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执简御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8616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序渐进执简御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循序渐进执简御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循序渐进执简御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循序渐进执简御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循序渐进执简御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序渐进执简御繁.docx

《循序渐进执简御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序渐进执简御繁.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循序渐进执简御繁.docx

循序渐进执简御繁

循序渐进执简御繁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之我见

南京市金陵中学陈柏华

试卷简析:

纵观江苏省近五年来的考试说明与试卷结构,很明显2008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渡年,08年与07年的相比高考语文试卷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江苏新的高考模式相互结合的必然。

2008年到2010年,这三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尽管也有一些变化,但主体格局和主要精神并没有变化。

整个试卷都是由“正题”和“附加题”两大部分构成,正题又分六块【语言文字运用(15)、文言文阅读(19)、古诗词鉴赏(10)、名句名篇默写(8)、现代文阅读(23+15)、作文(70)】组成,计160分,“附加题”分三块【阅读材料(10)、名著阅读(15)、材料概括分析(15)】,计40分。

轻识记,重能力,需素养……

复习轮次:

高中语文复习只有两轮:

第一轮:

大约到4月,任务:

探明上升空间,确定复习重点,找准突破关键,夯实学生基础,提升学生能力。

第二轮:

大约到6月,任务:

强化、规范、调整、适应

第一轮:

以专题教学为主。

第二轮:

以综合训练为主。

基本原则:

不管在哪一个复习阶段,

都要坚持循序渐进,纵横渗透,以简御繁,力求做到以少胜多。

都要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这个原则。

学习是无法替代的。

正确的训练才能有利于能力的提升。

复习当中最可怕的就是不自觉的做重复的劳作。

教师最不应该的就是:

宽以待己,苛责学生,教学随便(随意、贪图自己方便、省事)。

语文Ⅰ(正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语言识记、信息提取概括、情境表述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

识记

语音、成语、病句——

最宜:

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

最忌:

一日曝十日寒。

逐步渗透、个性格化积累、反复滚动。

注意训练题目的选择。

【二】语言文字运用二:

信息提取整合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4分)【2010】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4分)【2009】

4.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

(不超过15个字)(3分)

18.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

(6分)【2007】

科技说明文字。

根据说明特点,加强方法指导,辅以配套训练。

【不要完全把阅卷的评分要求,当着我们的教学训练的标准。

在教给方法的同时,该严格要求的地方还是得严格要求。

从是否允许存有读者自我解读诠释的空间这个角度看,阅读分为“有弹性阅读”和“无弹性阅读”,如合同、法律条文、科技类说明文等,其客观规定性是很死板的,对这类文本的阅读只要摸索到“破解”他们的规律,辅助以必要的推理甄别筛选,就可以把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

【教学示例】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

表述

4.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

(5分)【2010】

(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2)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1)▲▲

(2)▲。

4.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

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5分)【2009】

5.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

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

要求:

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

(6分)【08】

赞成者说:

(不超过30个字)

质疑者说:

(不超过30个字

19.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他形简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

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

(4分)

要求:

(1)切合题意

(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强化主体训练,兼顾其他类型。

突出主体,谨备不虞。

【——就近若干年这一类语言运用的考试题型来看,主要是“依据规定情景场合写话”或“要点的提炼概括整合”,句子的紧缩或扩展,提取信息整合,或依据既定句式与方法进行仿写等,已经降温,但在复习中加以引进做必要的训练还是有利于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生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或可以说就是作文的“单项训练”,从备考这个方面讲也是以防不测的措施。

平时见过了,临时就不会慌乱了。

摸透题型特点,找准制约瓶颈,针对症候下药。

【模拟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然后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措辞——这考查的是学生在特定情境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实质上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不纯粹是一个语言技巧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语言形式的训练的问题。

必要的知识积累,一定的思想境界,对题目要求的审视识别能力,对特定情境的体认和把握能力,最后才是驾驭语言的基本技能。

而很多的时候,对驾驭语言的技巧技能的要求到并不是很高,加入我们帮助学生审清了题意、明确了要求、提供了材料或必要的内容,学生凭其平素的语言基本功是可以适应这类语言运用题目的答题要求的。

我们认清了这一点,就该明白对“表述类”语言运用题的复习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了。

“无知”和“识浅”往往会成为制约学生顺利答题的瓶颈。

【图文转换评述题,图表释读分析题,社会现象综合评议题……这些题目各有特点,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这些也是需要的基本能力,解决这题目的思维方式也不完全相同……我们要寻找到对学生形成制约的瓶颈,然后“对症下药”。

【这类题目中最难的,应该是“对联”的写作,当然,同样是对联其难易深浅的程度是不同的。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一)最基本的方法一:

通读+翻译

考生失分主要在翻译,翻译失分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读通,没有想透。

其次两种语言的转换思维不畅。

再次才是语言技能缺失。

唯此可以救失。

【教学示例】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有关练习。

(《第一轮资料》p140)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日:

“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

“今日封侯之秋。

诸君勉之!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允许、听从、采纳】,回:

“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相与、一道、一起、共同】归降。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坚守不动、坚持按兵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当夜、当天夜里】发【派遣】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日:

“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逼迫】之,须【等到、等待、待】其力疲,乃可击也。

”汉乘利【乘胜】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让【责备】汉曰: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营垒】。

汉乃召诸将厉【通“励”,勉励】之曰: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态。

神态】;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

“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及薨,赐谥曰忠侯。

1、说说这篇传记共写了哪些事情?

这些事情分别表现了吴汉的哪些品格特点?

【略。

学生自我交流。

2、思考解说文中加粗语词的意思。

【参见文本。

3、逐条翻译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汉为人质厚少文。

吴汉为人质朴厚道,不太注重礼仪[礼节、生活细节]。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等到吴汉(第一次)被皇上召见,他就得到皇上的亲近信任。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于是吴汉就振奋起精神包裹好疮口从床上起来,杀牛犒劳士兵。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现在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大好机会],各位努力吧。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于是战士们在他的鼓励下都精神饱满,斗志倍增。

敢轻冒进兵者斩!

有敢轻率冒失进兵的就杀。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于是(吴汉一边)传送公文向郡长官汇报,(一边)派人捉拿收押(被当地人民驱逐的行政长官),并(同时)派人去向城里的百姓表达歉意。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我)近来告诫你许许多多,怎么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就背离了我的意思,出现了错乱呢?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你)与刘尚分别驻营扎寨,(倘若)出现紧急情况,(你们)就不再能够相互照应援助了。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我)想悄悄的把军队带到江南去跟刘尚会师,(然后)合兵抵御他们。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就在这次的行动。

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吴汉神情自然,并且(在)整顿装备磨砺刀枪,(并)鼓励着士兵。

勇于打破常规,不拘泥高考题型定式。

培养文言语感,就需要引导学生埋下头来耐心的读,不能只用几道选择题企图达到引领学生实实在在的通读全文的目的。

区分评价性与训练性题型的不同作用。

要把对学生终极评价的测试题型,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题型区分开来。

在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旨归的第一轮复习中,训练形式上紧扣高考题型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也是一种很大的失误。

事实上很多的学生就是在有限的几道选择题的引领下,渐次养成了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不良习惯。

不少学生,甚至就是我们平时认为学习表现还不错的学生,他们在完成文言文阅读的有关练习时,也是寻捷径,抄近路,怎样省事就怎样应付。

即不阅读文章,不去过问与题目无关的其它自己不理解的疑难点。

可以这样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的惰性造成的,另一方面就是几乎所有文言文的阅读题型的设计造成的。

最简单的、最原始的、最朴素的,我以为也是最实在最为有效的。

(二)翻译的要求:

正确+通顺+到位。

【翻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两个无限忠于”——“文意无限忠于古人”“文句无限忠于今人”,这就是“信”与“达”的基本意思。

基本目的:

把握大意,认清特点(句子的特点:

句子的结构与修辞),抓住关键(关键的实词、虚词),灵活处理。

操作要点:

在动态的操练中提升。

【教学示例】二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

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

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惧祸至,以告纣。

纣曰:

“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是何能为!

”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

“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

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

……今殷若涉水无津涯……如之何?

”太师曰:

“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

……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

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

箕子者,纣亲戚也。

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

“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纣为淫佚,箕子谏,不听。

人或曰:

“可以去矣。

”箕子曰:

“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

”乃被发详狂而为奴。

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

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

“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

”乃直言谏纣。

纣怒曰:

“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

”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

“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

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

”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黍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太史公曰:

“孔子称: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

——《史记宋微子世家》

认真筛选训练点。

必须与学生所学相接轨,必须贴近于学生实际能力,不是文言文中所有的难点、疑点都要我们的学生弄清楚。

必须是学生所需要的——或需要补充的、或易于混淆的、或容易忘记的、或感到困难的……或心里有感觉而口头表达苦难的。

在具体的操练中提升。

少一点架空的理论色彩很强,看似很系统的归纳指导,多一点具体情境下的操练点拨。

特殊性的问题总是在具体的操练中才能被发现,那些面上的一般性的所谓“知识”学生大多已经知晓,即使有些学生印象模糊,但抽象的介绍学生还是不太能够“消化、吸收”。

我很相信这样的话“心中有概念,口头无术语,学生能建构”。

以“训练”引领,在“训练”中总结,在“训练”中让学生体悟,这种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才是符合学生认知内化规律的教学过程。

我在文言文今译的教学训练中,从来不做抽象望空的所谓方法归纳与指导,一切都在具体的动态的翻译练习中进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实际的操练中去感觉、去体会、去感知、去总结……从文本的语言环境中去斟酌推敲锤炼,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去提高。

课堂上师生“共同斟酌”的翻译演练的为先导。

(三)物尽其用,适当渗透。

注意体现语文复习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在文言文的复习训练中适当渗透现代文的复习元素。

最基本的方法二:

回归课本。

【教学示例】

一、阅读《白起传》,完成下列各题。

白起者,郿人也。

善(善于、擅长)用兵。

事(事奉、为……做事)秦昭王……后七年,白起攻楚……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

秦以(“以”与后面的“为”搭配,相当于“把”“将”)郢为南郡。

白起迁(升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

四十八年,秦复定(平定、收复)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用很多的钱币、财物)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君禽(通“擒”)马服子乎?

”曰:

“然。

”又曰:

“即(副词,马上、就要)围邯郸乎?

”曰:

“然。

”“赵亡则秦王王(称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如果)赵亡,秦王王,则(那么)武安君必为(位列,不能翻译成“成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介词,对、向。

)秦王曰:

“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割取[非“割让”])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正月,皆罢兵。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嫌隙、不和或感情破裂)。

【语法省略,还有一种语义省略……】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承担)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替换)陵将。

武安君言曰:

“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度)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不肯奉命成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竟,最终)称病。

【现代汉语的表征:

词汇、语序、双音节词……】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统兵,率领军队),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秦王闻之,怒,强(音qiang3,极力、尽力)起(起用、让……出来承担)武安君,武安君遂(于是)称病笃(深、重)。

应侯请之,不起。

于是免(罢免)武安君为士伍,迁(放逐、流放)之阴密。

武安君病(病重),未能行。

居(间隔)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多次,频频、接连)却(后退,退败),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送、送走)白起,不得留咸阳中。

既(已经,在……之后)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

“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乃(于是)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取过来,拿过来)剑将自刭,曰: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曰:

“我固(本来)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于是)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

①马服子:

赵将赵括。

一、思考练习:

1.解释文中加粗字词的含义或用法。

2.依次翻译文中带横线的句子。

(注意每个句子里关键的虚词、实词的落实,具体语气的体现和特殊句式的古今转换)

3.从文中抄录出表现白起“善用兵”的有关文句,不少于四句。

参考答案: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③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⑤武安君言曰: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5.简要分析“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与文章第一节的内容照应。

②突出了白起功劳卓著。

③对应侯形成威胁,成为下文事态的变化的原因。

⑤与白起最终的悲惨结局形成对比。

6.请以简洁的语言,分别对秦王、应侯、白起之为人做一个评价。

参考答案:

(略)

7.说说司马迁写《白起传》的意图。

参考答案:

①为白起立传,让后世人们记住这样的一个英雄。

②为白起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③谴责应侯的奸佞和秦王的失聪不明。

④借为白起立传,寄寓司马迁本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内心痛苦。

⑤给后来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明镜。

(不能少于四点,言之成理即可。

(四)最基本的方法二:

回归课本。

要回归课本,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三生抵不上一熟”这句话本来是形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引用到这里来形容对文言文的复习效果也一样。

要动员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已经“回生”了的地方,发现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地方,发现自己过去“误会”了的地方,发现那些至今依然“含糊不清”的地方……这种“自我发现”“自我复习”的效果是最为有效的,尤其是对那些中下等学生尤其切实有效。

教师的任务除了帮助学生“自我复习”而外,就是要善于把握课本文言文的重点、要点,和学生存在的“盲点”“误区”,然后做出“精要简明”的归纳揭示——不要求全,要的是重点突出。

很多学校,引发给学生120个或150个实词的用法与释义讲义,就完全是辞典的移植照搬,这种纸面上的全面,必然会掩盖学生需要的重点。

多不如少,繁不如简……

【教学示例】

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表假设的词语:

即、使、令、今、诚、必、如、若、而……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基本任务:

读懂读通。

终极目标:

解构重组。

训练路数:

跳出高考题型的藩篱

——第一轮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去”“撒野”,第二轮再把学生“圈起来”“规范”。

取材选用:

以唐诗宋词为主。

(一)耐心诱导,逐层深入

【教学示例】一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这首词表达的最基本的感情是什么?

——“恨”。

【抓主脑】

这里的“恨”解释为“遗憾”可不可以?

——不合适。

从“多少泪珠无限恨”中看应该解释为“痛苦、悲伤”才合适。

【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语义。

这“恨”是由什么引起的?

——……【触景生情】

为什么“恨”呢?

或“恨”什么呢?

——……【分析综合】

“细雨梦回鸡塞远”把“细雨”两个字替换成“午夜”好不好?

——……【引导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多角度的思考】

“小楼吹彻玉笙寒”中的“寒”字可以有哪几层理解?

“倚阑干”给我们什么样的暗示?

——……【细节的品读】

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描写叙述中抒情/触景生情,以景抒情/以小见大……【专题综合】

简析这“恨”有哪几层?

【专题综合】

——时光的流逝、容颜的憔悴、独处的孤独、对戍守边关的亲人的思念,更有对兵赋徭役的疾恨。

从一个闺中妇女的“怨”情“恨”意中可以看到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以小见大】

1、切忌急躁或越俎代庖。

——谋求低效的课堂教学的流畅感。

2、要作深层阅读——让学生学会虚实表里之间来去进出。

3、当触类旁通——以诗证诗,以文证诗。

——可以牵引“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让学生懂得“以小见大”“寓庄于谐”“截取生活片段”“在叙述中抒发愤怨之情”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教学示例】二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从这一首诗的解读中,我要让学生获得这样的一些启发:

①读懂、读透、读通,关于这一个文本的任何问题的解决就再不是问题了。

强化一种意识:

不要为解题而读诗,而要在读诗过程中解决问题。

②要养成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在看似很平淡的语词里可能就别有深意在。

③我们要善于把这首诗的解读与以后遇到的诗歌解读联系起来,要善于发现它们之间在不同之处存在着的共通之处,这是我们举一反三的前提。

④不论是读诗还是读文,要善于自我设问,这是独立思考、深入阅读、提高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不能只满足于应对老师或纸面上提出的“成题”。

⑤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根据主题灵活综合的本领是我们应对高考和提升自我读写能力不可少的训练,比如“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故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的”、“魏二别后何以‘愁’呢?

试列举其原因”、“这首诗里一些词语的使用特别耐人寻味,试举一二例加以说明”等。

(三)善于挖掘。

提供学生的练习,不要被成题圈住,要充分利用好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资源。

成题加新题,促进学生多角度的审视,解构与重组。

【教学示例】三: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05年黑龙江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原题】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新题】

1、我们根据首句里的“驿里”“冬至”可以产生哪些联想?

①“驿里”表明诗人不仅身在他乡,还在四处漂泊。

由此可以想见诗人颠沛流离四处转徙辛劳。

②“冬至”是唐朝很重要的一个节气,这会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境。

其次会让我们由“冬至”联想到一年将尽,诗人在这样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人生易老,功业难成,岁月蹉跎的感伤。

我们彷佛可以看到诗人萎靡沮丧的情态。

2、“思家”是这首诗最基本的思想感情,除此而外,你从这首诗歌里还可以看到诗人那时那地还有哪些思想感情?

①四处漂泊的厌倦。

②独处异乡的孤独。

③人生不得意的伤感。

④对家人的愧疚。

⑤或许还有一点人生易老时不我待的慨叹。

3、这首诗写作上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①虚实结合。

一二两句写诗人自己的现状,是实写。

三四两句遥想家人对自己思念的情形,是虚写。

②构思上以写家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牵挂。

③在叙述中抒情。

四、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3分)论述类文本(15分)实用类文本(15)

文学类文本一定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小说与散文都有可能,论说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不会再回到08、07年的选作题的模式上去了,依然会走09年的路子,那么2011年命题到底是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