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各章节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6387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各章节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马基各章节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马基各章节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马基各章节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马基各章节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各章节练习题.docx

《马基各章节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各章节练习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基各章节练习题.docx

马基各章节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

绪论

练习题

1.单项选择

(1)作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A就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其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就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就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体系

D就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总和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实证主义B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是指()。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7)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最突出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0)首先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是()。

A马克思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D威廉·佩第

(1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12)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1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阶级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1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矛盾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

D系统分析方法

2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有()。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亚里士多德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费希特

(6)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唯物主义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科学发展观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3辨析

(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时代和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它已经“过时”了。

(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体系。

4简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论述

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应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练习题

1单项选择

(1)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唯意志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

A诡辩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符合辩证法的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说明()。

A理论高于实践B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理论是实践的基础D理论决定实践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实验方法B抽象到具体方法C矛盾分析方法D归纳演绎方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发展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

(8)中国古代庄子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

(9)“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是符合()的。

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

(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1)“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2)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3)下列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有()。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5)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符合()观点的。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拔苗助长”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9)庄子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是()。

A符合辩证法的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

C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20)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2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2)意识依赖于物质表现在()。

A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B意识必须以人脑为物质器官

C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如下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

(4)“白马非马”的命题()。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5)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通过实践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D必须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必须()。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B在研究部分时不忘记整体

C否认各部分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D以局部服从整体

(7)“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人们()。

A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数”B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适时地突破“度”D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度”

(8)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A凡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B凡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D质变事物也变

(9)肯定方面是指()。

A好的方面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D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物的方面

(1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D否定是继承和变革的统一

3辨析

(1)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人为自然界立法。

4简答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5论述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练习题

1单项选择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认识主体是指()。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3)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事物B自然界

C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D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4)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

(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实践可以证明人们能认识世界B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C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B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的观点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的观点

(9)离开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这表明()。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2)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13)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4)认识对实践具有()。

A决定作用B检验作用C导向作用D中介作用

(15)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D唯理论的观点

(16)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

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对象B认识的主体C认识的客体D社会实践

(18)“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19)认识活动中最突出的能动因素是()。

A情感B意志C直觉D知识

(20)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A阶级性B客观性C主观性D相对性

2多项选择

(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且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B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C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D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D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

(5)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A实践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认识真理促使价值目标的实现

B真理具有相对性,价值没有相对性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D真理本身具有价值,实现价值以把握真理为前提

(6)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7)真理具有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真理中都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世界某些方面事物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经验论的错误B唯理论的错误

C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D工作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而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

B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10)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A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B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辨析

(1)认识与实践的客体就是一切客观事物。

(2)绝对真理就是绝对正确的真理。

4简答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的客观性。

(4)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5论述

(1)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论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

练习题

1单项选择

(1)国家的本质是()。

A理社会各项事业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2)人类社会的本质是()。

A实践的B物质的C客观的D多样性的

(3)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能力的范畴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5)生产关系是一种()。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B思想关系

C血缘关系D经济区域关系

(6)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8)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9)改革中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改革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B改革是历史的火车头

C改革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D改革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

(10)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科学技术D人的需要

(11)阶级斗争是()。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D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1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14)经济基础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上层建筑

(16)人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物质属性D先天属性

(17)“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

B违背了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18)下列关于人性的观点,属于正确的观点是()。

A人性善B人性恶

C人性有善有恶D人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19)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人的劳动B人具有理性C人具有自由D人有意志

(20)“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自由

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2多项选择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是()。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2)唯心史观的错误是()。

A否认阶级斗争,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B只考察人的思想动机,不考察它产生的物质根源,从而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含义包括()。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

D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4)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B不同的意识形态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地位

C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由社会存在的发展所决定

D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具有阶级性。

(5)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A革命是实践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

B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C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

D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有()。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C使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的规律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的规律

(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B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B相信群众的观点

C为人民服务的观点D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他们是()。

A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受任何条件的制约D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

(10)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

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

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人们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D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

3辨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存在的点滴变化都会立刻引起社会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