬季长跑、喜迎新年等。

四、课程的推进与实施

(一)、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效整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程之间的整合已越来越被中小学教育者关注和重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我们去研究、实践。

我们利用“学为生活”课程理念整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利用“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技与生活”、“人文与礼仪”、“语言与交际”五部分课程领域作为支撑,将国家与地方的基础课程整合并逐步实现校本化。

将现有课程内容进行适度整合,拓展相关资源,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有效性。

将预习作业前置,利用“助学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强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

我们在完成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学为生活”为课程理念,开发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技能课程和重大节日的特设课程,依据校本教学目标,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和配套课程资源,提高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高课程设计的多样性、分层性、整体性,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

(二)、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1、夯实国家基础课程

做实以达成学习目标为载体的国家课程,在开齐、开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地学习国家基础课程。

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通过夯实国家与地方的基础课程,把握教材本位价值,搭建文本沟通桥梁,鼓励学生个性理解,打好学生一生的基础,最终实现以真诚理解的课堂氛围、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质疑探究的学习状态为特征的生活教育和谐课堂。

2、激活社团活动课程

激活以引导学习兴趣为载体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生活。

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科课程设置的校本化社团活动课程,它是学科课程以外的拓展与延伸。

它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的选修课程,由30多门校级精品社团课程组成,学生的参与率为100%,实现了班班有特色,一生一收获。

社团活动课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与学相结合的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需求,既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灵活了学生的双手,培养了创新力,学生在自信中快乐的生活与成长。

3、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开发以体验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生活。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

开发社会实践校本课程,让学生真正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走进军营、熟悉国防;走进自然、增强环保;走进生活、学会生存;走进社区、体验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

进一步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校定期有组织的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收集调研,活动中思考感悟,活动后讨论分享,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的无限创意与校园活动、社会生活仅仅联系在一起,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感悟,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

4、打造生活技能课程

打造以培养学生特长为载体的生活技能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掌握本领。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有一块占地10亩的生活农场,校外有一片占地100亩的学农基地。

学校以生活农场和学农基地为依托,以年班为单位,划片承包,组织学生亲手种植、修整、采摘、收获各种蔬菜、植物及农作物。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植物、食物的种类、特点与生长周期;掌握植物与食物的区别与种植技术;通过生活农场课程的学习,达到学会技能、学会生活的目的。

5、抓实学校特设课程

抓实以丰富学生生活为载体的学校特设课程,学校利用重大节日或纪念事件设计特设课程,如:

春游节、种植节、清明祭英烈、校园艺术节、端午节、党的生日、体育节、重阳节、采摘节、冬季长跑、喜迎新年等。

学校特设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使学校教育走出围墙,走向生活,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实现了教育时空的无限延展。

丰富的社会资源均是特设课程实施的课堂。

老师、同学、家长、甚至整个社会中的人都可以成为特设课程实施的参与者。

五、未来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坚持做好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会从学生“学为生活”的角度出发,继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调整生活教育课程内容,让丰富多彩的课程开启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追求理想课堂,关注学生生活成长

努力让有限的课堂不断增值,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成长需求的沃土,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乐园,成为活跃思维与升华情感的地方,让孩子们的掌声、笑声、辩论声充盈整个课堂,这才是我们对理想课堂的不懈追求。

(三)、完善综合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形成多元评价。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希望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新机遇、新挑战,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坚信,只要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一定会走进新课程,开创新境界,结出新硕果。

一年来的课程改革历程,已经让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深深根植在沂南五小每位师生与家长的心中,前方的路我们依然会在困惑、苦索、顿悟中幸福地前行。

我们愿意为每一个学生生活一生的精彩奠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