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660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成长博客CERSPBLOG

 

专题二十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考点展示

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及其弊端;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4.“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

5.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6.匈牙利事件和经济体制改革;

7.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8.东欧剧变。

纵观最近两年的考试题,本专题的有关内容一般是以填空题、选择题或者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察的内容都属于基本知识,而让大家都认为是热门的题目如“苏联和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等这样的问题没有在中考试题涉及到。

所以大家在复习本专题有关内容时,主要是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真正理解: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二十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知识网络

 

专题二十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知识详解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战后东欧国家借鉴苏联模式

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东欧剧变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

这时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赫鲁晓夫,从一开始上台就开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弊端: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存在的一些弊端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他进行的这一系列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是他最终并没有避免苏联走向解体,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失败的。

直到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他进行的改革才结束。

这种没有从根本制度进行改变,而只是在一些具体措施上进行的改革,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苏联的改革可以说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的各种弊端进行改革,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之他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导致改革失败。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勃列日涅夫改革

在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上台成为苏联新一任领导人。

他在上台之后,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他并没有按照赫鲁晓夫的思路进行下去,而是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他和赫鲁晓夫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只是在一些具体方面进行一些改革,而没有真正涉及到苏联问题出现的根源,所以他们的改革注定是不会让苏联真正走出注定解体的圈子的。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是在勃列日涅夫之后担任苏联领导人的。

他前面的两位领导人分别针对苏联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了不同的改革,但是他们的改革并没有缓解苏联的本质问题,而是更加加深了苏联的困境。

所以,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他在经济上的改革并没有取得他想要的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将改革的目标转向了另外一个方面,他又进行了政治方面的改革。

但终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八一九事件”

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也没有取得成绩,而且还把苏联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暴露出来,使得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急剧变化,各加盟共和国开始逐步脱离苏联。

之前加入联邦的国家一个个开始脱离了联邦。

终于在1991年的8月19日,发生了影响苏联整个局势的事件,那就是“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被镇压下去了,苏联终于走向了解体的结局。

这次事件以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是丧失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这时上台,出来代替戈尔巴乔夫主掌大权的是叶利钦。

叶利钦控制了大局,但是苏联的分裂速度也进一步加剧。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是有着很复杂的原因的。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同时“镰刀锤子红旗”自克里姆林宫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

苏联解体是有着很复杂的原因的。

苏联原有的模式极其僵化。

戈尔巴乔夫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整个国内局势失控,结果一步步地把苏联推向解体。

“八一九事变”后苏联解体进程加速。

苏联解体还有其历史原因,比如斯大林时期专制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战后它与美国的两极争霸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戈尔巴乔夫的失败的改革等等,还有就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它进行的和平演变。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只不过是加速了它的解体。

从苏联的解体,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

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解体

战后东欧国家借鉴苏联模式

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改革的背景:

匈牙利的改革是东欧各国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也是较早的。

这就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僵化,阻碍了匈牙利经济的发展,使得它们的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经济上的发展缓慢,也给政治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导致了“匈牙利事件”的发生。

匈牙利的领导人决定进行改革。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总结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调整和改革。

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

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

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

匈牙利事件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捷克伐克的改革开始是比较有成效的一个,出现了“布拉格之春”的现象,但是这场改革却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之下,走向了终结。

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东欧剧变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

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

原因:

1989~1991年发生的东欧剧变是由国际、国内多方面原因而促成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斗争),东欧的政局动荡,也首先源自于其经济基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其结果是导致共产党的分裂,有的主动让权,有的被迫交权,使近半个世纪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第三,西方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的策略。

自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就多次采用侵略战争等暴力手段,扼杀社会主义的幼芽,但均遭失败。

二次大战后,他们把策略重点逐渐移到“和平演变”上来。

性质及后果:

东欧剧变是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一次严重的挫折。

剧变后的一段时间里东欧经济继续恶化,政治和社会生活更加动荡,人民不满情绪进一步加深,剧变并未给人民带来“天堂般的生活”,人民生活在不断恶化。

直到近年来经济才出现复苏。

东欧剧变中的三种类型:

执政党领导层出现内讧和分裂,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在反对派势力的进攻下丧失政权:

执政党迫于国内反对派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强大压力,步步退让,最终被赶下台;执政党领袖思想僵化、独断专行,激起民众强烈不满,终于导致武装冲突,军队倒戈,政权更迭。

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专题二十八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

考点展示

1.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

2.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3.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4.亚非拉独立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5.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专题二十八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

知识网络

 

专题二十八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

知识详解

印度的独立印度的发展亚洲其他国家的发展非洲的独立

古巴的独立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亚非拉独立与振兴历史进程表

中东问题由来中东战火频仍的表现中东战争和平历程艰难的原因

印度的独立

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在二战结束后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中,印度争取独立的运动,也达到了高峰。

其中,尼赫鲁就是这时期领导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伟大领袖。

印度独立

由于英国的干涉,印度独立出现了一种新的状况:

在英国的主张下,印度实行“印巴分治”,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成立了印度、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

直到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仍然是印巴对立的焦点,严重影响着两国的关系。

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只是印巴冲突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

印巴分治

印巴冲突,其产生的根源是:

第一,英国的“分而治之”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

当尼赫鲁等人同意分裂印度的“蒙巴顿方案”的消息被甘地获知后,这位为自己祖国的独立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由印度”的诞生竟要以国家的分裂为代价,他不禁情绪激昂地高呼:

“让全国在烈火中燃烧吧!

我们决不会放弃祖国的一寸土地!

”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

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

印度的发展

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

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沿着“尼赫鲁式社会主义”模式发展,经济呈平稳低速增长。

90年代以来,印度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经济向国际化转轨,年均增长达6%以上。

印度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七,稻米、小麦、牛奶的产量却居世界第二。

今天,“重新发现”印度的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在21世纪的国际体系中,印度将同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一起,成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

亚洲其他国家的发展

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亚洲的独立与振兴还包括盛产石油的西亚地区。

非洲的独立

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

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二战结束后,非洲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民族独立的浪潮。

这种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着整个非洲大陆。

从处在北非的埃及开始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

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英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挫败英、法、以的联合军事干预,最终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情况:

埃及率先发起了独立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将非洲独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个国家赢得独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国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统治的最终崩溃。

非洲年

古巴的独立

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

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玛”号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罗拉多海滩登陆,展开了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革命斗争,受挫后卡斯特罗等人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

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败了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

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

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巴拿马运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

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

近百年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

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

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

出生于婆罗门贵族家庭。

年轻时在英国接受教育。

1920年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9年任国大党全国委员会总书记,以后屡次当选国大党主席。

他曾9次被监禁,前后在狱中达l0年之久,为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印度独立后任内阁总理,直到1964年病逝。

1954年,曾同中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万隆会议发起人和不结盟运动倡导人之一。

他在执政时期执行过扩张主义政策。

纳赛尔(1918—1970)曾任埃及总统(1956~1970),是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治家。

中学时代曾组织和领导学生反英示威,数次入狱,在狱中曾参加青年埃及党。

1938年毕业于开罗皇帝军事学院,后任该学院教官。

40年代中秘密筹建“自由军官组织”,1950年任该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

1952年,领导该组织推翻了埃及法鲁克封建王朝,赢得了“七月革命”的胜利。

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时,任政府副总理,次年任总理。

从1956年到1970年去世前一直担任埃及总统。

1956年7月26日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0月,英国、法国、以色列联合进攻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全面爆发。

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英勇打击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同时,纳赛尔本人也获得了阿拉伯世界广大人民的一致爱戴,被人们尊称为“雄狮”、“新萨拉丁”(注:

萨拉丁,是中世纪埃及、叙利亚、也门和巴勒斯坦的素丹,阿尤布王朝的开国君主,最著名的穆斯林英雄。

)。

纳赛尔还是著名的国际政治活动家。

50年代中期,他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并和铁托、尼赫鲁一起发起不结盟运动。

他为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和亚非人民团结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亚非拉独立与振兴历史进程表(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地区时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1947年“蒙巴顿方案”

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

1952年埃及起义

1953年埃及独立

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古巴武装起义

1959年古巴革命政府建立

1960年非洲独立年

70年代独立运动深入发展巴拿马收回运河部分权利

90年代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

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

中东问题由来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

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

总面积为七百多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

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中东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

中东地区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且那里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多国家的地区,中东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巴勒斯坦问题”上。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由来已久,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宗教原因、种族原因,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如此深刻的矛盾,会给中东地区带来无休止的战争。

中东战火频仍的表现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的侵埃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月战争”、“六天战争”。

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而进攻以色列,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

此外,还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黎境内的叙利亚军队交战,这是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

一共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我们的“导入框”中介绍的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情况。

那么直到今天,中东地区仍然不稳定。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的主要争夺目标:

是土地或运河主权,其次是争夺水源。

中东战争的严重后果:

据不完全统计,约三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十余万阿拉伯人伤亡,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严重。

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和平历程艰难的原因

(1)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

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该地区成为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大国争夺的热点。

英国一战后的“分而治之”,联合国二战后进一步的“分而治之”,都说明列强在利用当地民族、宗教矛盾插手该地区事务。

(2)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

以色列先后吞并或占领的土地有原来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巴勒斯坦的领土,包括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还有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戈兰高地、黎巴嫩南部地区等。

(3)水资源问题在中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着水资源问题,阿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以色列通过1967年战争占领了约旦河水资源的大部分,为掌握利塔尼河的控制权,又于1978年和1982年对黎巴嫩开战。

目前,以色列近40%的水来自约旦河西岸。

几次中东战争使阿拉伯国家失去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水资源。

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说“中东地区的水比石油更重要。

”以巴情报研究中心主任杰逊·巴斯金指出:

“缺水的压力将影响谈判双方。

归还戈兰高地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那里提供了以色列的饮用水。

而让叙利亚放弃对戈兰高地水源的权利也是不可能的。

”(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耶路撒冷被视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以耶路撒冷为首都。

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使巴以斗争罩上民族宗教的外衣,它增加了该地区和平进程的难度。

 

专题二十九战后世界格局演变

考点展示

1.美国“冷战”政策的含义。

“冷战”开始的标志。

“冷战”具体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实质;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实质及具体表现;

2.两极格局结束,苏联解体的原因。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特征。

“一超多强”的局面。

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3.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经济全球化含义。

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利与弊。

面对全球化趋势中国的应对策略。

专题二十九战后世界格局演变

知识网络

 

专题二十九战后世界格局演变

知识详解

冷战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结束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霸权政策科索沃战争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原因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冷战政策

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一跃成为世界上的大国,英法却由于受到战争的摧残而衰败下去,但是美苏之间却由于各自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而使得两个国家之间矛盾很大,由于法西斯这个大家共同的敌人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失,他们之间的矛盾就一下子凸现出来。

各自都想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去征服对方,称霸世界,从而导致了美苏对峙的开始。

美国为了遏制它视为大敌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冷战”政策。

“冷战”政策的含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而“热战”就是指美国为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开展的一系列武装战争。

19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