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8707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docx

《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docx

神州智达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

神州智达2016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

神州智达2016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四)语文

第卷

(阅读题共70分)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最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一。

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游玩,庄子说:

白鱼从容游动,这鱼真快乐啊!

惠子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绝不是对游鱼之乐的知,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存在游鱼之乐,而是对游鱼之乐的体验——他体验鱼会如此——其实鱼并不如此,但他根本不在乎鱼非如此。

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而庄子所说的知,则是生命的体验。

惠子虽然泛爱万物,但他与万物是分离的,物与物之间是孤立的,他所谓是以人的知识谱系将万物连接,并非是万物自身所具有的。

他是看世界,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界的观照者;他是分析世界,世界成了人的理的对象,世界被理所征服。

庄子看到了惠子守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

庄子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

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

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

在神遇而不是目视中,会通合一。

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

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

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

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

人本来就是世界的一分子,人用人的目光看待世界时,似乎从这世界抽离出来,世界是我的对象。

在对象化中,世界丧失了本身的独立意义,世界变成了人的知识、价值的投射,人也在对象化中撕裂和世界密合的整体。

庄子所反对的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做法。

庄子认为,这合于人理,并不合天理。

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

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

物化的概念是由《齐物论》结尾处一个关于梦化蝴蝶的故事中引出的。

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

庄子的境界,解除人精神的套,因为人在套中,就很难真正感受到欢乐。

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说心态并不是说庄子哲学强调主体性,相反,他是要放弃这种主体性。

心态自由、平和,当下即是云水,庙堂即是山林。

正像宗白华先生所说的:

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人,走到自然中间,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听见了泉声,以为是情调,会着了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诉说着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的想望。

元赵子昂有《落花游鱼图》,后人多有仿作,画的就是庄子之意,画上他题有一诗云:

溶溶绿水浓如染,风送落花春几多。

头白归来旧池馆,闲看鱼泳自沤波。

他通过落花游鱼发现了自己久已疏落的世界,那个人真性自在优游的世界。

(选自《美学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正因为我感受到了游鱼从容无拘束的快乐,于是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

B.惠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认知,因为物与我是分离的,孤立的,我无法判断游鱼是否快乐。

C.庄子以心灵与世界神遇,他致力于凿通人与万物的界限,以纯粹的体验,构建了一个超越科学、名利的美的世界。

D.庄子的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他承认理的存在,并在忘我的境界中与万物合而为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强调人是世界的在者,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我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并不在世界之外。

B.惠子将物与我分开,世界是我所观察的对象,在对象化中,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被撕裂开来。

C.庄子提倡人要放弃主体性,解除人精神的枷锁,从世界中抽离出来,与万物会通合一,这样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D.通是庄子所追求的境界,在通的境界中人所感受到的真正的快乐不在外物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庄子眼里,我对世界的知是自我生命的体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这种诗意心灵的体现。

B.山林之想、云水之乐皆是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的结果,是心态自由平和的体现。

赵子昂的《落花游鱼图》就表现了这种心态。

C.从庄子会通合一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诗意的;从惠子科学认知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理性的。

D.物化从主观角度看世界,对象化从客观角度看世界,二者互为补充,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

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

甫冠,为行台从事。

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

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

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

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

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

一日,帝问:

郎俸几何?

居贞以数对。

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

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

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

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

不拜。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

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

居贞曰:

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

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

不乘隙先取之。

驿闻。

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

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

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

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

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

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

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

比还,不戮一人。

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

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B.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C.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D.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

刚刚加冠。

古代未成年男子不带冠,19岁或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郎中:

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C.品秩:

官品与奉秩。

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D.楮币:

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

后泛指一般的纸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

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

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为他增加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我战机。

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

D.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

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

在平定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

(2)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蝶恋花

谢逸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

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8.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两句描写了什么情景?

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9.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劝学》中,荀子以雕刻金石为喻来说明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将自己一生漂泊的经历与当下孤寂的境地凝结为两句诗:

,。

(3)范仲淹《渔家傲》中的,两句,写出了诗人尚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家,只能借酒浇愁的心情。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神童

【德】托马斯·曼

神童进来了,大厅里静下来。

大厅里静下来后,人们鼓起掌来,是位有权势的公众领袖带头鼓起了掌。

虽然什么也没有听到,但他们却热烈地鼓掌,因为一个强大的广告机构已经为神童做了宣传。

他叫比比,长着像一切孩子一样善良的面容,小鼻子稚嫩,小嘴巴天真。

他看起来好像九岁,却被说成七岁。

人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否相信。

但他们想,说一点儿谎是一种美事。

他们想,如果人们没有一点善良的愿望,不对一些事情马虎一点的话,那么日常生活中哪里还会有虔敬的心情和赞扬呢?

神童向大家致谢,一直到欢迎的掌声停息下来为止;然后他走向钢琴,坐在椅上,露出一丝伶俐的表情取悦听众,他知道他必须表演,让他们高兴。

他用食指在钢琴上弹出第一个音响,一个意想不到的强有力的音响,就像吹奏的喇叭声一样。

其余的手指跟看弹起来,乐曲就开始了。

这是一间华丽的大厅,是一家一流的新式旅馆,琦上画着玫瑰红色的、肉色的彩画,厅里有许多柱子,挂看镶花边的镜子,天花板上、墙上、柱上各种灯不计其数,有伞形花序的,有束形的,放射出明亮的、金色的光线,把大厅照得如同白昼……所有的椅子全坐满了人,甚至两边过道和后面也都站满了人。

前面坐着一排一排上流社会的先生和太太,正中是公主,一个瘦小的、已经有些皱缩的老公主,旁边站着她的女侍官。

当她注视着神童演奏时,她把双手紧紧地交叠在胸前,头侧向一边,显示出一种高雅安宁的神态。

比比有力地结束了一曲,从椅子一边下来,徽笑地期待着听众的鼓掌喝彩。

喝彩声突然响起来了,大家一致地、感动地、热烈地鼓着掌:

看哟,当这孩子致谢时,他的腰身多么柔软可爱!

鼓掌,鼓掌!

这个精明干练的小家伙多么了解怎样去招引这些掌声啊!

一个侍者把三个巨大的月桂花环送到舞台上,比比向大家致意。

他看着花环上那五彩缤纷的缎带,有些快乐,虽然,这些东西早已使他感到厌烦。

他可爱地、犹豫地向大家致意,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尽情喝彩鼓掌。

他想,下面要演奏的幻想曲还要好得多,但你们都痴爱这首《猫头鹰》,你们这些听众;虽然这曲子是我创作演奏的第一首也是最糟的曲子。

接着他演奏了一首沉思曲和一首练习曲——说真的,节目相当丰富。

衷诉和欢呼,飞升和沉沦……我的幻想曲。

比比这样想着。

听啊,现在是升C大调!

他们是否会注意这些啊?

咦,他们是不会注意的!

所以他至少要做一个好看的翻眼,抬眼望着天花板,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人们一长排一长排地坐着,目不晴地看着神童。

一位商人想:

艺术,自然啰……而且收入也不错,至少可净赚一千马克,这些都进了他们的腰包。

对了,他刚才演奏的是肖邦的曲子。

他是有一点错误的。

此外,他的指法是完全没有受过指教的。

钢琴女教师想。

一位批评家穿着发光的黑色上衣和向上翻卷的溅污了的裤子,坐在他的免票席上想:

作为人他还要成长,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典型,他是完全成熟了,他集艺术家的尊贵、无耻、欺骗、藐视、自我陶醉于一身,他太好了。

神童演奏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希腊狂想曲》,结束时入希腊的赞歌,他的那些同胞都非常高兴。

那位批评家却想:

他肯定要演奏这首赞歌的。

他什么鼓动的手段都不放过。

我要写篇文章,说这不是艺术。

但也许这却正是艺术。

艺术家到底是什么?

一个清稽的角色吧。

但我可不能把这些写下来。

他穿着溅污了的裤子离开了。

第九次或第十次出来谢幕之后,女侍官挽着神童来到公主面前。

孩子,你是怎样演奏得这样好的?

你坐下去的时候,乐曲就自然地来到你的手边?

是的,夫人。

但比比心里却想:

啊,你这个愚蠢的老公主!

外面衣帽间挤满了人。

一位年轻高贵的太太让她的两位兄弟帮她穿大衣和皮靴。

她美丽极了,蓝湛湛的眼睛水汪汪的,脸庞非常清秀,是一位真正的贵族小姐。

那钢琴女教师站在某个地方的熟人中间,正在批评他有点小错误,她大声地说着,同时向四下看了一眼……

一个小孩!

一个可爱的孩子!

那里面有一个值得敬佩的……一位姑娘大声地、单调无味地说道,我们大家都是神童,我们都是创造者。

有人慢慢地点点头,然后就沉默了。

那位姑娘目送着三位高贵的姐弟离去,她鄙视他们,但还是目送着他们离去,一直到街过育处消失为止。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神童出场后,大家跟着一位有权势的公众领袖鼓起了掌,然而他们什么也没有听到。

这正是为神童做宣传的广告机构所希望出现的结果。

B.小说第5段对大厅设施的描写既渲染了音乐会隆重与热闹的氛围,又起到照应前文的作用,暗示了主办方在宣传上投入之大。

C.小说中的批评家一方面看到比比身上存在的不足是,一方面又想着可不能把这些写下来。

通过对他的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表现了对他的讽刺。

D.小说以神童为题,这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比比这样少年老成的神童以及造就神童的环境的思考。

E.文章结尾处一位姑娘说我们大家都是神童,我们都是创造者,特意设置了这个唯一真正清醒的人物来点醒众人,并且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2)小说中的比比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对听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中批评家为什么说艺术家是个滑稽的角色?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a)题。

(25分)

及身未见中原定

——朱希祖的史学研究与爱国情怀

刘宜庆

史学大师朱希祖生于晚晴,留学日本。

他一生经历洪宪帝制、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诸多重大历史阶段。

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4年,病逝于重庆。

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葬礼极一时之哀荣。

回望他的人生和事迹,历史学家的良知和担当,令人敬仰。

作为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

研究历史必先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

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复制的材料。

1920年1月20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系的学生讲话,要点有三:

一、学历史要持自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二、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值者为编民史(野史)。

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不可以极力描写。

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

三、史学的目的,是注重将来。

将来之社会善恶,全根据现在;现在之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根据过去的历史的。

于是,又不得不研究过去社会情状,何以波波相续,以至于现在。

故现在者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一极重要之位置。

从这个谈话,可以感知到朱希祖对历史学的基本观点,治史以搜集材料、考订事实为基础,以探索历史哲学、指挥人事为归宿。

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朱希祖深痛国难严重,重新研究南明史乘,以发扬民族精神。

1934年,日寇步步进逼,华北上空,战争阴云密布。

大敌当前,而国内割据军阀势力各据一方,不能拧成一股绳共御外侮,也令朱希祖无法安心读书治学。

10月20日,他记日记曰:

国家将亡,尚阋墙不已……忧心如焚,不能阅书者竟日。

在这种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大敌当前,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

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本着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的目的,挑起了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他们的足迹,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东南至句容淳化,北至长江。

举凡史乘记载,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

他们是最早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面文物进行考古的,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等13处六朝古墓。

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他深知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

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

虽然身在重庆大后方,朱希祖却时刻心系抗日。

1939年12月21日,他作长诗《天都烈士歌》,悼念章门弟子吴承仕。

此诗在全国抗战背景下激发军民士气,起到了诗战的作用。

朱希祖与朱偰父子二人联手创办的《万里长城歌》,同样慷慨激越君不见,长城万里气吞胡,秦皇汉武逞雄图,但使长城名不灭,大汉天声终不绝……这些歌曲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朱偰的儿女们至今还记得人们含着热泪众声合唱的动人情景……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

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摘编自《一代史学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相关链接:

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傅振伦《朱希祖传略》)

朱希祖任北大史学系主任时,请李大钊到史学系讲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等。

朱希祖甚至把这一举措视为史学系改革的一项内容,他说:

希祖颇思以欧美新史学,改革中国旧史学,曾聘西洋史教授翻译新史学及唯物史观等书,从事鼓吹,此为本系可记之事二也。

朱希祖在政治上、学术思想上与李大钊并非同道,但他赞赏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所以聘请了讲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开课,这在当时是需要胆识的。

(周文玖《顾颉刚与朱希祖、李大钊的学术关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史学家,朱希祖以良知与担当为治学之要,突破旧有的史学研究模式,对历史学的定位和研究方法有自己的认识。

B.国家将亡,尚阋墙不已……朱希祖的日记反映了他对抗战局势的担忧,如果各军阀内部的争斗不停止,国家就会不战而亡。

C.朱希祖不但在历史学研究中成就卓著,思想上也很开明,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史观,曾聘请李大钊到历史系讲课。

D.朱氏父子联手调查六朝陵墓,并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其目的是防止日寇盗掠重要文物,发扬民族精神。

E.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抗日战争为主要历史事件进行叙事,主要表现朱希祖对历史学研究的贡献及其在抗战中的爱国情感。

(2)朱希祖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6分)

(3)及身未见中原定作为本传记选节的主标题,有何作用?

请简要回答。

(6分)

(4)朱希祖把历史研究放在深刻的社会背景下,让历史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企业家是后天造就的,而非天生的。

经营好自己的公司更多的是响应内心的召唤,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从是一种的职业。

用户要做的只是靠在椅背上欣赏,程序会把每件事地展示出来,不需要用户,搜索说明,或是学习导航如何使用。

尽管许多农场主已经认识到这种体制在崩溃之中,但一些既得利益者和的人一直在阻止变革的发生。

A.因循守旧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

B.按部就班因循守旧

循规蹈矩

C.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因循守旧

D.因循守旧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而且是其反观自身的镜子;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又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位置和价值。

B.5G时代将是物联网时代,而智能家居必然是重中之重。

毕竟,通信技术的发展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们更加智能、便捷地生活。

C.名气、地位、财富等让人利令智昏,不少人为之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D.在网络时代,言论自由得到了技术的保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或编辑,在网络这一新的言论空间中发言。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近年来,近视人数增加迅速。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发出警告:

30年后,全球约半数人口近视,平均每5人当中就有1人有失明风险。

专家指出:

所以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多做户外活动,限制他们阅读或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A.这是由于孩子们盯着屏幕或书本的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生活习惯所致。

B.这是生活习惯所致,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们盯着屏幕或书本的时间越来越长。

C.这是由于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们盯着屏幕或书本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活习惯所致。

D.这是生活习惯所致,孩子们盯着屏幕或书本的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

16.在下面一段文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诱惑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

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经不像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你长大一岁,。

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

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

,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17.下面是中国邮政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材料一: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句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意为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

人一旦被欲望迷惑而不知停止追逐,就可能走向灭亡。

材料二:

农民创客陈永斌说:

我认准了的路,就会毫不犹豫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