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6596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

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变化。

3、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

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在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需准备:

弹簧秤两个(量程一大一小),三块泡沫塑料块(大、中、小),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两个(教材13页、14页)。

【教学过程】

1、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

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

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2、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问题导入:

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的过程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

是怎样呢?

学生大胆猜测,讨论探究方法。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自身重量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结论: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

物体浸入水中的过程受到的浮力大小有变化。

浸入的部分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

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身重量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结论:

总结:

对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有怎样的关系?

4、讨论:

1.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2.曹冲称象的故事应用了怎样的原理?

五、课堂练习

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要开展的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

在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单元,学生已经对重力、拉力等里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体的沉与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探究活动的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敢于假设、质疑、提出科学问题,乐于参加科学活动。

但就本课而言部分学生可能对浮在水面的物体的重力有所忽视,在进行浮力计算时,也有可能忽视了物体的重力。

对学习效果的分析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的。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现象,都有新的发现,对于老师提的问题能积极发言,能围绕学习内容展开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懂了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通过当堂的练习题和课后的巩固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能达到本课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五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内容之后,进而发展为对浮力研究的一节课。

在首师大版,它处于第五册的第三单元《力与生活》第二课,比较两版教材虽然内容上有所差异,但都是在学生认识了重力、拉力以及会使用测力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重点都是通过自主探究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难点是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系。

本节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感受浮力的存在,了解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认识到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通过引导物体浸入的体积与其排开水的体积转换,得出浮力与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

(4)从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并为初中进一步研究浮力的大小计算奠定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第5课时浮力

一、填空题。

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________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________.

2.如图所示,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________.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

它受到的________

,且________相反。

3.如图所示,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________.

4.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________.

二、判断题。

6.

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塑料块,它们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

7.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利用浮力的原理。

()

8.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

9.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

10.测量水的浮力时,不要将测力计浸在水中,以免损坏测力计。

()

11.把浮在水面的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浮力会变大。

()

三、选择题。

12.当小船静止地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  )它受到的重力。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13.下面(  )种

做法用到了水的浮力。

A. 下雨天打伞   B. 用救生圈游泳   C. 放飞气球

14.将一根木桩由水面向下,直至打人河底固定。

在木桩进人河中时,浮力将(________);当木桩全部在水中且未接触到河底时,浮力将(________)。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没有

15.某农户制作绿豆芽时,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沉人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漂

浮在水面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B.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C.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

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四、简答题。

如图所示,把泡沫塑料压入水里,一松手,它为什么会上浮?

《浮力》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

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积极地参与实验的设计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虽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稍微的调整,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但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还是有一些问题。

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引导学生说出猜测,在提供他需要的实验材料,但在第二个试验中,我直接提供了实验材料,然后又做的实验,这样做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住,不利于培养发展性思维。

在引导学生通过初步试验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的验证也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个问题是我提出来的,我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过程,好像是把老师的意志强加在学生的身上。

这一方面。

也是我下一步需要努力的地方。

通过几位教师的点评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

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

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浮力》课标分析

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理念,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

浮力这节课在课标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运动与力”范畴“常见的力”部分,本部分内容是典型的活动探究,会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解决有关浮力大小变化的相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会基本的科学概念,还要是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与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