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6624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docx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docx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

第3课 *朋党论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朋党论》

2.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朋党论》

3.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蝶恋花》

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

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踏莎行》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huān)    夔(kuí)    稷(jì)

·

契(xiè)后世不诮(qiào)

2.一词多义

(1)以

(2)幸

(3)之

3.古今异义

①君子八元

古义:

相传为高辛氏(帝喾)的八个儿子。

元,最好的人。

今义:

八元钱。

②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古义:

内亲外戚。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③而周用以兴

古义:

因而。

今义:

用来。

④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古义:

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今义:

清澈的水流。

4.词类活用

①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名词用作动词,效力

②或利尽而交疏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③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名词用作动词,看作

④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名词用作动词,结为朋党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此君子之朋也

②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永丰)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

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

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

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赋自唐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为《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对历史的精确了解,使欧阳修的史论文也极具特色。

见解深刻,令人深思。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也极具特色。

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

著名的如《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

欧阳修的辞赋类散文多为抒情小赋,如《鸣蝉赋》《秋声赋》等。

欧阳修这类抒情小赋,多以散文式笔调,熔议论、写物、抒情于一炉,形式上更为灵活自由。

此外,欧阳修还写过大量的书信、序、跋等。

书信或是与政治斗争相联系,或是与友人谈论诗文、畅叙友情。

欧阳修为人所写的各种墓志铭、祭文,虽然有的难免“谀墓”之嫌,有的行文过于简略,但也有不少极具文学价值的佳作。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同时执政,推行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朝廷内部的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以“朋党”之名诬陷范仲淹、富弼等人。

庆历四年,范、富等先后离朝外放,新政失败。

欧阳修是新政的积极支持者,在朋党之说纷然的情势下,他写了这篇有名的奏章。

3.相关知识

(1)文体知识“论”,一种议论文体,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

在古代,这种文体有“史论”和“政论”两类。

(2)文化常识“朋党”,政治斗争中结合成的派别、团体。

(3)欧阳修散文成就突出,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类似于中唐韩愈。

政论文在欧阳修散文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类作品多是奏章,一般以说理见长,逻辑严密、中心突出,但也不乏委婉变化之妙。

著名作品有《朋党论》《纵囚论》等。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文章开头为什么承认“朋党之说,自古有之”?

[明确] 作者针对统治者下诏戒止臣下结为朋党和客观上存在朋党的现实,在文章开头不是否认朋党的存在,而是着重申说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

他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立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依据,同时也为下文征引史实埋下一笔。

然后大笔一振,提出自己的希望“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从而展开论述。

2.君子之朋、小人之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明确] 欧阳修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所在是“同道”“同利”。

小人以“利”相结,“同利”则暂时为朋,见“利”则相互竞争,“利”尽则自然疏远,甚至互相残害,从实质上看,小人无朋;与此相反,君子之朋以“道”相结,以道义、忠信、名节为重,同道、同德,自然同心,从这一意义上看,君子之朋才是真朋。

3.文章列举大量史实,作用是什么?

[明确] 文章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从各方面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

这与文章开头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是遥相呼应的;对上文结尾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是有力的补充和论证。

所列举的史实,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反复论证君子、小人之朋的进退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亡,使得本文举证多样,说服力更强。

4.《朋党论》中哪句话可以阐明作者的观点?

文章是怎样提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 作者在文中要阐明的论点是“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这一观点是作者在分析了何为“朋党”、有几种类别、朋党的作用之后得出的结论。

5.韩愈、欧阳修分别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试比较二者在散文内容与艺术方面的异同。

[明确] 欧阳修平生以韩愈的继承人自命,时人也以此评价他。

苏轼就说过:

“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欧阳修学习韩愈,不只是“文以载道”的思想,而且在散文的创作方面,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强调作品必须有作者个人的特色,艺术风格必须有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

因此他虽然标榜学习韩愈,但能自成一家,创造出一种与韩文不同的散文风格。

总的说来,韩文以气势雄壮见长,欧文则以情韵优美见长。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欧公文学韩而颇不似韩,此公文之所以能于八家中自树一帜也。

”这种看法是很中肯的。

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提倡写作要“文从字顺”,但事实上他有一些作品如《曹成王碑》《平淮西碑》等,有意识地摹仿《尚书》等古代经典著作,生吞活剥,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存在较浓厚的六朝骈俪气息。

欧阳修的作品就不同,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平易自然的地步。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

“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惟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

三、主旨归纳

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也就是说本文主旨是希望君主区分君子和小人,善用君子之党,那么国家就会治理得很好了。

四、写法鉴赏

此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文理缜密,颇有气势。

文章开头理论的简明扼要,干净利索,对“朋党”的新解都十分有气势。

文章后半部分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连用五个“莫如”,颇有力度。

再如文中散句与对句的错杂使用,散句主要用在理论分析和事实说明的时候,对句主要用在提出论点或关键性结论的时候,对句起到强调、突出语感的作用。

一、基础过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以为:

作为

B.而周用以兴用以:

用来

C.更相称美,更相推让称美:

赞美

D.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异心:

不同心

解析:

选B。

用以:

因而。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闻朋党之说B.自古有之

C.此自然之理也D.此君子之朋也

解析:

选B。

B为代词,其余为助词,的。

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

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

A.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B.此君子之朋也

C.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D.吾其何择哉

解析:

选D。

是宾语前置句。

A.一般陈述句;B.判断句;C.定语后置句。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目为党人

B.素善留候张良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驴不胜怒,蹄之

解析:

选B。

善:

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其余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

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党:

结为朋党

B.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益:

帮助

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

讥诮,责备

D.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举:

解析:

选D。

举:

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然纣以亡国

B.及其见利而争先

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C.君子则不然

然纣以亡国

D.用君子之真朋

而周用以兴

解析:

选A。

都是“因为”。

B.表顺承/表转折;C项,这样/但是;D项,任用/因。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B.汉室大乱,后方悔悟

C.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解析:

选C。

古义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在文中列举了各个朝代事例,论述兴亡治乱和朋党的关系,提出只有“用君子之真朋”才能治理好国家。

B.文章通过论述得出结论“人君善用朋党,国治而天下称美”,希望人君能善用“君子朋党”。

C.从本文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D.就写作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抑扬顿挫。

解析:

选C。

本文“善于议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译文:

                                    

                                    

(2)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译文:

                                    

                                    

(3)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译文:

                                    

                                    

                                    

答案:

(1)君子就不是这样。

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履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

(2)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3)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欺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君,原因就在于他能辨别君子与小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五代史宦者传论①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②,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

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错以为资而起,至抉③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唐昭宗之事④是已。

故曰:

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 ①选自《新五代史·宦者传》评论中的一部分。

②帷闼:

帐幕和小门。

这里指宫廷之内。

③抉:

挖出,可灵活译为“搜捕”。

④唐昭宗之事:

唐昭宗(李晔)因宦官专权为祸,天复元年(901)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

崔胤写信请朱温发兵迎接昭宗。

但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凤翔。

次年,朱温兵围凤翔。

天复三年春,城中食尽投降,朱温尽杀宦官。

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温杀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B.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

C.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D.图左右之亲近

解析:

选C。

古今都指日常生活。

A项,古指迎合人;B项,古指学问渊博的谋士;D项,古指亲信、亲近的人。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源深于女祸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①盖其用事也近而习

②黑质而白章

C.①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

②宦者之为祸

解析:

选D。

A项,均作介词,意为“比”;B项,均为连词,表并列;C项,“以”均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之”,语气词,舒缓音节;第二个“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③⑤D.②⑤⑥

解析:

选C。

②句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句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

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独特的史学家的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解析:

选D。

D项,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译文:

                                    

                                    

(2)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译文:

                                    

                                    

(3)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译文:

                                    

                                    

                                    

答案:

(1)女人的祸害,不过是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就不只在一个方面了。

(2)如果操之过急,宦官就会挟持君主作为人质。

(3)作为君王,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的,而且是形势逼使他这样的。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

女人的祸害,不过是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就不只在一个方面了。

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亲近、熟悉皇帝;他们的心思,又专横又残忍。

会用小的好处去迎合君主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君主的感情,使得君主对他们深信不疑,并且亲近他们。

等到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便用祸与福来威吓控制君主。

(这时,)即使朝廷有忠臣贤士,可是君主却认为他们离自己很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

所以,皇帝与身边的宦官日益亲近,与忠臣贤士日益疏远,于是君主的地位也日益孤立。

君主势力孤单,害怕祸患的思想就日益急切,宦官对君主的控制就日益稳固。

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的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为患作乱的原因啊。

当祸患已经很深,君主才觉察到,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除掉常在身边的宦官,这样做要是过于迟缓,就会养成更大的祸患,如果操之过急,宦官就会挟持君主作为人质。

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君主出谋划策。

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

到事态严重时,就会两败俱伤。

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其次也要丧身,从而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并全部杀掉,使天下人心大快才罢休。

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代了!

作为君王,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的,而且是形势逼使他这样的。

对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君主一旦醒悟,揪着头发丢出去就行了。

宦官的祸患,君主虽然想悔悟,可是却有不能够除掉他的形势。

唐昭宗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所以说:

宦官造成的祸害比女色造成的祸患更深远,就是指这种情况。

做君主的怎么能够不警惕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