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docx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
专题八 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
遵义中考命题分析预测
题型聚焦
年份
考查方式
考查文体篇目
对应考点
题量
分值
1.内容理解与概括
2.概括所写事物的特点
3.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4.句子中语言的表达效果
5.写作手法
6.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7.标题含义及作用
8.谈看法、谈启示,
2016年,散文《一碗入梦》,考查点1、3、5、7,4道,12分
2015年,散文《黄昏断想》,考查点1、2、4、5,4道,12分
2014年,散文《野百合的春天》,考查点1、3、6、7、8,5道,18分
2013年,小说《幸福的秘密》,考查点1、3、5、6、8,5道,17分
2017年考
情预测, 此部分年年必考,近三年考查了散文,散文多表达较易被学生理解的乡愁,多蕴含积极向上的力量。
遵义从2011至2013连续三年都考查了小说,小说大多是外国小说,且都出自课外,主题方面偏重于挚爱亲情,或是一些向善向美、凸显人性光辉和生活哲理,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材料。
2017年遵义中考记叙文考查很有可能是一篇小说。
中考知识清单
记叙文
1.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其中,时间的交代有的具体,有的笼统;人物主要是指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主人公。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与此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
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作者的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
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
一般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
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
以第三人称“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
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4.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记叙文贯穿全文的脉络,通过它把表现中心的材料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2)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为线索;(6)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5.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是指记叙文在安排材料、布局谋篇上的特点。
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特点:
(1)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
(2)按人物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3)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4)按照事件之间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的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6.记叙文的中心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逐渐形成对生活的一些看法。
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揭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串连起来;(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串连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4)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
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7.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记叙:
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对其有概括的了解,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
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①人物描写:
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五种。
②环境描写:
A.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
B.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两类:
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二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氛、色调等所作的描写。
③场面描写:
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场景所作的描写。
(3)说明:
主要是解说性状。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议论:
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5)抒情:
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着重于感情的抒发。
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8.记叙文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拟人:
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或性格,使表达生动活泼。
(3)排比:
增强语言的气势,使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4)夸张:
突出所描绘事物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5)对比: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间的差异,以显示事物的特点。
(6)对偶: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7)反问和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加强语气。
(8)反复:
强调,加深读者印象。
(9)引用:
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0)反语:
表达讽刺意味。
9.记叙文常用的表现(写作)手法及作用
(1)以小见大:
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思想,更有震撼力。
(2)对比: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象征:
又叫托物言志,指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巧合:
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5)抑扬:
包括欲扬先抑及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
使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烘托: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8)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9)卒章显志:
层层铺叙,直到文末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继而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当中。
(10)悬念:
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
(11)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句子(或段)与前文或后文有联系,为下文某些情节作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和表现技巧),常见的有:
夸张、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正面侧面、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写作手法是针对全篇或全段落而言的。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而修辞方法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句子而言的,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
散文
1.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1)叙事散文:
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其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
《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
(2)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
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
这类散文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
《白杨礼赞》《春》等。
(3)哲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
描写三者相结合。
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
如:
《石缝间的生命》等。
2.散文的特点:
“形散
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和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散文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某个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抒情、议论或是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主题,为中心思想服务。
写得好的散文,“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辩证的统一。
3.散文的线索
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散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个形式:
(1)以感情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4)以思绪为线索;(5)以景物为线索;(6)以行动为线索。
4.划分散文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先后分;
(2)按地点转换分;(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如:
《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大部分);(4)按思想感情变化分(如:
《荔枝蜜》分成“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四大部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分(如:
《石缝间的生命》分成总写石缝间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分写石缝间的各种微小的生命、总括生命带给人的震撼三大部分);(6)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特别是一些表达感悟与哲思的散文)。
5.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应侧重于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中景物描写与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中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中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章主题);人物描写主要考查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也要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这方面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结合起来考。
(3)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者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小说
1.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1)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
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等。
(2)情节: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
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
(3)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反衬人物性格,对刻画人物起衬托作用。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情境,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推动情
节的发展。
2.小说的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及其主题入手。
(1)人物形象鉴赏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形象刻画——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A.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B.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语言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C.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交叉在一起。
D.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技巧。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
如:
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环境描写则有衬托、烘托的作用。
对小说中人物的鉴赏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做到面面观,从神魔鬼怪的形象中悟出人情。
(2)故事情节鉴赏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环境描写鉴赏
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渲染;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
(4)主题的鉴赏
从作者的写作背景看主题;从人物塑造看主题;从情节发展看主题;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遵义中考考点突破
【例1】(2016遵义中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
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
“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
”“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
”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
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
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
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能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
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
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
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
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
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
”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
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
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
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
”我对孩子说。
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
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
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6年第6期,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所谓“文章中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写作的内容,一是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全文,概括作者所写的童年趣事,再说明作者表达的对童年生活和父母的怀念之情。
【答案】本文通过叙写童年时在山里捉毛蟹、吃毛蟹的往事,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
2.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中提示的“哪些作用”是要求分几点来解答。
阅读全文,了解文题内容“一碗入梦”与文中情节的关系,从概括内容、充当线索和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几个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①以“一碗入梦”为题,想象奇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②标题即是文章内容的总括;③标题即是文章叙事抒情的线索。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中“挑逗”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文章,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了解语句所描写的对象即“毛蟹”,根据具体的情境,点明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语句表现孩子们心理时的作用,使用评价语“生动形象”来评价这种写法。
【答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昏黄油灯下的那一大碗色美、味更美的毛蟹对孩子们的诱惑。
4.请概述本文行文思路,并简析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行文思路”即是作者在全文中先后所写的内容,阅读全文,根据文题“一碗入梦”这个线索,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情节点和人物心理活动,解答本题。
【答案】行文思路:
①妻子买蟹,儿子问蟹;②童年捉蟹,共享毛蟹;③思念爸妈,回味毛蟹。
效果:
先引入,再插叙,后抒情,使文章脉格分明,思路淸晰,首尾呼应。
内容理解与概括
【题型】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
(2016、2015、2014、2013年遵义中考真题体验第1题)
2.概述本文行文思路。
(2016年遵义中考真题体验第4题)
【方法导航】
(一)确定文章的中心。
最常用的三种方法:
找、并、联
(1)“找”,即找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①找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直接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找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的思想、写作背景及动机等,文章的主题往往与之有关。
③找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④找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有时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⑤找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写人叙事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抒情议论句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⑥找反复出现的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时采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⑦找独立成段句。
独立成段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强调的作用,与主题关系很密切。
注意:
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则可使用下面的格式:
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扬、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
(2)“并”,即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3)“联”,即联系时代背景。
不少文章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可以采用通过描绘……歌颂(批判)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式来归纳。
标题含义及作用
【题型】
1.本文以”××××”为题有哪些作用?
(2016年遵义中考真题体验第2题)
2.标题的含义。
(2014年遵义中考真题体验第2题)
3.标题中某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013年遵义中考真题体验第2题)
【方法导航】
1.分析标题的含义
(1)分析标题的字词:
就是从理解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如有些标题有双关义。
标题含义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
如:
《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标题,看到标题,从字面分析就是花儿的凋谢,读完文章,可知其深层含义则是父亲的去世(人教)。
(2)分析标题的修辞义:
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有些文章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要我们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
(3)把握文章感情的出发点:
如《枣核》一文的标题是宣泄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感情为出发点,亦是标题的含义(人教)。
(4)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义。
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人教)。
(5)寻找文章的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如:
《心声》则在”心声”的标题中透露情感主旨,其标题的含义当然就要围绕文章主题来分析。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
《阿长与〈山海经〉》的标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体现”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文章标题的作用
(1)散文标题:
A.交代文章内容;B.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C.交代行文线索;D.标题具有象征意义;E.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小说标题:
A.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B.设置悬念;C.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D.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E.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题型】
1.划线句中”××××”一词怎样理解?
(2014年遵义中考真题第3题)
2.划线句中”××”一词的表达效果。
(2016年遵义中考真题第3题)
【方法导航】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
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
在分析语言
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