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9637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温病学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温病学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温病学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温病学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学读书笔记.docx

《温病学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读书笔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病学读书笔记.docx

温病学读书笔记

温病学

呜呼!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如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温热病治疗禁忌

一、忌忌辛温发汗,

二、忌淡渗利尿,

三、慎用苦寒药。

“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泄热存阴,处处注意保护津液。

上焦,心肺病变,多为无形之热,多用清法。

中焦,脾胃大肠病变,无形热盛,用清法;有形热结,急下存阴。

下焦,温热邪气深入下焦肝肾,真阴耗损,多用滋阴。

湿热病治疗禁忌

一、忌辛温大发汗,以防鼓动湿邪,内蒙心包,上蒙心窍。

二、忌苦寒峻下,以防损伤脾阳。

三、忌滋腻壅补,以防阴柔敛邪助湿。

湿邪弥漫,阻滞气机。

开上,畅中,渗下。

强调祛除湿浊,宣畅气机,湿去热不独存。

上焦,湿邪固阻,肺气失宣。

治用轻宣肺气,化湿泄浊。

中焦、下焦,湿固脾胃,升降失司,三焦气滞,小便不利,大便不爽。

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渗淡利湿。

湿重于热,辛温,苦温,渗淡。

湿热并重,辛温,苦温,苦寒,辛寒,淡渗。

热重于湿,清热为主,佐以祛湿。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温热病表现为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偏重,易伤津液等。

湿热病表现为身热不扬,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病势缠绵难愈等。

温病的病因:

1.风热邪气:

冬温,风温。

先伤肺卫。

2.暑热邪气:

暑热,直入气分。

暑湿,夹湿。

冒暑,暑咳,中暑,暑厥,暑秽等。

3.湿热邪气:

湿温,长夏季节,多湿重于热。

4.燥热邪气:

温燥,易伤津液。

5.伏寒化温:

春温,伏暑。

开始即里热证。

A:

伏邪自发,阳盛体质初发即气分,阴虚体质初发即营分。

B:

新感诱发,阳盛体质初发即卫气同病,阴虚体质初发即卫营同病。

6.温热毒邪:

温毒,一是局部红肿热痛,甚或溃烂。

一是具有传染性。

7.疫疠邪气:

(疠气,戾气,)温疫。

温热病治疗原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治上焦要用质地轻扬之品以透泄表邪,举邪外出;治中焦要调整脾胃升降功能,使其恢复平衡;治下焦要用重镇沉降之品以滋阴潜阳。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凉血清热;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温热邪气易伤津液,时时考虑存阴。

热邪伤阴与内伤杂病的阴虚不同,所以用药应甘寒,酸寒,咸寒,使之润而不腻,补中有清。

温热病

卫分证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一、风热外袭,卫外失司: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或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辛凉平剂银翘散:

连翘30,银花30,苦桔梗18,竹叶12,生甘草15,芥穗12,淡豆豉15,牛蒡子18.上杵为散,每服18克,鲜苇根30克汤煎,香气大出(3-5分钟),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每天4次,轻者每天3次。

病不解者,作再服。

胸膈闷者,加藿香9克,郁金9克,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12克;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各15克;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咳者,加杏仁9克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12克,麦冬12克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9克,黄芩9克,栀子9克之苦寒与麦冬6克,生地6克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二、风热外袭,肺失宣降:

但咳,身不甚热,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轻剂桑菊饮:

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3克,桑叶8克,菊花3克,桔梗6克,甘草3克,苇根6克。

多加冬花,紫菀,桑白皮,葶苈子。

二三日不解,燥在气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入营分,加元参6克,犀角3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三、晷热致咳:

发热,微恶风寒,干咳无痰,咳声清亮,咽干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

鲜荷叶边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6克,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甘草3克,桔梗6克,甜杏仁6克,麦冬9克。

知母也可加入。

四、燥热外袭,卫外失司: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干口渴,唇干鼻燥,干咳无痰或少痰,尿少而黄,舌边尖红苔蔳白而燥,脉浮数而右大。

桑杏汤:

桑叶3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

煎煮顿服。

重者,再作服。

五、燥热外袭,肺失宣降:

桑菊饮。

六、烂喉痧毒侵肺卫:

初起憎寒发热,继而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

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清咽栀豉汤:

生山栀9克,香豆豉9克,香银花9克,苏薄荷3克,牛蒡子9克,粉甘草3克,蝉衣2克,白僵蚕6克,乌犀角2克,连翘壳9克,苦桔梗5克,马勃5克,芦根30克,灯芯20寸,竹叶3克,水二盅,煎八分服。

犀角可用橄榄代。

表郁较重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等以辛散表邪。

咽喉红肿,尚未糜烂者,可用玉钥匙(焰硝45克,硼砂15克,冰片5克,白僵蚕10克)吹喉。

气分证

一、热邪壅肺:

身热,不恶寒,咳喘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咳吐稀涎,口渴,有汗或无汗,舌红苔黄,脉滑数。

麻杏石甘汤:

麻黄9克,杏仁9克,石膏9-27克,甘草6克。

痰多者可加浙贝母,栝蒌,葶苈子,桑白皮,或用竹沥兑入。

二、肺胃热炽:

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数而有力,右大于左。

辛凉重剂白虎汤:

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9克,白粳米9克。

白虎汤四禁:

“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阴液损伤,或重感表邪。

“脉沉者,不可与也。

”沉而有力,在阳明大肠,沉而无力,虚证可知。

“不渴者,不可与也。

”湿热病不渴。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外有寒邪束表。

三、暑伤津气:

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王氏清暑益气汤:

西洋参9克,石斛9克,麦冬6克,黄连5克,竹叶9克,荷梗9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西瓜翠衣12克。

四、肺胃热炽,津气两伤:

壮热,大汗出,渴喜冷饮,微喘鼻煽,倦怠乏力,背微恶寒,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芤。

白虎加人参汤。

加党参9克。

五、胃热仍盛,津气已伤:

发热心烦,口渴,倦怠乏力,舌红苔少,脉浮而促。

减味竹叶石膏汤:

竹叶`15克,石膏24克,麦冬18克,甘草9克。

六、津气欲脱:

身热骤脱,大汗不止,喘息气微,精神萎靡,脉散大无根。

生脉散:

人参9克,麦冬6克,五味子3克。

七、亡阳脱液: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白,脉微细欲绝。

参附汤+四逆汤+龙骨,牡蛎。

或可加萸肉,五味子。

八、燥热伤肺:

身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燥,咯痰带血,气逆而喘,胸闷胁痛,咽喉干燥,鼻燥,齿燥,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而燥,脉数。

清燥救肺汤:

石膏7克,甘草3克,霜桑叶9克,人参2克,杏仁2克,胡麻仁3克,阿胶2克,麦冬6克,枇杷叶2克。

痰多加贝母,栝蒌;血枯加生地;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九、燥热化火,上犯清窍:

发热,咽痛,目赤,齿龈肿胀疼痛,耳鸣,舌红苔黄薄黄而干,脉数。

翘荷汤:

薄荷5克,连翘5克,生甘草3克,黑栀皮5克,桔梗6克,绿豆皮6克。

十、湿热化燥,上攻咽喉。

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利,有阻塞感,舌红少苔,脉数。

银翘马勃散:

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银花15克,射干9克,马勃6克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

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18克,桔梗15克,苇根15克。

每服18克。

十一、烂喉痧毒壅气分:

壮热,口渴,烦燥,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

清气解毒。

余氏清心凉膈散:

连翘9克,黄芩9克,山栀9克,薄荷3克,石膏18克,桔梗3克,甘草3克,竹叶七片。

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同时用锡类散(象牙屑三分,珍珠三分制,青黛六分飞,冰片三厘,壁钱—泥壁上者是--二十个,西牛黄五厘,焙指甲五厘,共研细末,密装瓷瓶中,勿使泄气,每用少许吹于患处)少许,吹于患处,以清热解毒,去腐生新。

十二、热郁胸膈:

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恶心欲呕而不得呕,舌苔略黄,脉略数而寸部有力。

栀子豉汤:

栀子18克,香豆豉18克。

十三、热痰郁阻胸膈:

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恶心欲呕,舌苔黄腻,脉滑数。

瓜蒂散:

甜瓜蒂3克,赤小豆6克,山栀子6克。

虚者加人参5克。

十四、痰热结胸:

高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不痛,便秘,溲短,舌苔黄滑,脉洪滑。

小陷胸加枳实汤:

黄连6克,栝蒌9克,枳实6克,半夏15克。

十五、热郁胆腑:

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黄芩9克,芍药9克,炙甘草3克,大枣3个,淡豆豉12克,玄参9克。

如热郁少阳之经,寒热往来而胸胁胀闷,心烦明显者,加入柴胡,山栀。

如兼表证者,加葛根,蝉衣,薄荷。

如呕吐较甚者,或呕吐如喷者,加龙胆草,川连,并佐玉枢丹止呕。

十六、热郁少阳:

寒热往来,热重寒轻,或但热不寒,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或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春温病初发于少阳者,邪气在半表半里而又偏于半里;伤寒的少阳病,邪气由表入里,初起是在半表半里而偏于半表)

黄连黄芩汤:

黄连6克,黄芩6克郁金5克,香豆豉6克,可加白芍,甘草,元参,滋阴降火,竹茹清热止呕,羚羊角清肝凉胆。

(不过我个人认为小柴胡加芒硝更合适)

十七、热灼胸膈:

身热不已,烦燥不安,胸膈灼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滑数。

清泄膈热。

凉膈散:

大黄酒浸60克,芒硝30克,甘草18克,山栀子炒焦24克,薄荷21克,黄芩酒炒30克,连翘30克,研为未,每服15克至30克,加竹叶15片,清水煎,去滓,温服。

日三夜二,以得下热退为度。

如大便不秘而烦燥,口渴,唇焦者,去芒硝,加花粉,芦根。

十八、小肠热炽,津液大伤:

高热,无汗,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少,涩滞不利,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冬地三黄汤:

麦冬24克,黄连3克,苇根汁半酒杯,元参12克,黄柏3克,银花露半酒杯,细生地12克,黄芩3克,生甘草9克

十九、肺热移肠:

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苔黄,脉数。

苦寒清热止利,葛根芩连汤:

葛根40克,炙甘草10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

肺热甚加银花,桑叶,桔梗等以清肺,腹痛甚加白芍以和营止痛,下利赤白相兼者,加白头翁以清热解毒,凉血止利,如呕恶者,加藿香,姜竹茹以化湿止呕。

二零、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初起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

清热止血,润肺清肠。

阿胶黄芩汤:

阿胶9克,黄芩9克,甜杏仁6克,生桑皮各二钱,生白芍3克,生甘草2克,鲜车前草15克,甘蔗梢15克。

二一、肺燥肠闭:

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胀满,便秘。

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五仁橘皮汤:

甜杏仁9克,松子仁9克,郁李仁12克,原桃仁6克,柏子仁6克,橘皮5克。

二二、阳明温毒(天花、梅毒)

二三、温毒(大毒瘟,吓蟆瘟)

初起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甚则目不能开,或伴咽喉肿痛,继则憎寒渐罢面势增高,口渴引饮,烦躁不安,头面欣肿,咽喉疼痛加剧,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或痄腮两腮肿胀酸痛。

内服普济消毒饮:

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兰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上方为未,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便秘加大黄。

外用三黄二香散:

黄连3克,黄柏3克,生大黄3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上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用香油调敷。

也可有如意金黄散。

二四、温疟:

发热不恶寒,骨节红肿热痛,时有呕恶,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白虎加桂枝汤:

知母18克,生石膏48克,粳米9克,桂枝木9克,炙甘草6克。

二五、有形热结:

A、热结腑实:

高热,日脯潮热,手足辄然汗出,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气味恶臭,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时有谵语,舌红苔黄燥,甚则焦燥,脉沉实有力。

三承气汤。

(在生理状态下,人体的气机通畅,阳气气推动津液血运行于全身,环流不息,这就是津气相承。

B、热结腑实,兼痰热结胸:

高热,口渴,大便秘结,腹满痛,痰涎壅盛,胸脘痞闷,按之作痛,舌红苔黄燥,脉沉滑躁动。

小承气合小陷胸汤:

生大黄15克,厚朴6克,枳实6克,半夏9克,栝蒌9克,黄连6克。

C、热结腑实,兼阴液素亏:

增液汤:

元参30克,麦冬24克,细生地30克。

(观察24小时,仍不下,调胃承气汤和之)(个人认为平素阴血虚而便秘者,宜用增液汤合四物加减。

血瘀而便秘者,常有神经症状,宜用桃核承气汤。

二六、热结腑实,下之不通诸证:

A、应下失下,气阴两虚:

身热,便秘,腹满痛,口干咽燥,齿黑唇裂,倦怠少气,精神萎靡,甚至神志昏迷,目不了了,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肢体震颤,舌苔黄燥或焦燥,脉沉细弱。

新加黄龙汤:

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5克,生大黄9克,芒硝3克,元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5克,海参二条,姜汁6匙。

B、痰热阻肺,热结肠腑:

身热,便秘,腹满痛,痰涎壅滞,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15克,生大黄9克,杏仁粉6克,栝蒌皮5克,(宜用全栝蒌30克,痰多可加竹沥30克)

C、小肠热盛,大便热结:

身热,便秘,腹满痛,小便涓滴畅,溺时热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红苔黄燥,脉沉数而左尺弦劲。

导赤承气汤:

赤芍9克,细生地15克,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柏6克,芒硝3克。

D、热入心包,热结肠腑:

身热,神昏,痰壅气粗,四肢厥逆,便秘,腹满痛,渴欲冷饮,饮不解渴,舌蹇,质绛苔黄燥,脉沉数有力。

牛黄承气汤:

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9克,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E、热结肠腑,无水舟停:

身热,大便秘结,腹满痛,口干唇裂,甚至齿燥,舌黄焦燥,脉沉细。

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中加大黄9克,芒硝5克。

二七、热结腑实,下后诸证:

A、有形热结已去,无形热邪浮泛:

无形热邪浮泛于表而阴液已伤,“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与散不同:

银花15克,连翘9克,竹叶6克,生甘草3克,麦冬12克,细生地12克)主之。

有形热结虽去,阳明胃热仍盛,“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

无形热盛又兼津气大伤,“脉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B、有形热结已去,无形燥热不解,“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者,清燥汤(麦冬15克,知母6克,人中黄5克,细生地15克,元参9克)主之。

C、有形热结已去,无形热郁胸膈,“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恼,甚至反复颠倒,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加甘草。

若呕者,加姜汁。

D、下后邪气复聚,护胃承气汤(生大黄9克,元参9克,细生地9克,丹皮6克,知母6克,麦冬9克),增液汤,益胃汤(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5克),复脉辈。

E、下后宜忌------下后,进食要待一昼夜之后,而且是进少量清淡饮食,如流质或半流质之类。

二八、肺胃津伤:

低热或不发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干舌燥,舌红苔少,脉细。

沙参麦冬汤:

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5克,麦冬9克,生扁豆5克,花粉5克。

二九、热邪已退,胃阴损伤:

低热或不发热,口燥咽干,或干咳,或口渴喜饮,舌红苔少,脉细或略数。

益胃汤,雪梨浆,五汁饮,玉竹麦冬汤(玉竹9克,麦冬9克,沙参6克,生甘草3克),牛乳饮(牛乳一杯,重汤炖熟,顿服)。

三零、温病后期,阴虚内热:

温病后期,口渴甚者,雪梨浆方。

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方:

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

欲清表热,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源,加知母;欲救阴血,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加滑石。

三一、温热病治疗禁忌

A、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之,忌五苓、八正辈。

B、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服之反燥甚。

营分证

一、营热阴伤:

身热夜甚,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心烦燥扰不寐,甚或时有神昏谵语,或见斑点隐隐,舌红绛无苔,脉细数。

清营汤:

犀角9克,生地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

营热阴伤:

清营汤。

二、营热发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

三、卫营同病:

身热夜甚,微恶风寒,咳嗽,胸闷,心烦不寐,皮肤发疹(皮肤红点突起,形如粟米,高出皮肤,拂之碍手,压之退色,属皮下丘疹),疹点红润,舌红绛,脉细数。

银翘散加细生地12克,丹皮9克,大青叶9克,麦冬18克,赤芍12克,倍元参18克方。

(兼治伏暑,头痛,微恶风寒,舌赤,口渴无汗。

四、气营两燔:

高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绛苔黄燥,脉数。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元参12克,细生地18克,麦冬18克。

五、烂喉痧毒燔气营:

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燥,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

清气凉血,解毒救阴。

凉营清气汤:

犀角尖五分,鲜石斛24克,黑栀6克,牡丹皮6克,鲜生地24克,薄荷叶八分,川连五分,赤芍6克,玄参9克,生石膏24克,生甘草八分,连翘壳9克,鲜竹叶三十张,芦根30克,茅根30克,金汁30。

如痰多加竹沥30克,珠黄散(珍珠9克,西黄3克,研为极细粉,无声为度,密闭)每日服二分。

六、烂喉痧余毒伤阴:

咽喉腐烂渐减,但仍疼痛,壮热已除,惟午后仍低热,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脉象细数,舌红而干。

滋阴生津,兼清余热。

清咽养营汤:

西洋参9克,大生地9克,茯神9克,大麦冬9克,大白芍6克,天花粉12克,天门冬6克,玄参12克,知母9克,炙甘草3克。

余毒仍盛加乌犀角。

七、营热动风(暑痫):

身热夜甚,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心烦躁扰,不寐,甚或时有神昏谵语,两目上视,手足,颈项强直,甚或角弓反张,舌红绛无苔,脉弦细数。

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方,兼服少量紫雪丹。

八、气营阴伤:

舌赤,口渴,汗多。

加减生脉散:

沙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丹皮6克,细生地9克。

九、热盛动风:

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狂乱,神昏,痉厥,舌干绛,脉弦数。

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片5克先煎,霜桑叶6克,川贝12克,鲜生地25克,钩藤9克后下,菊花9,茯神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克,鲜竹茹25克与羚羊角片先煎代水。

兼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生石膏,知母。

兼腑实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

兼营血分热盛而见舌质红绛,肌肤发斑者,加犀角,板蓝根,丹皮,紫草。

如项强痛显著,可加葛根。

如角弓反张或抽搐,较重,可加全蝎,地龙,蜈蚣。

如神昏不醒,可加服紫雪,安宫牛黄丸,或加菖蒲,郁金。

如痰涎壅盛,可加竹沥,生姜汁。

一十、热陷心包:

身热灼手,痰壅气粗,四肢厥逆,神昏谵语,或昏愤不语,或见手足,舌短缩,质红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清宫汤(玄参心9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犀解尖6克磨冲,连心麦冬9克)、加味清宫汤(清宫汤中加知母9克,银花6克,竹沥5茶匙)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

安宫牛黄丸长于清心凉营,豁痰开窍;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清心安神;紫雪长于凉肝清热,止痉息风。

药源不足,可在清宫汤中加入豁痰开窍的药物(竹沥30克、胆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2克),来代替。

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亦可。

一十一、内闭外脱:

身热,神志昏愦不语,倦卧,或兼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至宝丹合生脉散(人参9克,麦冬6克,五味子3克),参附汤(人参30克,熟附子15克)。

一十二、心疟:

身热,烦渴,神昏谵语或狂躁不安,口气重,舌赤苔中心黄燥或黄浊,脉弱而数。

加减银翘散送服安宫牛黄丸。

十三、热在心营,下移小肠:

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渴不欲饮,小便短赤热痛,舌绛。

清心凉营,清泻火府。

导赤清心汤:

鲜生地18克,朱茯神6克,细木通2克,原麦冬3克,粉丹皮6克,益元散9克,淡竹叶30支,莲子心30,辰砂染灯芯20支。

莹白童便一杯冲。

十四、热闭心包,血络瘀滞:

发热夜甚,神昏谵语,漱水不欲咽,舌绛无苔,望之若干,扪之尚润,或紫晦而润。

清营泄热,开窍通瘀。

犀地清络饮:

犀角汁四匙,粉丹皮6克,青连翘5克,淡竹沥两瓢,鲜生地24克,生赤芍5克,原桃仁九粒去皮,生姜汁二滴。

先用鲜茅根30克,灯芯五根,煎汤代水,鲜菖蒲汁两匙冲。

血分证

一、热伤肺络,气血两燔:

身灼热,口烦渴,咳嗽气粗,甚则喘急鼻煽,头目昏闷不清,甚则神昏,骤然血衄血,咯血,甚则口鼻涌血,舌绛苔黄,脉数或芤,或微细欲绝,或散大。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或白虎汤,或调胃承气汤。

(血热导致的出血,不能用炭类止血药;血热所致的耗血伤阴,不能用补血药。

二、气血两燔发斑:

壮热,口渴,心烦躁扰,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斑色紫黑,舌绛紫苔黄燥,脉细数。

化斑汤:

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9克,元参9克,犀角6克(水牛角30克代),白粳米9克。

或白虎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三、斑的形态:

形如大豆或联结成片,斑斑如绵纹,不高出皮肤,拂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属皮下紫癜。

斑疹治疗禁忌------斑疹之邪在血络,只喜轻宣凉解,宜用清营凉血之品,而禁升提,壅补之药。

热结腑实而致斑疹,应以调胃承气汤微和之,不可用大承气汤猛攻急下。

(温病五死:

1、肺之化源绝者死。

2、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3、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

4、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5、热邪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

四、真阴耗损:

低热稽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唇裂,形体消瘦,皮肤干干皱,齿干而黑,耳聋,神倦欲眠,舌质干绛甚或紫晦,脉虚大或迟缓结代。

(邪实的表现少,正虚的表现多)

滋阴复脉法:

加减复脉汤(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剧者加甘草至30克,地黄24克,白芍24克,麦冬21克并加重服用次数),救逆汤(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龙骨12克,生牡蛎24克),

一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牡蛎30克)。

五、亡阴脱液:

不发热或低热,目陷睛迷,齿燥如枯骨,齿上积垢,呃逆声微,二便不通,两颧红赤,四肢厥逆,神昏嗜睡,手指但觉嚅动,甚或,心中憺憺大动,虚喘息微,舌瘦薄痿软,光绛无苔,脉细促或微细欲绝。

滋阴增液,潜阳固摄法。

二甲复脉汤:

加减复脉汤内加生牡蛎15克,生鳖甲24克(真阴耗损加“手指但觉嚅动”),

三甲复脉汤:

二甲复脉汤内加生龟板30克(真阴耗损加“心中憺憺大动,甚或心中痛”),

大定风珠:

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板12克,干地黄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18克,炙甘草12克,生鸡子黄二枚,生鳖甲12克。

喘加人参,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真阴耗损加“时时欲脱”),

专翕大生膏:

人参1000克,茯苓1000克,龟板500克,乌骨鸡一对,鳖甲500克,牡蛎500克,鲍鱼1000克,海参1000克,白芍1000克,五味子250克,麦冬1000克,羊腰子八对,猪脊髓500克,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