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8780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docx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docx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

2009年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

2009年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四上《小小通讯录》

架起友谊之桥——好友通讯录

 

教学目标

知识

1.了解表格的基本构成

 

技能

1.能够通过菜单方式制作基本的二维表格

2.能在表格中输入内容

 

情感

1.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

硬件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投影。

软件环境:

1.事先准备一些素材放于课程资源库中(锦囊妙计、上课课件PPT、生活中常见的表格素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谈话导入,设置悬念(2分钟)

师:

我是来自实验小学的张老师,今天不是老师第一次来西周小学,但却是第一次过来上课,所以忍不住有点紧张。

还是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放松放松吧!

大家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找找我的好朋友”)

师:

这是老师上周五特意从欧老师那里要来的一份我们班所有同学的个人信息,你能从中找到班上好友的信息吗?

生:

打开桌面上的文档,回答问题

师:

(“***,你找到好朋友了吗?

”“这位同学好像已经找到了,请你介绍一下你的这位好朋友,可以吗?

”“能告诉老师谁是你的好朋友吗?

找到她的电话号码了吗?

”……

师:

看来要从这份凌乱的资料中快速找到你的好朋友确实有点难度,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

回答(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做成一份通讯录…)

(二)借用智力题,引出表格(3分钟)

师:

在决定方法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做一道智力题。

(出示PPT课件)

师:

请问站在小芳前面的是哪位同学?

生:

对着电脑思考,回答问题(小明,小华,…)

师:

好像有点难度(故意看下时间)现在呢?

(出示PPT中的表格,再让学生回答)

师:

你发现了什么?

生:

下面这个表格中的内容其实跟上面的文字是一样的。

师:

再来看看,又是谁站在小圆的后面?

生:

异口同声答小龙。

师:

从这一道题,我们可以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表格可以更加简洁、清楚地表述相关的内容。

(课件PPT出示)

师: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哪些这样的表格?

生:

课程表、值日轮流表、通讯录,……

师:

(大屏幕出示收集的一些表格素材)因为利用表格可以把很多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存放,从而方便人们的查找,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师:

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如何快速有效地找到自己好友的信息呢?

生:

利用表格对好朋友的信息进行整理,即制作成好友通讯录。

(揭示课题:

好友通讯录)

通过游戏,拉近关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后呼应,巧妙引出本堂课的课题,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任务。

 

二、任务驱动 学生探究

环节一:

课件辅助,认识表格(5分钟)

师:

那么你知道一张表格有哪些元素组成吗?

或者表格中各相关部分的名称。

请大家把书翻至第23页,1分钟时间阅读第一部分:

认识表格。

(根据书上的表格,同时借助于课件来认识行、列、单元格)

师:

(教师用自己的通讯录为例来进一步理解行和列的概念,以及行数和列数的确定。

环节二:

明确任务,制作通讯录(12分钟)

A.建立空表

师:

说得有点多,有些同学已经蠢蠢欲动了。

OK,请大家马上打开桌面上的《找找我的好朋友》,在文字后面设计一张表格,做成你的好友通讯录。

如果有困难,大家可以自己看书或是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当然也可以观看大屏幕里的锦囊妙计。

(大屏幕出示制作方法)

师:

刚才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已经搭好了通讯录的框架,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他是怎么操作的

生:

上台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师:

这位同学做得非常棒,掌声谢谢他。

不过老师还要告诉大家,其实制作表格的方法除了刚才那位同学使用的方法外还有另外的方法(课件展示)

生:

没完成的同学继续完成,做好的同学试着用另外的方法建立一个表格。

师:

巡视,个别辅导

B.输入内容

师:

很多同学都已经顺利搭好了通讯录的基本框架(表格),那接下来做什么呢?

生:

填写信息。

(此处也可以直接通过大屏幕进行提示下一步的要求)——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小结

师:

大家暂停一下,老师刚才发现一个同学输入文字的方法很快,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输入的。

生:

演示把文档中的信息通过复制、粘贴的方法移到表格中。

师:

这位同学真是有办法,说明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大家在平常的学习中也应该如此。

生:

继续操作。

环节三:

精益求精,美化通讯录(5分钟)

师:

我们比较一下这两张通讯录,你更喜欢哪一张?

(大屏幕展示比较)

生:

明确任务,进行美化操作

环节四:

展示作品,评价交流(5分钟)

a.作品分享交流:

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选择跟她做朋友吗?

b.保存

认识表格的行、列与单元格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确实需要一点技巧。

培养学生整理、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适时利用半成品

合理利用学习小助手(锦囊),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取知识,找到答案。

老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评价、反馈、小结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通过直观的比较,引出美化这一任务

引导孩子正确评价欣赏别人,善于肯定和表扬

 

三、课外延伸(依课堂剩余时间而做取舍)

P25:

课后练习:

制作常用电话号码表

分层教学,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

 

四、课堂小结

(3分钟)

预设: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也想送大家几句话……(关于友谊或朋友的名言警句)

最后:

(大屏幕展示)

与课题进行呼应:

架起友谊之桥

让学生对之前的学习做一简单回顾和梳理,同时也做到前后呼应

理解友谊的重要,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板书设计

小小通讯录

 

教学反思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

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

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发现问题

改进意见

 

 

【课后反思】

23日早上西小的这堂《小小通讯录》是自己第三次借班上课,2006年11月县新课程展示课在文峰学校,2009年11月11日县优质课评比在石浦小学,以及这次我们小学西组的教研活动。

不论是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的教坛一颗新,还是已经历经四年“洗礼”的年轻教师,每一次外出上课,自己心里总归是忐忑的。

尽管是同一份教材,同一个课题,但每次课后跟着各位前辈老师的指导和随着自己的慢慢领悟和成长,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自然也有了不一样的见解,更何况面对完全陌生的教学对象,课堂的不可预知性尤为突出。

于是乎,便有了三度上课,三份教案。

在这里首先要谢谢我们的教研员陈老师和欧大祖长,让自己有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登台亮相”。

特别是陈老师,上周四还特意打电话过来针对石浦小学的那堂课进行细致的分析点评,同时也给我提了建议:

任务设计的素材选取是否可以来源于学生。

周五早上要来一份上课班级的学生信息,觉着已没有时间按那个要求去进行试教,也只好将希望寄托于周末两天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实如此。

通过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到地印证了一节有效的课首先应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也就是陈老师一直强调的任务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全面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何?

尽管当铃声响了之后,学生的好友通讯录仍没有最终完成,但应该承认,来源于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确实能在课堂上真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下午的评课,许是很久没有参加教研活动之故,突然觉着欧组所谓的让执教老师介绍一下课堂设计和谈一下自己的课后感想很突然。

没待自己的大脑缓过神来,嘴巴已经条件反射似地开始工作了,杂乱无序,由此“开张”。

冯晓云老师说: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这话不假。

上完课,执教老师除了有一个整体模糊的感觉外,其余的细节许是真的需要听课老师来指点迷津的。

结合课后各位前辈老师的点评,觉着是可以做如下调整:

1、导入部分。

每次上课,尽管事先有所准备,但还是免不了说很多“废话”。

这堂课的导入,自己着实是斟酌了很久。

按照陈老师的意思,选用上课班级学生的信息,如何自然地抛出任务便成了前两天搁在脑海里的包袱。

刚才翻出周六晚上自己打的草稿,上面还清楚地写着,是先做智力题再抛任务呢?

还是反过来。

本想敲定之前征求下我们的小团体组长陈辉前辈的,但后来还是觉着太晚不好意思,自己决定作罢。

想想陈老师后来总结时候所说的,如果是借班上课,更可以将那道智力题放在上课之前,一来是作为课前的热身,活跃课堂气氛,二来则是为之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出去学习的机会不是很多,没有意识到这点,这回长见识了。

2、重难点的突破。

关于这点,相对于石浦小学那堂课而言,首先得肯定一下自己的进步。

不过尽管如此,存在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结合之后的点评,个人还是比较欣赏三小梁灵斌老师的将重难点细化弱化之说和陈辉老师所言的通过增减行列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列标题在通讯录中的实际意义,欧大组也说可以利用暴露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解决,然后进一步理解掌握。

3、板书的规范。

言及板书,自己更为羞愧了。

记得上次优质课结束后陈老师发的那篇活动后记里就强调了上课板书问题,而且那天电话中也作了要求。

想法是有的,这点我承认,不过到了那边看到的只是一小块黑板,而且按照学生的座位布置,似乎起不了太大作用,而且自己事先在课件里也有准备,于是乎,黑板又成了自己的“草稿”。

这点以后要改。

4、锦囊(小助手)的使用。

跟之前的那堂课相比较,这节课自己的课前准备明显来得充分,石林老师也说自己的课件充实了很多。

比如锦囊,自己根据对课堂的预设,将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也都事先想好了对策,也就是课件中锦囊妙计的展示。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则更要求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借助于教材、小组合作又或是学习小助手,从而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初衷是好的,但真正落实的效果如何,各位听课的老师也都看在眼里。

沈云峰老师指出的锦囊出现的时机怎么来确定,亦即如何合理地甚至是巧妙地运用锦囊(帮助文件),这也应该是执教者所要关注的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