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毛概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2968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docx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毛概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docx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

一、道路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理论基础: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2.时代背景:

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3.历史依据:

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把握

4.现实依据: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

2)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

3)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

4)既然这个革命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

2.前途是社会主义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革命的领导力量使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3)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经济领域: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政治领域: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阶级关系:

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起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任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中国之所以需要进行并有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原因: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这些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2.是由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从而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使我国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和日臻完善。

3.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的。

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

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然后才能进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

4.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同当今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不发达进入发达状态,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强调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新要求

——30多年来,我们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如何往前推进,恐怕要更多地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大目标、大任务。

比如我们的改革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人民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我们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

(一)背景

1.国内背景

“文革”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政治混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2.国际背景

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二)改造VS改革

1.所谓改造,重在造上,即对原有事物摒弃,再造出新事物。

在社会制度上,一般指要建立某种制度,就要把原有的制度进行某种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改造。

而改革,是在前提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原有体制的革新,或者修补。

2.联系: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

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即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第一,从改革的对象来看。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

他指出: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

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

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

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

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

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且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大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物质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改革中纠正过去的失误,特别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就是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的大胆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六、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必要性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2.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3.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七、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注意问题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十八大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实现“三个公平”,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没有发展做基础,公平就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以平稳健康的发展作基础,社会公平才有实现的坚实基础。

实现“三个公平”,必须大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法律体现最大的民意。

严格依法办事,人民群众的权利才有可能得到充分保障。

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实现“三个公平”,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损害社会公平。

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权力所到之处都向人民公开、让人民监督,才能有效减少权力滥用。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因为:

第一,从紧迫形势看。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

二是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第二,从艰巨任务看。

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

二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要求我们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

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求我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健康科学技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技术,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一)重要性: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5.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性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做法

1.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5.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一席之位;提高国家集成创新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6.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7.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要进一步应在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是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要立足扩大内需,把经济发展植根于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围绕保增长、促升级、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六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

(一)必要性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低。

2.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

(二)概念

1.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做法:

1.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3.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1.工作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2)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的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4)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恢复

2.十八大剔除的任务:

1)优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节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保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3.例子:

1)山东筹资近30亿,大力支持实施造林绿化、生态能源、资源修复、面源治污和乡村文明五大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2)近几年,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9个部分:

1.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4.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5.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6.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7.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8.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9.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当前中国存在的文化问题:

1.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文化供给不足

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不足,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都还缺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有效供给不足

A.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布局和结构问题,城乡发展不协调。

B.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确实获得了很大繁荣,但好东西太少。

2.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总和还不如一部《阿凡达》)

3.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不相称。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人文资源,却缺少一大批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著名文化品牌,创新能力不强。

(《功夫熊猫》、《花木兰》应用了中国元素并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4.文化严重低水平的同质化(企业没有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企业文化以政策为导向严重)

5.硬件化、地产化(文化表面工程、文化企业投资动机不纯)

文化建设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几个兼顾上(重点是前三个方面)

1.兼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2.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兼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兼顾主旋律与多样化

5.兼顾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

6.兼顾精品文化与群众文化

7.兼顾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