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第二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9064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纲第二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提纲第二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提纲第二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提纲第二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提纲第二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纲第二部分.docx

《提纲第二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纲第二部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纲第二部分.docx

提纲第二部分

1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概念

指分布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在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松散的碎屑或土壤的全过程。

11.1风化作用的类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分为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11.1.1物理风化作用

概念:

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产生的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类型:

主要包括:

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

11.1.2化学风化作用

概念:

是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而分解并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类型:

主要包括:

溶解、氧化、水化、水解和碳酸化作用等。

11.1.3生物风化作用

指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

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

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这种作用称根劈作用。

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及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烂分解来进行的。

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中常常析出有机酸及CO2。

这些物质一方面酸化土壤,另一方面腐蚀岩石。

11.2风化作用的控制因素

气候、地形、岩性是控制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气候决定风化作用类型;干旱气候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温湿气候区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为主。

•地形影响风化作用的程度。

•岩性影响风化作用的速度。

11.3风化作用的产物

•残积物(eluvium):

地表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残留于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风化壳(crustofweathering):

由残积物组成的,呈不连续覆盖地表基岩上的薄层外壳。

风化壳的顶部常为土壤层。

•古风化壳: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

17风的地质作用

17.1风的剥蚀作用

17.2风的搬运作用

17.3风的沉积作用

17.4沙漠与黄土

17.1风的剥蚀作用

•风蚀作用(aeolianerosion):

风通过吹蚀(deflation)和磨蚀(abrasion)对地表进行的破坏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Aeoliandepression)

月牙泉

风蚀产物-风棱石(windcutstone)

风蚀地貌-风蚀谷(Aeolianvalley)

风蚀地貌-风蚀城(Aeoliancastle)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

17.2风的搬运作用

•我国风成黄土粒度自西北向东南有由粗变细的总趋势。

沙丘移动及层理的形成过程

•向风面侵蚀沉积背风面

沉积岩中的风成交错层理

17.3风的沉积作用

(Aeoliansediment)

•风力无法携带所搬运颗粒的重量时发生沉积作用,风速是决定沉积作用发生与否的主要因素。

常见的风成沉积:

沙漠沙丘、滨海沙丘、滨湖沙丘、河漫沙丘和黄土等。

风积物的特点

•碎屑性:

砂、粉砂、粘土;

•分选性好;

•磨圆度好;

•可存在不稳定矿物:

如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方解石等,这些在由水力搬运的沉积物中少见;

•存在大规模交错层理。

17.4沙漠与黄土

17.4.1沙漠

17.4.2黄土

17.4.1沙漠

•南、北纬30度是全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干燥的地面信风,致使全球沙漠多分布于南、北纬15—30度的区域内。

•多沙河流。

17.4.2黄土(loess)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其形成与风的作用有关。

世界黄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0%,我国占6%,见于乌克兰、阿根廷、美国、捷克、苏丹、中国。

刘东生院士,“黄土之父”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从事地学研究近60年,对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2年获得世界环境科学最高荣誉、“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泰勒奖。

迄今为中国大陆科学家获得的世界最高等级自然科学奖。

“在认识和应用陆地沉积物来理解全球环境变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评语:

“长期奋斗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从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居于国际地球科学前沿。

复习题

•概念

风化作用

•简答

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与主要影响因素?

风的地质作用有哪些形式?

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与分布?

黄土的主要特征及其分布?

12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2.1河流概述

12.2河流的侵蚀作用

12.3河流的搬运作用

12.4河流的沉积作用

12.5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

12.6河流发育与地质构造关系

12.7准平原概念

12.1河流概述

河流还是最活跃的地质外营力。

河流对地表的改造过程称为河流地质作用。

按侵蚀作用方向分为

12.2.1下蚀作用(bottomerosion)

概念:

侵蚀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

原因:

河流自身动能,溶蚀,河水携带沙石撞击河床。

主要特征:

1)主要发生在河流发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峡谷,流速大,如长江三峡。

2)河床岩石软硬不一(或抗溶蚀能力不同),易下蚀形成急流地段(torrent)瀑布(waterfall),贵州黄果树瀑布,瀑布后退。

3)河流向源侵蚀,河流源头,地势较陡,也是一个跌水区,类似瀑布后退一样,源头后退,河谷向上游伸长。

4)下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条河流流向湖泊,当河谷加深到河水面与湖水面一样高时,河流流速为0,下蚀作用停止。

侵蚀基准面(baseleveloferosion)是下蚀作用的极限,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ultimatebaseleveloferosion),湖泊和主河道是上游或支流的暂时性侵蚀基准面(temporalbaseleveloferosion)。

5)河流的袭夺:

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将侵蚀速度慢的河流切断,使其归入自己上游河段。

袭夺河,断头河。

12.2.2侧蚀作用(lateralerosion)

概念:

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流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

原因:

弯道离心力、科里奥利效应。

主要特征:

1)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变缓,下蚀不显著,以侧蚀为主.

2)横向环流,横剖面上看,河流表层水从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则反向,形成一种环形流动。

但实际上不是简单环流,同时又向前运动,螺旋状前进。

3)凹岸处破坏下来的碎屑物搬运到凸岸,沉积下来,这样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伸,河流越来越弯,河谷越来越宽. 曲流--->蛇曲

4)河床裁弯取直。

牛轭湖

凹岸有侵蚀坑,凸岸有点砂坝,主流线偏凹岸

12.3河流的搬运作用

概念:

河流把所携带的物质从某处搬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原因:

流水具有携沙能力。

主要特征:

1)碎屑物质(砾,沙,泥)--机械搬运;溶解态物质--化学搬运。

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

真溶液,胶体。

2)流速大,搬运量大,碎屑物粒度大;流速小,悬浮变推移。

粗砂、砾石---推移搬运(滑动、滚动、跳跃),搬运近。

粉砂、泥---悬浮搬运,搬运远。

3)磨圆作用:

搬动过程中,相互碰撞,与河床碰撞。

12.4河流的沉积作用

概念:

指当河流的动能减小或化学条件改变,降低了河流搬运力,致使搬运物沉积下来,或在河口处化学条件改变使得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发生沉淀。

形成边滩(点沙坝)、心滩、天然堤、河漫滩等沉积地形,最大的沉积场所位于三角洲。

冲积物---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类型:

按沉积地点分为

12.4.1河谷内的沉积作用形成心滩边滩河漫滩

河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

由下部边滩的粗粒沉积物和上部河漫滩的细粒沉积物两部分组成的沉积剖面结构。

华北平原即黄河下游的河漫滩,称冲积平原。

12.4.2河口的沉积作用

三角洲

12.5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

12.5.1河流的平衡剖面

河流在形成初期,多急流与瀑布,河流纵剖面不光滑,由于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河床上的突起被削去,凹坑被填平,急流和瀑布消失,河流纵剖面逐渐演变成为一条圆滑上凹的曲线,称为平衡剖面(balancedprofile),或均夷剖面。

此时河流叫均夷河流(gradedstream)。

其河床的最低点即是侵蚀基准点。

均夷河流是河流发展的总趋势。

是河流衰老的过程。

12.5.2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变化与地壳运动发生,河流的流速、流量、河床形态及坡度等都在改变,河流完全达到平衡状态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准平衡状态内波动。

平衡剖面状态下,河流下蚀作用非常弱,但影响因素一旦改变,河流重新获得能量,下蚀复苏,这种现象称为去均夷化作用(degradation),标志着河流由以侧蚀和沉积为主转为下蚀为主的地质作用。

影响因素:

一是陆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使河床抬高或侵蚀基准面降低;二是气候变化,如干燥转为潮湿,流量增加。

12.5.3河谷阶地

1)河谷形态不仅在纵剖面上是阶梯状,而且在横剖面上也往往呈现阶梯状。

位于谷坡上的这种台阶叫做河谷阶地。

 

2)河谷阶地形成原因:

每一级阶地都有一个平坦的阶面和一个陡坎。

阶面微向下游和河床倾斜。

从陡坎上可看到沉积物具有二元结构,上部是漫滩沉积,下部为河床沉积,再下为基岩(有时无)。

3)地壳上升,下蚀;停止上升,侧蚀为主,发生沉积作用;地壳又上升,下蚀,原来的河漫滩就要高出水面以上,在洪水期也不淹没,这就形成了河谷阶地。

由下往上,阶地新--->老,一级,二级,三级,…;。

12.6河流发育与地质构造关系

12.6.1构造运动微弱地区

12.6.2构造运动强烈地区

12.6.3水系类型与地质构造

12.6.1构造运动微弱地区

河流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1.初期:

以下蚀为主,地表起伏增大,河床坡度较大,纵剖面呈阶梯状,河谷较直,常形成V形峡谷及急流瀑布。

2.中期:

地形起伏,河床坡度减小,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占主导地位,河谷加宽,形成曲流,横切面"U"形,出现心滩、边滩、河漫滩各种形态的沉积地形.

3.晚期:

地面起伏,河床坡度进一步变缓,侧蚀作用不再加宽河谷,仅使河流摆动形成蛇曲和牛轭湖。

夷平作用概念:

河流将高处物质搬运至低洼处沉积,总体上使地面起伏变小,即使地面逐渐变平,称为夷平作用。

12.6.2构造运动强烈地区

地壳上升:

 侧蚀--->下蚀    

地壳下降:

下蚀--->侧蚀

12.6.3水系类型与地质构造

水系类型(drainagepattern):

河流的排水系统在空间的排列形态。

主要水系类型有:

1)树枝状(dendriticpattern):

支流依次分枝,如阔叶树形狀,发生于均质的地质带:

如海岸平原

2)羽毛状(pinnatepattern):

支流平行注入主流,而主流流向受到坡面所控制,易发生在向斜谷:

如淮河水系

3)平行状(parallelpattern):

主支流平行,易发生于平行断层带或平行褶曲带

河流地质作用的特点

河流上游地质作用的特点

•河床坡度大,流速快,搬运力强,以下蚀作用为主。

•常形成急流、浅滩、瀑布和V形谷。

•发生向源侵蚀。

•侵蚀基准面是下蚀作用的极限,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湖泊和主河道是上游或支流的暂时性侵蚀基准面。

河流中游地质作用的特点

•河流中游坡度缓,流速较慢,搬运力降低,下蚀作用减弱,以侧蚀作用为主。

使河谷加宽,形成U形谷,河曲等现象,河谷内沉积大量碎屑物。

河流下游地质作用的特点

•河流下游坡度极缓,流速很慢,动能明显减弱,河流几乎不具备侵蚀能力,也很难携带搬运大量的碎屑物,以沉积作用为主。

•形成蛇曲和大量沉积地形。

12.7准平原概念

高地在遭受剥蚀过程中,如果没构造运动发生,没海平面或气候变化,那么河谷及有关地形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出连续又有阶段性特征。

20世纪初,戴维斯(W.M.Davis)将河流演变过程分成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全国水系分布

北冰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内流区域

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

雅鲁藏布江(Brahmaputra)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全长2900km。

是一条国际性水系,流出国境后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澜沧江(Lantsang)

•发源于青海省吉富山系,全长4900km,在中国境内的流程为2198km。

国际河流,在东南亚为湄公河(Mekong),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是世界第六大河。

怒江

•国际河流,进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Salween),最后在仰光东侧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复习题

概念:

河流下蚀作用、河流侧蚀作用、牛轭湖、河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河流三角洲、河流去均夷化作用、夷平面

简答:

简要叙述河流中的横向环流?

河流的形成过程

河流不同发展阶段(早期、中期、晚期)的主要特征

河流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的方式

三角州形成条件

河流三角洲的成因

论述:

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地质作用的主要特点

十三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冰川(glacier)概念:

终年存在于大陆上的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

主要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终年积雪区,现代冰川占陆地面积11%,禁锢了陆地上大部分淡水

•类型:

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类。

Ø大陆冰川(continentalglacier):

主要分布于高纬度两极地区的南极洲和格陵兰岛,面状分布,呈中央厚,周边薄的盾状,不受地形影响,故又称冰盖、冰盾。

几乎覆盖了整个极地的陆地。

占冰川98%以上。

南极大陆冰川平均厚度2500m。

冰川由中央向四周流动,冰舌注入海中脱离冰川形成冰山。

Ø山岳冰川(mountainglacier):

形成于中低纬度高山终年积雪区,受地形影响,分布在地形低洼处(山谷)。

冰层较薄,常沿山谷流动(山谷冰川)。

Ø冰川的形成:

终年积雪区在厚雪层的底部冻结成冰,称为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部积雪的压力并在重力作用下顺地面斜坡向下运动,或从冰层厚处向薄处缓慢流动,发生运动,形成冰川。

雪花—粒雪—冰川冰的转化过程是积雪在自身重量压力下通过重结晶作用完成的,上述转化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冰川冰流动后成为冰川

•冰川形成于雪线以上的终年积雪区。

•雪线(snowline):

终年积雪区的下界,在此年积雪量=年融化量,雪线的位置随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气温、降雪量、地形。

•冰川的运动受气候决定,气候变冷,冰川推进;气候转暖,冰川后退。

•冰期:

全球气候变冷,冰川范围扩大的时期。

•间冰期:

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范围缩小的时期。

•地质历史中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距今8-6亿年);

石碳—二叠纪大冰期(距今2.8亿年);

第四纪大冰期(距今2Ma)。

冰期影响

Ø影响全球气候

Ø影响全球海陆分布

Ø影响生态系统及生物演化

Ø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

成因假说

•太阳黑子活动说

•地球旋转轴变化说

•地球运动轨道要素变化说

•太阳公转运动说

•其他(小行星撞击地球、核战争、火山爆发等)。

复习题

•概念

冰川、冰期与间冰期、雪线

•简答

冰积物的主要特点?

冰蚀地形与冰积地形分别主要有哪些?

冰期对全球的主要影响?

冰期成因假说主要有哪些?

•思考

值国际极地年之际,你会有何动作?

十四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地下水来源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水。

地下水三种赋存状态:

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层间水)

地下水的运动受水位差、岩石的孔隙度和透水性控制

过量开采地下水将形成降落漏斗,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运行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间,流速慢,机械作用不明显;主要以化学溶蚀、溶运和化学沉积作用为主。

•岩溶:

又称喀斯特,是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岩溶形成的条件:

气候湿润,具有丰富的地下水;具有大量可溶性岩石;岩石裂隙发育,有利于地下水下渗。

复习题

•概念

包气带水、潜水、潜水面、承压水(层间水)、岩溶

•简答

地下水主要来源?

岩溶形成的主要条件?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十六湖泊和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湖泊和沼泽是水圈中比较平静的水体,其地质作用过程中以沉积作用为主。

湖泊和沼泽的沉积明显地受气候、地形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湖泊还是调节河流流量和湖区附近气温的作用。

湖泊概念:

陆地上比较宽广的表面洼地积水而成的水域,它包括湖盆和湖水两部分。

积水的洼地称为湖盆。

湖盆的成因类型:

内动力作用:

构造作用,火山作用

外动力作用:

冰川作用,河流作用,风作用

世界上的大湖泊的湖盆多与构造运动有关。

(1)区域性地壳下沉造成的湖盆,如太湖。

规模大,湖中岛屿为地壳沉降前的山峰。

   

(2)断层作用导致局部地壳陷落,如云南滇池。

较深,长条状。

   (3)残存洋盆,如里海,大陆碰撞;海退后洼地。

(1)火山口,如吉林长白山天池。

  

(2)熔岩堵塞河谷,如黑龙江五大连池(白河堵成头池、二池-------五池)。

湖泊按湖水消耗方式可分为:

泄水湖、不泄水湖。

不泄水湖概念:

干旱气候区的多数湖泊无出口,湖水消耗以蒸发和渗透为主,这类无出口的湖泊称为不泄水湖。

泄水湖概念:

温湿、湿热气候区的多数湖泊有出口,湖水主要以向外流泄的方式消耗。

这类有外泄出口的湖泊称为泄水湖。

湖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海水等

湖水通过蒸发、流泄和渗透等方式不断消耗。

只有当湖水补给量大于消耗量时,才能保持为终年积水的湖泊,否则将成为季节性有水的间歇湖。

主要的地质作用为沉积作用,类型可分为:

(1)机械沉积作用

(2)化学沉积作用

(3)生物沉积作用腐泥煤、油页岩和石油

沼泽概念:

陆地表面充分湿润、喜湿性植物丛生并有有机质堆积的地段。

沼泽概况:

沼泽地区地面排水条件差,潜水面位于地面附近。

沼泽为陆地面积的2.3%。

成因

(1)水体边缘和附近地区(如湖滨,海滨等)的沼泽化。

(2)由于地下水面提高,接近地面使陆地直接沼泽化。

(3)湖泊被淤浅,最后演化成为沼泽。

沼泽的地质作用差不多只有沉积作用,而且是以植物的堆积作用为主

复习题

概念

1.湖泊

2.沼泽

简答

1.湖盆的成因

2.沼泽的成因

3.湖泊的地质作用

4.沼泽的地质作用

概念

浪基面、潮汐、浊流、碳酸盐补偿深度

简答

滨海带如何划分及其分界线

三角洲沉积物的主要特点

滨海沉积物主要类型及主要特点

浅海沉积物类型及其来源

半深海沉积物的主要特征

论述

浊流沉积物的主要特征

深海沉积物的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